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畜牧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的现状分析.doc
《浙江地区畜牧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的现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地区畜牧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的现状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畜牧业生态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张火法、戴旭明、吴新民、任锦芳、陆建定、丁巧丽、任 丽畜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当今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主导产业。长期以来,为保障城乡居民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畜牧业早于兄弟省区遇到发展中的环境、用地、疫病等多种因素制约,如何有效推进畜牧业科学发展,关键是要探索解决畜牧业与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问题。本课题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中心点,在总结近年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作法及成效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条件、不同养殖规模、不同运行机制的四种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进行剖析与评价,研究分析浙江生
2、态畜牧业发展的潜力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提出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建设重点及政策建议,旨在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浙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我省畜牧产业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步入一个新的转型阶段,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问题。畜牧业无税收,防疫和治污的责任重、压力大,当前在畜牧业发展问题上,一些地方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甚至采取简单的禁关停等措施限制,畜牧业发展矛盾与困惑相互交织。如何顺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保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浙江畜牧
3、业生态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一)浙江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必要性1.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协同推进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农民增收的要求。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生产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民熟悉的传统产业,是新时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应当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养殖场户单位面积产出每亩可达15-20万元,是农业产业中单位面积产出率和人均产值最高的行业,2008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696元,占农民一产现金总收入的46.7%)。二是生活宽裕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量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刚性增长。三是村容整洁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了人畜分离、小区
4、化养殖、合作化管理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处理畜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问题。2.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建设发达的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通过中轴作用,实现了种植业产品的转化增值,而这种增值仅靠种植业自身是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畜禽排泄物作为一种有机肥资源,其肥效长、流失少、营养平衡,合理使用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产品品质与产量。通过畜牧业纽带,促进大农业内部有机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障城乡居民食物需求和农民增收同时畜牧业还可与后续的加工业一并做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3.畜牧业生态化建设是实现与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由肥料农药、养殖污染等引起的农业
5、面源污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规模养殖、种植形态下农牧结合的机制没有有效地形成:一方面,畜牧粪便的未有效利用及排放(全省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大概在3000万吨左右,仍有750万吨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环境造成了压力;另一方面,化肥的大量施用及流失,对环境带来了另一方面压力,形成双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畜禽排泄物是有机资源,放错了地方才成为污染,解决畜禽的养殖污染应区别于工业污染治理,更不能采取简单的关、停、限制等措施。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农牧结合、合理布局、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畜牧业养殖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二)畜牧业生态化建设的潜力一是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欧洲畜牧业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把畜禽的排泄
6、量和周边农地种植业对有机肥的消纳量合理配套。对比丹麦、荷兰等区域面积、资源秉赋和我省相似的国家,我省畜禽养殖的承载量仍有较大空间。二是从种植业和环境的承载量看。茶园、果园、蔬菜园每亩至少可资源化利用3头生猪的粪便量。全省4300多万亩耕地及茶桑果竹园,理论上就可以消纳11000万头生猪的粪便,剔除高山陡坡、规模过小等不适宜使用及考虑化肥使用等因素,至少可消纳6500万头生猪的粪便量,而2007年我省生猪饲养量为3232万头,至少还有3000万头生猪的承载能力。三是从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看。化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50%,每年约45万吨(折纯)流失。如果广泛推广农牧结合模式,将畜禽粪便直接或间接以
7、有机肥形式使用到种植业上,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至少可以达到95以上,全省排放或需要工业处理的畜禽养殖污染可减少750万吨,相应可减少化肥施用量20以上,节约化肥100万吨左右,畜禽养殖也完全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据建德农业局茶园沼液施用实验,亩均节可节省肥料、农药及人工约140元/亩;据南湖区农作物管理站水稻沼液施用实验,不用化肥而施用等氮量沼液,亩均节本增效120元,其节本增效益、提高农产品品质、改良地力、节能减排等作用非常明显。二、浙江生态畜牧业发展主要模式探索及运行机制研究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持续发展
8、现代畜牧业的一种生产体系。这种畜牧业主要内容和特征,就是农牧结合。农牧结合既是对传统农业精华的提升,也是规模养殖的科学发展。(一)浙江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效及经验从2004年起,各地不断探索推进生态化养殖、推广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技术和发展模式,突出重点环节,因地制宜,努力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1.突出按照种养平衡原理进行科学规划。大力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按照畜禽养殖规模和周边农作物消纳量相适应的原则,建立“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畜禽上山、肥水育林”的模式,科学选址,适度规模。2.突出按照利用优先原则开展生态化建设。2005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
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在今年底全省已完成治理的3957个年存栏生猪300头、牛30头以上规模场中,大力推行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并示范带动各地自行治理2285家小规模场。目前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从2003年的73%提升到90%,养殖废水处理率从56%提升到83%。3.突出政府引导探索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农牧结合为主线,以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和管网储运设施为依托,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为特点的4种主要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初步构筑起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框架。通过典型带动和示范引导,有效地提升了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地区 畜牧业 环境 生态 建设 现状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