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总复习第一轮地理 第三单元 第四节 大气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总复习第一轮地理 第三单元 第四节 大气环境保护.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总复习第一轮地理 第三单元 第四节 大气环境保护2022年中学总复习第一轮 地理第三部分 其次单元 第四节 美洲 第四节美洲 巩固夯实基础 一、北美 1.概况 (1)位置范围 位置:位于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范围: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三部分。 (2)地形: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由海岸山、落基山等几条平行山脉组成。 中部: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的中心大平原。 东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 (3)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4)河流和湖泊 主要河流:密西西比河和圣劳伦斯河。 五
2、大湖:由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组成,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 (5)居民:外来移民大汇合。 2.重要国家-美国 (1)位置:跨寒、温、热三带,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跨北美洲和大洋洲。 (2)范围:48个州、1个特区哥伦比亚和两个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其中本土都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在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岛在热带海洋中。 (3)地形: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 (4)河流和湖泊: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
3、四长河,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利于浇灌、航运和发电。 (5)资源: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高消费和奢侈,资源耗费最大。 中学总复习第一轮地理 第四单元 第三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 第三节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
4、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留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改变特征,即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详细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改变,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中
5、学总复习第一轮地理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大气结构及大气的热力状况 第一节大气结构及大气的热力状况 巩固夯实基础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削减: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运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削减。 3.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
6、大气。 (2)各层特点 大气环境爱护教学设想 1.学问与技能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危害和爱护(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课本上的地图,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育学生读图实力,并提高发觉问题的实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相识环境爱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爱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环境问题的教学以“成因、后果、措施”为主要的教学线索来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作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1.通过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这一例子,引导学生思索和探讨:地球为什
7、么会出汗?大气出现了什么问题了? 2.通过材料“我国科学家近年来也发觉,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的大幅度下降现象”,引导学生思索和探讨:臭氧为什么会削减?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去爱护臭氧层? 3.通过材料“在北美和加拿大绵延数千里的森林正在消亡,成千上万的湖泊正在干枯,酸雨正落在广袤的荒野上;在瑞典,4000个湖泊因酸度太高,鱼类无法生存;在美国佛蒙特州和纽约州,60%的高海拔红云杉已消逝”,引导学生思索和探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治? (一)全球变暖 1.成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剧烈汲取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自然缘由。 2.后果:海平面上升,
8、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改变,导致世界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3.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纳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爱护 1.成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人类运用消耗臭氧物质。 2.后果: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干脆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 3.措施:削减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主动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加国际爱护臭氧层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1.成因:由于燃烧煤、石油、自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2.后果: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
9、迹,危及人类健康。 3.措施:削减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是根本途径;探讨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有效措施。详细措施:1)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强排放限制地的管理。2)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3)主动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限制技术,实行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4)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探讨,刚好驾驭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改变状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刚好实行对策。5)调整工业
10、布局,改造污染严峻的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污染排放量。 1.引起全球气温上升的因素是: 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自然气B.耕地面积不足,林区开拓梯田C.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运用冰柜和电冰箱D.沿海填海造陆E.城市交通用地限制征用耕地面积F.跨流域调水,调整地表径流H.引水浇灌,改造沙漠、戈壁滩、石山G.过分抽取地下水 答案A,B,C。 2.依据全球观测资料分析,(如右图),请推断近百年全球气温的改变趋势,并分析缘由。 答案近百年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在上图所示的100多年间,地球气温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头气温上升加速,最终几十年成为
11、近百年最热的年份。缘由:气候变暖的缘由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方面的缘由,主要是人为方面的缘由,人为缘由表现为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化缘由引起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等。 3.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改变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改变趋势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上升约;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A.预案自然气广泛取代煤B.预案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C.预案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自然气等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1)0.300.32;1.11.5;1.62 (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改变。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需进行国际合作。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