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深刻复习概要.doc





《中医内科学深刻复习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深刻复习概要.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复习摘要1、 素问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5)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4)2、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
2、、燥脾、温肾、固涩。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寒凉派”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 。张子和: “攻下派”著儒门事亲 。李杲: “补 土派”著兰室秘藏脾胃论 、 医学发明 。朱丹溪: “滋阴派” 著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 、 。 4、温病五大家:后四位称“温病四大家” 吴又可:明代,著瘟疫论 ,是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提出“戾气”感染人体途径是口鼻而入。 叶天士:著温热伦 ,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创造了“察舌、验齿、辨别斑 , , 疹与白涪”的方法。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 ,创立了“三焦辨证” 论述了“风温”“温热”“瘟疫”等九种温病的治法,并提出了清络、清
3、营、 。 、 、 育阴等治法。 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温病进行了探讨。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二类进行辩证施治。 5、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第一部治疗肺痨病专著。 6、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7、明.薛己:著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8、王伦:著明医杂著 ,提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9、治疗虚劳专书:胡慎柔慎柔五书 ,绮石理虚元鉴 。 10、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 11、国家(宋代)颁行的大型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 。 12、明清著作
4、:王肯堂证治准绳 ,张介宾景岳全书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秦景明证因脉治 (将疾病分 为内伤、外感两类) ,王清任医林改错 (五个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吴谦医宗金鉴唐容川血证论 (论血证之专 书) ,尤在径金匮翼 13、新中国著作: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蒲辅周医案医话 、 ,任应秋论医集 。 14、中医内科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辨明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 势利导先期治未病重视调摄护理。 1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 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1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
5、同的病理变化,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17、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 尿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素问平人气象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1 创立了“茵陈蒿汤”治阳黄。 金匮要略分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都记述了黄 疸危重证候“急黄” 并提到了“阴黄”一证。 ,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创制了“茵陈术附汤”治阴黄。 景岳全书 提出“胆黄”病名, 初步认识黄疸的发生于胆液外泄有关。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黄 疸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湿邪为患。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阳黄:清热化湿、淡渗利湿、通利腑气;阴黄:温中化湿、 淡
6、渗利湿。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18、水肿: 素问?汤液醪醴论 “平治于权衡, 去菀陈莝开鬼门, 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以表里上下为纲,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 肺水、脾水、肾水,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小便两大原则,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水肿门将水肿分成阴水、阳水两 大类,为其后水肿病辨证奠定了基础,在治疗上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 仁斋直 指方?虚肿方论创
7、用了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了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19、淋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与肾气化不利。华佗中藏经分: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唐代千 金要方 外台秘要分石、气、膏、劳、热五淋。宋代济生方分气、血、石、膏、劳淋五种,差异在血淋和热淋的 有无,六种淋证临床均为常见。病名首见内经 。 20、癃闭:病名首见内经 。孙思邈千金要方首先载有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的方法。王焘在外台秘要载 有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朱丹溪运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并将探吐一法譬之滴水之器。明代张景岳将癃闭与淋 证分开,癃闭的外治法有:取嚏、探吐、导尿、针灸、外敷、流水诱导、中药
8、灌肠等法。 21、关格:以小便不通、呕吐时作为主证。先有小便不通而后有呕吐方可诊断。小便不通为关,呕吐时作为格。病 机:脾肾阴阳衰惫。 22、走哺:以呕吐伴大小便不通利为主证。往往是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呕吐,最后见小便不通。23、走阳:是指性交时,精泄不止。 24、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外泄。 25、早泄:性交时精液过早泄出。 26、精浊:是大便或小便终了时尿道口有米泔或糊状分泌物溢出,伴茎中痒痛。 27、郁证: 内经五郁,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 记载了郁证的脏躁和梅核气两种病证。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血、痰、火、食、湿
9、六郁学说,创立了六 郁汤、 越鞠丸等相应治疗方剂。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 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金匮要略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 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 28、血证: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 、 备急千斤要方首载了“犀 角地黄汤”等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方剂。 医学正传?血证率先提出“血证”之名。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 提出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即: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血证将血证的病机提纲概括为“火盛”“气虚”两个方面。唐 、 容川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止
10、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疗血证四法,为通治血证大纲。现在治疗血证以 治火、治气、治血为法。血证的预后与引起血证的原因、出血量的多少、兼见症状有关。 29、痰饮: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精并行” 。 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治始有“痰饮”名称。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胃肠) ;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胁下)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四肢)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行如肿,谓之支饮。 (胸肺) 提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杨仁斋 仁
11、 ” 斋直指方首先将“痰 ”与“饮”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叶天士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治疗大 法。痰饮的主要病机是:三焦气化失宣。痰饮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30、消渴:消渴之名首见素问 奇病论 。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明 代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 证治准绳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 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 ,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主要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并发症有: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
12、风、白内障、雀盲、耳聋、疮痈、水肿等。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医学心悟“治上焦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 : , ,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 , 滋其肾,兼补其肺。 ” 31、汗证:盗汗一名出至金匮要略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一般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清叶天士临 2 证指南医案 “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总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 液外泄失常。 32、内伤法热: 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心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治疗虚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13、。宋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用方,将“金匮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剂,金东 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拟定“补中益气汤”为治疗方剂, 使甘温除热治疗具体化。 景岳全书 对治疗“阳 虚发热”提供了“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重要方剂。明?秦景明病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 、 、 、 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发热的辨证治疗作出了贡献。 、 28:虚劳: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五劳、六极、七伤作了具体说明, “五劳” 指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 “六极”指气极
14、、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 景岳全书 “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张景岳所制“左归丸”“右归 、 丸”体现了这一原则。 29:癌证: “癌”首见宋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 。 30:痹症:病名首见内经素问 痹论 。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痹痛游走不定)为行 痹,寒气胜者(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湿气胜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也”(关节肿胀, 。 肌肤焮红,灼
15、热疼痛为热痹。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 斑为瘀。一般说: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 金匮 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用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治疗“历节”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历节风” 王 , 。 。 焘外台秘要而称“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 。 。 。 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 对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 , 。 医宗必读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痹
16、阻经络气血。治疗原则:祛邪通络。止痛药分:祛风散寒止痛、清热消肿止痛、活 血化瘀止痛、补虚止痛、搜风止痛五类。辨病位用药:上肢:姜黄、羌活、桂枝。下肢:独活、川牛膝、木瓜。颈椎:葛 根、伸筋草、桂枝、羌活。腰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蛰虫。膝关节:土茯苓、车前子、薏苡仁。四肢小关 节:土贝母、蜂房、威灵仙。 31:痿证: 内经分为:皮、脉、肉、筋、骨五痿。主要病机“肺热叶焦” 治疗原则: 。 “治痿独取阳明。 ” 32:痉证: 金匮要略分为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痉病在筋脉,属肝所主。 33:感冒: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辛凉、辛温解表两大法则。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深刻 复习 概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