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docx(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9696页将相和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运用较多,对于注意情感熏陶、讲究体验感悟的语文学科来说,还没有形成主动的模式。笔者在阅读、作文、活动等课型中曾作过探讨,主要体会是:小学语文探究教学应当巧设问题情境,比较遴选方案,体验探究过程,敬重事实结论,加强合作学习。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联想思维是典型特征,在探讨、争辩、辩论、试验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很重要,这个体验往往带有“独特的个人色调”,即使结论有失偏颇,也应当予以敬重。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 12 课将相和教学实录为例,
2、加以说明,展示讲读课型中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一、从读切入,初步感悟人物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生:蔺相如机灵英勇。生:蔺相如爱国。生:廉颇知错就改。生:赵王民主,能听大臣的看法。生:蔺相如手下人爱打抱不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除了阴险狡诈的秦王外,学生对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后两位同学独特的视角令人称道。但第 2 2页共 9696页是对蔺相如的相识是概念化的、浅层的,尚需引导。)二、自主选读重点句段,引导感悟重点人物师:(笑)同学们的感受不少啊!蔺相如这个人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生:(微笑)好
3、!师:我们把蔺相如与其他人对比一下,进一步感悟他的特性。同学们要抓住别人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读。(学生读书、批注、探讨。)(这段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如何提升学生对蔺相如的相识,是本课难点,老师没有硬灌输结论,而是让学生假定探究方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引导得出“性格确定行动”这一相识,实在珍贵。)三、读读议议,从对比中感悟将、相、王师:同学们读书很仔细,你们想把蔺相如与谁对比呢?生:与秦王比。生:与廉颇比。生:与蔺相如的手下人比。生:跟赵王比。生:跟赵国的文武大臣比。师:好,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再到一起探讨一下。(同学下位,重新组成学习小组,争辩
4、得很热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有相同感悟的同学下位,重新分组互动学习,看似散堂,实则一种大胆的探究。)师:同学们争辩得很热情,现在可以把感受对大家说说吗?生:(举手)我们组先来。师:这样吧,老师先出道题,哪个组答出,哪个组先说。(课件出示: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照实不相如。)生:这副对联中有四个人名,很好玩。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古代有个司马光,还有百家姓中有“钟离宇文,长孙慕第 3 3页共 9696页容”句。师:小小年纪学问不浅哪!瞧瞧,蔺相如被人写进对联里,足见他大名鼎鼎啊!(借学生争先恐后的情境巧设谜团,引导学生相识了“瑟”字,为后文铺垫,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
5、究的爱好,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问。)生:我们组探讨的是,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师:(故做怀疑)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板书:胆识过人)生:(急了,补充)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师:课文怎么说?要言之有理啊!(学生读课文“赵王接到了信特别焦急,马上召集大臣来协商。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生:秦国以大欺小,常常发动斗争。因为课文说“秦国最强,经常进攻别的国家。”师:你很会说话!先说自己的看法,再读课文中的句子。生:秦国恃强凌弱,就像现在的美国,许多小国都怕他打。
6、赵国也不例外。生:蔺相如情愿去秦国就不简洁,说明他不怕。别人保举他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有个蔺相如,他英勇机灵。”生:他心中有数,口头保证了两条:肯定把璧送回来,而且秦国不会对赵国开战。这两条正是赵王和大臣们所担忧的。师:说得好!你能带大家读一下课文吗?(生齐读第六自然段)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生:其实赵王他们也半信半疑,因为文章说“只好派他去”。师:在这种状况下,蔺相如为什么还出访秦国呢?生:为了国宝呀!第 4 4页共 9696页生:为国家的安静、和平。师:说得好!你们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也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确胆识过人,同学们
7、体会到了吗?生:(齐声)明白了。(这组学生很得意)(这段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为其他组发言供应了示范。)生: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师:“洞察人心”是什么意思?(板书:洞察人心)生:学草船借箭时学到的,指对人的心理很了解。生:在第一个故事中,写秦王一见到和氏璧就爱不释手(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扬。”),因为没提防,才被蔺相如用计要回了璧。生:他要撞碎璧,是利用了秦王的贪心。(生读“他义正词严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8、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赶忙说一切都好商议。”)生:要秦王实行典礼,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因为秦王要讲究大国的外交礼节,所以蔺相如才跟他讨价还价。师:“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生:想拖延时间。(读课文:“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生:蔺相如说“您杀了我也没用”,他抓住秦王想称霸天下的野心,因为统一天下要讲信用。师:(笑)你长大了可以做外交家。生:在其次个故事中,他逼迫秦王击缶,因为他知道秦王怕死。(生读“蔺相如说:您现在离第 5 5页共 9696页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缶。”)师:对呀!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生:百战不殆
9、。师:看来蔺相如不仅如人所言英勇机灵,在与秦王的较量中,他擅长抓住对方的心理,才取得斗争的成功。(学生能把草船借箭的学法迁移到本课,是实力的飞跃。老师适时点拨,并且引用兵书上一句话,实为画龙点睛。)生: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觉得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生:说人家一个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说封建士大夫讲究繁文缛节,我看并非如此!师:你也很孤傲,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们。(学生笑)你很有学问,能说说“士大夫”和“繁文缛节”是什么意思吗?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缛节就是礼节许多。生:但是廉颇对赵国也是功不行没的。(读“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疆上做好了打算,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10、只好让赵王回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生:我觉得廉颇比较爽快,像他这样一个高官能负荆请罪,也不简单啊!生: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呀”,真要计较起来,吃亏的还是廉颇,他官小。师:(板书:宽宏大量)宽宏大量表现在哪里?(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抓紧叫车夫往回赶。”)生:廉颇吃小亏,国家吃大亏呀!第 6 6页共 9696页蔺相如见了廉颇就躲,正是为了赵国的安静啊!生:特殊是廉颇认错时,蔺相如能够出门热忱迎接,做到这点可不简单,我
11、要学他严格对己、宽以待人。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生能指责廉颇不讲文明,要学蔺相如宽以待人,说明他们的情感已经受到陶冶。没有体验何来德育?人们常说语文教化要潜移默化,即此意也。)生: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对比更有意思。我们组觉得那个手下人很会讨好上司。生:(反对)那个人并不是拍马屁、讨好上司,的确是廉颇错了嘛。生:我倒觉得那个人很有正义感。因为文章说“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师:什么是正义感呀?生:正义感就是对的敢支持,错的敢反对。师:好,你们接着说下去。生:他终归是个小人物,只盯着小问题,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一位。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生:蔺相照实在是高瞻远瞩。师:“高瞻远瞩
12、”这个词用得好。(板书:高瞻远瞩)生:蔺相如是大人物,当然目光远大。生:他知道不团结会减弱赵国的力气,所以不跟廉颇计较。(我们常提互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相识的升华、情感的沟通,在这段争辩中可见一斑。老师适时进行评点,充分确定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师:将相和是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蔺相如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吗?生:(齐声)明白了!(学生明白了什么?老师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做任何小结,可是言已尽而意未穷。学生在问题情境第 7 7页共 9696页中,反复读书思索、探讨、争辩、辩论,既相识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又学会了全面看问题。总之,这
13、个片段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是探究教学的典型案例。)资料供应者:杜建明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简洁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阅读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依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2.沟通。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访秦国,机灵英勇
14、,爱第 8 8页共 9696页护国宝,立了大功。其次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四、深化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缘由是什么?课文中哪里起先写到了不和。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很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15、。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第 9 9页共 9696页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纳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劝服廉颇。(3)友情提示:你可以干脆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5.沟通其次课时一、感悟体会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依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
16、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觉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第 1010页共 9696页(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羞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登记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三、角色体验1.导入:廉颇猛然
17、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赶忙热忱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始终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肯定说了很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4.学生写作,沟通。5.想象说话:假如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日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随意选择一个角色说
18、一说。第 1111页共 9696页自由打算同桌互说指名说。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须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四、总结提升,课后延长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爱哪个人物,为什么?2.感爱好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将相和教学设计 9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 10 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
19、他们各自的美妙品质。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妙品质,受到思想教化。第 1212页共 9696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缘由。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日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1)出示阅读提示: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3、提出你感爱好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打算组内探讨。(2)学生自读课文,
20、在文中作标注。三、沟通自学状况(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2)沟通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 1313页共 9696页(3)学生现在小组内沟通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沟通。(4)老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1、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2、渑池之会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3、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21、四、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打算。其次课时一、导入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灵和风度。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第 1414页共 9696页引导:你最喜爱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三、围绕你喜爱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沟通探讨并指导朗读。(1)蔺相如:机灵英勇;酷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2)廉颇:英勇善战;酷爱祖国;知错就改;(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重点语句: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很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
22、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假如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减弱赵国的力气,秦国必定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四、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第 1515页共 9696页第三课时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视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3、读习作,师生评议。
23、二、编排课本剧: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2、师生品评三、布置作业1、抄写喜爱的词语和句子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将相和教学设计 4一、素养教化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羞辱、拒。2新词:理屈、示弱、抵挡、推辞、羞辱、拒绝、无价之宝、只字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同德、负荆请罪。3重点句、段:第 1616页共 9696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假如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减弱赵国的力气,秦国必定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实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
24、个合适的小标题。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灵英勇,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探讨、沟通解决。(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第 1717页共 9696页解决
25、这个疑点的方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三、课时支配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依据课后思索题默读课文,独立思索、分组探讨、集中沟通。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复述课文。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4分析第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第 1818页共 9696页(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