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幻灯片.ppt
《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幻灯片.ppt(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第1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第2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第一节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学生的群体心理 一、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一、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v(一)群体和群体特征 v(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v(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第3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一)群体和群体特征 v 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第4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群体有自己的特征:v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是群体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系在一起的基础。第5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群体目标可能是任务目标,也可能是情感目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自己特定的亚文化,形成有群体特色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第6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v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规则和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位置,扮演或充当着一定角色,遵守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第7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3.成
3、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v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彼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群体成员能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及群体界限。这是群体区别于其他人群的重要特征。第8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一般认为,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如各种教学班;当然也不能少于3人,如各种兴趣小组,以利于解决成员间的矛盾,体现群体特色。第9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v 社会心理学家梅奥(E.Mayo)在霍桑研究中发现,人们的生产率一方面受到有显著表面结构的正式群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缺乏表面结构的非正式群体。由此,
4、梅奥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第10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正式群体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正式群体中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群体内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以及权利结构。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党团组织都属于正式群体。第11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条件是:成员间具有共同利益或观点、态度上的一致性;性格相投,志趣、爱好相同;地位、境遇、经历相似等。比如,学生
5、中的各种社团都是属于非正式群体。第12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v1.社会助长v 所谓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第13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他通过让被试骑自行车行驶25公里的实验发现,有人在场或群体性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第14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特里普利特的骑自行车实验特里普利特的骑自行车实验v 特里普利特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公里的路程。第一种情境的单骑计时;第二种是骑
6、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人同时骑车赶路。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伴行时,平均时速31英里;而与其他人同时骑行时,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活动,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第15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奥尔波特(F.H.Allport)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助长的研究。他发现,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的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而是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的下降,最终会成为社会干扰。第16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7、v 卡特莱尔(N.B.Cottrell)和扎琼克(R.B.Zajonc)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个体所从事的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操作,则有其他成员在场时,会使活动者工作得更出色;如果所从事的是学习并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则他人在场就会产生社会干扰作用。第17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弗里德曼等人认为,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加了人们行为的内驱力,这就出现了社会助长作用;而对于那些复杂的思维活动,他人的存在会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所以就出现了社会干扰现象。第18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2.社会惰化v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
8、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社会惰化现象。第19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达谢尔(J.F.Dashiell)用实验方法测量了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参与的人越多,个人的平均拉力越小。英格拉姆(A.G.Ingham)、拉特纳(B.Latane)和杰克逊(J.M.Jackso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的人数的增加,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也就相应的下降。第20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有关社会惰化现象的研究表明,社会惰化在现实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即使是在强调集体主
9、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如此。第21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一种能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导致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其条件为: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第22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3.群体极化v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根据这种理论,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
10、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会变得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第23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 对群体极化的解释主要是两个方面:责任分散 决定是群体作出的,大家都有责任,每个成员的个人责任就相对减少,从而也减少因承担决策责任带来的恐惧感;社会规范的压力 群体决策过程中,个人在提出意见时会评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为维持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形象,个体被迫屈从群体的压力而提出与群体一致的意见,或不提出反对意见。第24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4.从众v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分析从众行为的原因,认为从众有两
11、个基本的因素: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第25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阿希的从众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A b c a b第26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有:v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阿希的研究表明,群体中哪怕出现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被试的从众率都会有明显的下降;v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而言,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而地位低的人则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并且地位高的人,由于其掌握的信息和资源相对较多,他们的言行更容易影响地位较低者;第27页,共57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v个性特征。个体的能力、自信和自尊水平等个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群体 心理 人际关系 幻灯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