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型.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型.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型 病原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直径0610u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亦可以呈4个菌相联。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以在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觉。本菌属专属需氧菌,养分要求高,一般培育基上不能生长,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在510C02、PH7476条件下最易生长。本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不同,可以分为A、B、C、D、E、X、Y、Z、W135、H、I、K、L等13个群,还可依据外膜蛋白抗原差异分为20多个血清型。其中
2、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其中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流行菌株有所不同,近30年来我国流行菌株始终是A群,占90以上,B群和c群为散发菌株,但是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本菌裂解可以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重要因素,并可以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藏期末和急性期均具有传染性,传染期不超过发病后10天,而且治疗后细菌很快消逝,因此病人作为传染源远不如带菌者重要。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以往国内调查的结果是流行期间A群带菌率高,引起流行的也主要是A群。但是近年来,随着A群流脑多糖疫苗
3、的普及应用,流行特征有所变更,特殊是C群流脑出现流行,如20032005年安徽省出现C群流脑流行,试验室确诊病例中c群占818,健康人群中C群带菌率最高1,合肥市的统计也得出相同结果2。在非流行期间,B群是最多见的带菌菌群3-5。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干脆从空气中传播。由于本菌体外生存实力很低,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为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皆易死亡,因此很少间接传播。但生活亲密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成人则在多次流行过程中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故儿童发病率高,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型 流行性 脊髓 流行病学 膜炎分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