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鸿门宴学问点梳理 鸿门宴学问点梳理 鸿门宴一、字音弄()堂游说()说()服飨()士卒勠()力同心彘()肩啖()拔剑按跽()刀俎()不胜()杯杓()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距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士欲止不内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置之坐上。因击沛公鱼坐8.若属将为所虏三、成语说明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古今异义词1.山东2.特别3.河北4.河南6.细说5.婚姻五、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起,立
2、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2.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大礼不辞小让()3.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听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特别也。()4.胜: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5.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为之奈何?()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今者有小人之言。()6.间:道芷阳间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六、特别句式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七、翻译下列句子1、想把乃夜驰,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据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
3、谢项王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6、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8、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古代的礼节】1、坐:古人席地而坐,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
4、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是最隆重的礼节。 高一语文鸿门宴学问点 高一语文鸿门宴学问点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反。4.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
5、,通“彩”,颜色。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12.坐,通“座”,座位。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具体,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
6、过之(督过:责怪)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亡
7、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下,名词作动词,下来。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
8、,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裂开。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的事。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四、文言句式(一)推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
9、置句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于关中。3.具告之以事。4.良曰:“长于臣。”5.得复见将军于此。五、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具体说来。5.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10、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应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 鸿门宴鸿门宴【教学目标】、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相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性特征的写作方法。、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驾驭疑问句
11、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驾驭“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显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相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肯定难度,采纳讲析与探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支配】教时。【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诵析垓下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骓(音zhu):毛色青白间杂的马。逝:行。.虞:项羽宠爱的的侍姬。若:你。今译: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呵,骏马再也
12、难奔驰!骏马难奔呵,不行期!虞姬虞姬呵,我当如何支配你!背景简介(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分。(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行能)相识自己败亡的缘由。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其次步:老师答疑解难。第三步:强调重点学问:、基础学问点:、指名朗
13、读课文,正音:“王()关中”“说()项羽”“好()美姬()“为(i)击破沛公军”、古今异义:“备他盗出入与特别也。”“盗”,窃贼;“特别”,指意外事故。“公岂敢入乎?”“敢”,能够。“固不如也。”“固”,原来。、通假:“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要项伯”。“要”通“邀”,约请。“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活用:“军霸上”、“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吾得
14、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从;骑:一人一马。)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特别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推断句,特别指示代词“
15、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说明的对象。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推断词。)“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内容分析:段意分析:宴前(第一段)开端“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无稽之谈,于是,项羽确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冲突挑开。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明确:就冲突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气对比而言,项羽占有肯定优势,何况秦军
16、主力是项羽歼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尽然“欲王关中”,项羽岂难容忍?再说特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原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发展“范增劝羽”。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推断非常正确,对刘邦的专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见特别英明。冲突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快速发展。(其次段)接着发展“项伯访良”。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不堪一击的冲突出现了转机。接着发展“张良献策”。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紧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见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
17、?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非常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志向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冲突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形成比照。)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舍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最终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改变的
18、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最终“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冲突的挑起,形势不堪一击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绽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化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宴中:(第三段)高潮a刘邦谢罪。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意,何以见得?明确:并不诚意。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有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b
19、项王设宴。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最终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地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细心策划的阴谋吗?明确:不能认为这是细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示意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最终不了了之。c范增举玦。这一情节反映出范增的聪慧、才智之处。在这一几乎是唯一杀刘邦的机会面前,他能当机立断,但令人人缺憾的是,项羽束之高阁。d项庄舞剑。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绽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务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明确:“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
20、“舞剑”事务发生,形势再度惊慌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第四段)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惊慌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
21、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樊哙讲话跟刘邦讲话中心大体一样,只是各有侧重。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义正词严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互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分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
22、”,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分,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留意这一点。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冲突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旧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生怕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最终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宴后:(第五段)结局a、刘邦逃脱.提问:刘邦顾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明确: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嘱咐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支
23、配,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忧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b、张良谢罪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看法为何不同?明确: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旧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看法未被接受,细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愤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尾声刘邦杀奸“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简析人物形象: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不畏强暴,不用阴谋刘邦: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坚决,能精确抓住政治机遇,擅长言辞
24、,见风使舵。张良:刘邦的主要谋士。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鸿门宴”的总导演。范增夜郎自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鸿门宴”的关键人物。、探讨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对比手法:项羽对范增的献计、刘邦对张良的献计所表现出的不同看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附:板书设计情节:开端曹无伤告密。宴前发展a、范增劝羽b、项伯访良c、张良献策高潮a、刘邦谢罪宴中b、项王设宴c、范增举玦d、项庄舞剑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结局a、刘邦逃脱宴后b、张良谢罪尾声刘邦杀奸板书设计人物:项羽:当机立断又有些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刘邦: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鸿门宴 文言文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