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高等考试语文二轮收集深刻复习收集七写作真命题例示.doc
《2016年度高等考试语文二轮收集深刻复习收集七写作真命题例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度高等考试语文二轮收集深刻复习收集七写作真命题例示.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七 写作1(2014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2、抄袭。(1)【选取立意角度】_(2)【确立中心思想】_(3)【确定文体】_(4)【拟写标题】_(5)【拟写开头】_(6)【拟定题材】材料一:_材料二:_(7)【拟写结尾】_答案:本题紧扣当下的社会现象做事情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固然不错,但适时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结合作文材料,可以参考立意如下:变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敢于打破常规;合作共赢,彰显智慧;守正与创新。2(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
3、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1)【选取立意角度】_(2)【确立中心思想】_(3)【确定文体】_(4)【拟写标题】_(5)【拟写开头】_(6)【拟定题材】材料一:_材料二:_(7)【拟写结尾】_答案:材料所叙述的内容改自林清玄自己的一个生活经历,林先生从这段经历中得到了两个启示:一是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是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
4、做好我们的本分即可。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可以抓住关键句“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从而得出上面两个立意角度。但单纯看这则材料,考生可能更多地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等。这则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非常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3(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5、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选取立意角度】_(2)【确立中心思想】_(3)【确定文体】_(4)【拟写标题】_(5)【拟写开头】_(6)【拟定题材】材料一:_材料二:_(7)【拟写结尾】_答案:智慧是什么?智慧和大自然有何相同之处?考生只要抓住这两点,理清关系,即可成文。显然,智慧可以是对具体知识的处理,这一点所有的考生都能想到,从这个角度立意不跑题但却缺乏新意。根据文意,智慧可以是“一种经验”,即对生活的“阅读”与理解,包括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我们遭遇不公时的反应,我们饱尝喜悦后的狂欢所以这些也都是“智慧”的体现;其次,智慧可以是“一种能力”,即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从实践中总结规律的能力,从文本
6、中提取观点的能力,等等。最后,从文意中可得知,智慧还可以是“一种境界”,知识分子的归隐之美,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处世之道,不急不躁不骄不馁的超然世外,也都属于“智慧”的闪光。那么,智慧和自然又有什么关系?首先,自然是不朽的,智慧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从书本中还是从生活中收获到的智慧,都会永久保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不会随时间的逝去而消逝,更是外力所无法夺取的。其次,自然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的智慧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于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我们收获的知识越多,便愈加了解到自己的无知,所以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再者,自然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一方面,自然为我们提供生命的土壤,让人类得以生长
7、繁衍,构建文明;另一方面,某些自然现象,如火山、地震、海啸也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应该是简单的顺应,而是要加以改造和利用。同样的,对待智慧也应如此,经验、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让我们飞升,但有可能会让我们产生骄傲和自满的情绪,甚至有可能让我们利用智慧做坏事。所以我们在智慧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持理性和提高修养。当然,考生也可以在围绕材料对“智慧”进行释义时,加入对智慧来源的分析,但切不可喧宾夺主,需要对材料进行谨慎的深入阐释。在选材上,“智慧”的代表可以是中国古代先哲,也可以是当代的学术精英。如果考生对材料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审视,只是背诵了一些关于“智慧”的名篇、名段、名句,对材料
8、缺乏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则很难写出具有含金量的考场佳作。4(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1)【选取立意角度】_(2)【确立中心思想】_(3)【确定文体】_(4)【拟写标题】_(
9、5)【拟写开头】_(6)【拟定题材】材料一:_材料二:_(7)【拟写结尾】_答案:文章给了我们两种角度,一是远观自然,通过互联网、百科全书等资料了解自然,我们可以了解得翔实,但是没有真正的“亲近”,没有实地的感知遗憾。二是近观自然,与自然为邻,在花木草木间诗意地栖居,但是我们无法从历史的维度,更广大的视角去了解自然遗憾。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去立意,均不跑题。这是我们之前在课上反复强调的“提供多种情况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之一:选取自己最擅长的角度,立意成文,确保不跑题。但是对于高分作文来说,仅仅不跑题是远远不够的,立意需要达到“深刻”的标准。我们可以将之融合,弥补“远”和“近”自身的缺陷:我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年度 高等 考试 语文 二轮 收集 深刻 复习 写作 命题 例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