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 看完一本名著或者一部作品后,我们肯定对生活会产生新的感悟和看法,我们可以刚好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读后感。读完中国人的精神,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共享的关于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 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志向”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顺、害羞、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变更了部分西方人对于
2、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非常敬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气。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对。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探讨,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华蜜,反而是一种促进。男性对妻子的爱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羞辱。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假如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爱护一说?如此爱惜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许,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
3、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同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抗拒,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无奈低头的女性,静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指责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决地信任女性的美德就是照看家庭。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
4、极其重要的地位,照看好家庭当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需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假如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看家庭,操劳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何况,将女性捆绑于家庭之中也会造成男性被捆绑于社会之中,个人爱好被压抑,不能遵从自身意愿的生活,总会带来苦恼和冲突。 每个人依据个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来说,儒家文化熏陶下写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们现代人不能认可的观点是情有可原的。本书的价值,也并不在于将其中观念照搬至当今社会,复原所谓“中国真正的文明”。为晚清之后的中国挽回文化尊严,这才是
5、我们应当从中学习的用我们的文字,在现代社会,消退西方对我国的偏见,塑造文化中国的形象。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
6、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微环节我们可以发觉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德,中国人酷爱和平,敬重值得我们敬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怜悯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才智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怜悯心来源于怜悯的力气。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须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3 二
7、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行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创建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高校,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这位“清末怪杰”倒读英文报纸讪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探讨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
8、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也就是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或许如今的中国人不再像是辜鸿铭所写的那样,可是设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固执痴狂的学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与火热纯净的童心坚守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情怀。这个倔强执拗又特立独行的人,用他的尖锐老练的文章呈现出他对西方文化利弊的独特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扬和推崇,对同胞们去亲就疏,去传统而就舶来的行为之痛心与责怪,通过这本书,通过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满满地宣泄出来。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把中国人全部的行为都归结为精神的附属品。在他的另类推论里,认为人类自身的
9、自私与怯懦产生了商业主义,从而造成了英国的群氓崇拜的泛滥,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教和军国主义,并最终促成斗争的爆发。而限制军国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气。而中国文明中的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气,便是“良民宗教”。 那么,中国人的精神原委是什么?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绅士性并不是天性懦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或许是丑陋的,但它的丑陋并不行怕;真正的中国人或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或许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或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
10、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其次种精神就是剧烈的怜悯心,因为几乎全部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剧烈的怜悯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当做的事情。辜鸿铭在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在他眼里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它是专心灵思索和运用的,而不是像受过理性教化的欧洲人那样用大脑和智力来运用。他还认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
11、它是一个永不苍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隐私”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爱好的。 而且在书中,多是中西比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辜鸿铭在把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意,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意。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作者也认为,作为群体的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肃穆的欧洲式的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消遣的场合。然而,与其说没有宗教,还不如说中国人不须要宗教。辜鸿铭认为儒学的真正宏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儒家的哲学和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儒学取代了宗教。 这本书虽然有着一些比较偏激和迂腐的主观思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全书去感受辜鸿铭在时代之下的担心与期盼,去了解中国人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拓展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在哲学及政治层面的理解。“假如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隐私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备谐和”,但愿“中国人的精神”的思索与探究之路能够始终走下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