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临床特征 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眠症的临床特征 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与展望.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失眠症的临床特征 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与展望 关键词 失眠症 诊断 治疗 失眠的诊断 依据CCMD-3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失眠症可分为:原发性失眠: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达1个月;解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状况。继发性失眠:由难受、焦虑抑郁或其他可查证因素引起的失眠。失眠的客观诊断标准是依据多导睡眠图结果来推断:睡眠潜藏期延长(长于30分钟)、实际睡眠时间削减(每夜不足6小时)及觉醒时间增多等。 失眠的临床治疗 失眠的治疗要建立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的、全面的评估和诊断的基础
2、上,因人而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许多状况下,非药物治疗应是治疗失眠症的首选。一过性或急性失眠症单独采纳非药物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短期失眠也可以先试用非药物治疗。即使对慢性失眠症,非药物治疗也是有效方法之一。 非药物治疗有以下几种:睡眠卫生教化:帮助患者理解睡眠的生理过程,分析睡眠环境、心理社会应激事务、生活方式、酒药运用、运动等因素在失眠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帮助患者支配合适的生活作息时间,重建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于大多失眠者来说,都必需重视和强调心理治疗,向他们说明睡眠削减是由于正常的焦虑心情或可治愈的躯体疾病所致,并无严峻后果。给患者供应疏泄
3、焦虑的机会,有助于复原其正常睡眠。对于睡眠结构和方式发生正常改变的老年人,也须要进行说明,并激励他们多参与体育活动,指导他们放松自己。对某些顽固性失眠者,可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治疗:自我放松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生理高唤起状态,促进自主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诱导睡眠的发生。常用的放松治疗方法有进行性松弛训练、自身限制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同时可协作倾听指导语或相应的音乐等。物理治疗:多数催眠药物易引起耐受性和依靠性,且常出现“宿醉”现象,影响患者第2天的工作,并可能增加第2天的日间睡眠,从而干扰夜间睡眠,使治疗进一步困难化。对应于药物治疗的缺陷和不良反应,物理治疗的重
4、要性日益凸现。临床常用的有电疗法1、声疗法2、磁疗法3、光疗法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药物治疗 失眠的药物治疗要建立在加强睡眠卫生教化、心理和行为认知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定期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因人而异,建立特性化的用药方案。苯二氮类:是非选择性GABA受体复合物的激烈剂,具有冷静催眠、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可缩短入睡潜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但同时也影响正常的睡眠生理结构。可以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和精神运动功能受损、反跳性失眠和戒断症状,长期大量运用会导致依靠。目前作为催眠药物运用的苯二氮类药物,半衰期较短的有三唑仑、咪达唑仑,长效的有硝基安定、氟硝基安定等。一般主见治疗短期失眠尽量采
5、纳短半衰期药物,运用时间不应12周,在停药时应渐渐减量。对于固执的慢性失眠患者,选用长半衰期药物更为恰当,但要特殊留意患者服药次日有无显著的困倦、疲惫、遗忘、精神运动功能减退等症状。非苯二氮类:代表药物有佐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均为选择性GABA受体复合物的激烈剂,没有抗焦虑、肌松和抗惊厥作用。不影响健康人的正常睡眠生理结构,甚至可以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还具有醒后无宿醉感,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依靠性,停药后失眠复发率低等特点4,已成为治疗失眠症的首选药物。不良反应与个体差异有关,偶致眩晕、头痛、恶心、口苦,有时可引起步态不稳等。抗焦虑、抑郁剂:对于伴有的焦虑、抑郁或苯二氮类药物治疗效果不
6、佳者,选用具有抗焦虑、抗抑郁药治疗,可以削减患者对苯二氮类药物的依靠。此类药物的优点是对心脏毒性小,抗胆碱作用小,没有过度冷静。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左洛复、博乐欣等;一些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多虑平、阿米替林等,在传统的催眠药物治疗无效的状况下,可作为其次线用药。非处方药物治疗。 褪黑激素(M),又名美乐托宁,是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激素,是松果体分泌的光信号肽类激素,由5-转化而来。M在调整动物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以及机体睡眠觉醒节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由于生理节律紊乱引起的周期性失眠,如飞行时差、轮班工作等。但其长期运用的有效性、平安性仍有待进一步证明。 一些中草药制剂如安神健脑液
7、、复方枣仁胶囊、七叶神安片、人参等也有冷静安神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停药后不反弹,有较大的优势,但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欧洲人有喝缬草煎茶的历史,据分析,缬草中含有多种具有冷静、催眠作用的成分。临床探讨表明,缬草可以削减睡眠的潜藏期,明显提高睡眠质量。 展望 志向的催眠药物应具有下列特点:汲取快,改善异样的睡眠时相,影响正常的生理睡眠时相轻,作用时间短,体内消退快,无蓄积作用,醒悟后无药物持续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志向的催眠药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探讨解决。在失眠的治疗上,应强调个体化原则,在采纳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行为、认知等综合治疗,增加病人战胜失眠的信念,使患者更快、更好地解除失眠带来的各种疾苦。 参考文献 1 马虹,王小娟,刘玉凤,等.高压低频电流与音乐电治疗神经衰弱的疗效比.中华理疗杂志,1999,22(1):52. 2 高秀云,刘建昆,房凌君,等.高电压低频感应电流穴位并超声治疗继发性失眠障碍临床视察.云南中医杂志,2000,21(2):19. 3 吴任钢,乌立新,张春改,等.脑波同步化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119-20. 4 王泽民.失眠症治疗药物现状调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8:1796-179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