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防水涂料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防水涂料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参考).docx(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 /昆明防水涂料项目商业计划书昆明防水涂料项目商业计划书xx有限责任公司报告说明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建筑防水涂料的应用还相对局限,但是潜在的市场应用空间较大,因此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21年,中国建筑防水涂料的市场需求量将突破550万吨,市场规模将达到640亿元,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4141.1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302.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96%;建设期利息213.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9%;流动资金4625.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16%。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07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3124.99万元,
2、净利润5540.1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6.24%,财务净现值6873.82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20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目录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7一、 行业壁垒7二、 行业发展趋势10三、 行业基本风险特征12
3、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3第二章 市场预测14一、 行业发展概况14二、 行业发展概况16第三章 产品规划与建设内容20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20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20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20第四章 选址方案分析22一、 项目选址原则22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2三、 创新驱动发展29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0五、 产业发展方向32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4第五章 建筑技术方案说明35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5二、 建设方案35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6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36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38一、 优势分析(S)38二、 劣势分析(W)40三、 机会分析(O)40四、
4、 威胁分析(T)42第七章 发展规划47一、 公司发展规划47二、 保障措施53第八章 运营模式55一、 公司经营宗旨55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5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56四、 财务会计制度59第九章 节能说明65一、 项目节能概述65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6能耗分析一览表67三、 项目节能措施67四、 节能综合评价70第十章 项目投资计划71一、 编制说明71二、 建设投资7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72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73建设投资估算表74三、 建设期利息7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5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76四、 流动资金77流动资金估算表77五、 项目总投资7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9六
5、、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7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0第十一章 项目经济效益81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8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8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5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8三、 偿债能力分析8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0第十二章 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92一、 项目风险分析92二、 项目风险对策94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 行业壁垒1、政策壁垒。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目前我国防水卷材的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统一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
6、局负责向其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11年,国家工信部发布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将年产500万平方米以下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2010年)、年产500万平方米以下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生产线和年产100万卷以下沥青纸胎油毡生产线纳入淘汰目录中。随后,历年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均对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条件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上述相关政策均对进入本行业的企业提出了较高的准入要求。2、技术壁垒建筑防水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施工工艺以及根据不同市场需求研制的独特产品配方成为企业发展的
7、基础。这要求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不仅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不同客户对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不同要求,同时还要具备成熟的技术管理能力。从我国目前防水材料行业的总体情况而言,原材料品种的确定、选用、配比以及反应混合等生产工艺是行业内的技术难点,大量中小企业因为生产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低、产品品质不稳定等技术瓶颈而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因此,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上只能采取模仿政策。这种模仿,在市场不规范、行业监管不到位的环境下会给部分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缺乏在产品生产和施工工法方面的创新,单纯依靠简单的市场模仿的企业,其生存空间将日益狭小。因此,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较高的工艺技
8、术要求,对新进企业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3、营销网络壁垒防水材料使用范围遍布全国,为紧贴客户需要,企业需要建立全国性营销网络,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推出满足市场的产品,从而抢占市场先机。而建立全国性营销网络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并需要长时间的经营积累,新进入企业由于没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4、品牌壁垒从目前防水材料市场的终端客户的消费情况来看,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防水质量和防水效果,重大终端客户均一般只对品牌防水产品进行招标采购。产品品牌及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成一方面需要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基础,同时也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积累,新品牌一般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重点防水市场。5
9、、资金壁垒随着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及环保法的实施,国家对建筑防水材料领域的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相关部门加大对防水材料产品质量及生产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管,引导行业内企业对装备及工艺、环保设备的提升,现有成规模的企业通过早期积累已获得较大的优势,新进企业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才能达到装备和环保要求,对新进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壁垒。6、人才壁垒建筑防水行业,通常要求企业具备成熟的技术研发能力、精细的现场管理水平和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以保证建筑防水项目实施的流畅性。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队伍是成熟行业经验的载体,因此,行业经验和优秀人才是进入防水行业的一项壁垒。7、产能规模壁垒随着大型房地产商单个开发
10、项目规模增大且个性化要求增多,对防水材料企业的供货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防水系统施工工期一般较短,这对厂家的阶段性供货能力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拥有较大产能规模和合理产能布局的大型防水企业规模效应明显,产能规模大的企业单位生产成本较低,对客户的保障能力较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高,并且防水行业正在经历由“大行业,小企业”状况向“大行业,高集中度”方向发展,增大了新进入者的市场风险。二、 行业发展趋势1、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化集中度提高建筑防水行业一直属于“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行业集中度低,拥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500多家,无证企业还有600多家,无证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整个行业销
11、售收入的30%。但是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以及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市场监督加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占比逐渐提高,骨干防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2、行业推广机械化喷涂、标准化施工防水工程质量好坏,防水材料是关键,施工是保障,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从2013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防水比武大赛,防水涂料喷涂也举办了三届,2017年人社部将防水行业的技能大赛列入正式国家技能工种比赛的范畴,“工匠精神”在防水行业受到推崇。在国外,美国涂料的喷涂率达到97%,而在我国涂料行业,即便是包含汽车涂料产品(全部喷涂)也只不到30%,防水涂料的喷涂远低于这个比例。我国建筑防水涂料行业正在努力推广机械化喷涂、标准化施工,
12、可喷涂所有的防水涂料,兼容性强,极大地提高防水涂料施工高质量和效率、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3、防水行业新标准的技术更新从2017年国家标准法改革以来,首次推出团体标准,深圳市建筑防水协会发布了T44SZWA12017高分子益胶泥团体标准,该产品在原来益胶泥地方标准上,提升技术标准要求,推出能同时满足外墙瓷砖粘贴和防水要求的二合一产品,这也是2017年以来防水涂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广东省建筑防水协会在广州市质检院比对研究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国内外产品的基础上,发布了T/GDWA32017高弹韧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为国内全面提升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树立了标杆,该产品列入了广东质检系统的关于民生产品质
13、量提升计划示范项目。同时现行的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也在进行修编,现已进入了标准报批阶段,该标准的修订,对防水涂料在地下工程中应用进行了重新的规范,为未来防水涂料明确技术方法和要求。4、喷涂类防水涂料涌现目前,大型地铁、矿山、隧道、桥梁等防水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械化喷涂的应用,不局限于现有成膜物质的喷涂丙烯酸盐防水涂膜、喷涂橡胶沥青防水涂膜、喷涂MMA防水涂料等相继出现。这类产品在满足现有隧道、桥梁等防水要求的基础上,替代防水卷材,在异形面上施工,快速固化和成膜,有良好附着力和优异的防水性能。这类产品列入中国铁道总公司的两项技术产品铁路工程喷膜防水材料第1部分:喷涂丙烯酸盐和铁路
14、工程喷膜防水材料第2部分:喷涂橡胶沥青。另有国内外公路钢结构桥梁防水防腐用的JC/T22512014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防水涂料,该产品有良好防水、黏结、防腐和抗碾压性能,在与道路沥青的结合下,形成对钢结构桥面有效的保护防水涂料产品,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建筑涂料,其发展和应用同我们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防水涂料行业也正在向竞争有序、规模化的健康道路上发展。三、 行业基本风险特征1、技术风险涂料行业产品种类多样,目标行业庞杂,加之目前国家对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导致涂料行业的多数产品面临持续的技术创新,以适应不同种类的市场需求和政策需求
15、。技术创新的不及时将会导致企业在同质产品市场竞争方面居于下风,从而面临市场销售的受阻和收入损失。同时随着国内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加剧,未来存在重要技术人员流失及新技术、新产品失密、知识产权侵权的潜在风险。2、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风险涂料行业除了涂料生产,一般也包括涂料重涂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通常包括建筑、交通方面的现场施工,因此存在一定的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风险。3、政策风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行业在涂料行业的下游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一类行业因为政策原因的兴起与衰落通常会对涂料行业的销售渠道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政府出台制定的环保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也影响着涂料行业相关产品的使用和生产准入以及
16、技术创新方向。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二章 市场预测一、 行业发展概况建筑防水材料是建筑功能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施工中,防水材料在建筑物的表面形成整体防水层,以达到防水或增强抗渗漏的能力,因此,其质量和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结构效果和使用寿命。随着世界建筑水平的提高,建筑防水日益受到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建
17、筑防水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房屋建筑的屋面、地下、外墙和室内;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桥梁、隧道;城市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和地下空间等市政工程;地下铁道等交通工程;引水渠、水库、坝体、水利发电站及水处理等水利工程等。中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多以石油沥青、煤焦油或化工厂的下脚料(如苯乙烯焦油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乳化沥青防水材料涂料、塑料油膏、再生胶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和苯乙烯焦油防水材料涂料等,这些涂料曾在防水材料工程中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但由于这些涂料或因为质量差、防水材料层使用年限短,或因为对环境污染性大,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大多已
18、被列入淘汰产品,用量正越来越少。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化学建材工业的发展,防水材料涂料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70年代后期研制出了聚醚型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80年代中期又研制成功了焦油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并大量推广使用于防水材料工程;1989年建设部对全国防水材料材料市场进行了整顿和调查,确认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为可信任的防水材料材料;90年代后,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取得迅速发展。1990年建设部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列为“八五”计划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制定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建材行业标准(JC/T500-92)并于1993年开始实施;1998年建设部将非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
19、列为全国住宅推荐产品十三种防水材料材料之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针对焦油聚氨酯污染性大,1998年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开发了一种以石油沥青为填料的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北京金之鼎化学建材公司等单位研制了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随后一些单位又开发出无溶剂喷涂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与此同时,其它高分子防水材料涂料也得到发展,如丙烯酸酯弹性防水材料涂料、硅橡胶防水材料涂料、水性三元乙丙橡胶防水材料涂料等。从80年代到90年代,各种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先后开发了溶剂型和水乳型氯丁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溶剂型和水乳型SBS改性沥青
20、防水材料涂料,水乳型丁苯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等品种。中国涂料产量分布早期集中在广东及长三角地区,现逐渐向湖南省及华北、东北等地迅速发展。根据历年产量数据对比,“十二五”期间河北、福建、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安徽、辽宁等省均保持了高增速。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各种无机防水材料涂料也得到开发与应用,引进了确保时、M1500等国外先进的产品,同时也相继研制出了防水材料宝、HM1500、TM1500等一系列无机防水材料涂料。无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涂料也已开始大量使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结构、地下铁道、桥梁路面、水利工程等方面。近40年的发展,使我国防水材料涂料已形成了反应固化型和溶剂(水)挥发干燥
21、型等性能不同、形态不一的多类型、多品种的格局。我国建筑防水材料产品目前主要为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两大类,其中防水卷材包括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和合成高分子卷材两个主要类别;防水涂料依照主要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溶剂型涂料和水性涂料。二、 行业发展概况建筑防水材料是建筑功能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施工中,防水材料在建筑物的表面形成整体防水层,以达到防水或增强抗渗漏的能力,因此,其质量和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结构效果和使用寿命。随着世界建筑水平的提高,建筑防水日益受到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建筑防水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房屋建筑的屋面、地下、外墙和室内;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桥梁、隧道
22、;城市道路桥梁、地下管廊和地下空间等市政工程;地下铁道等交通工程;引水渠、水库、坝体、水利发电站及水处理等水利工程等。中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多以石油沥青、煤焦油或化工厂的下脚料(如苯乙烯焦油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乳化沥青防水材料涂料、塑料油膏、再生胶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和苯乙烯焦油防水材料涂料等,这些涂料曾在防水材料工程中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但由于这些涂料或因为质量差、防水材料层使用年限短,或因为对环境污染性大,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大多已被列入淘汰产品,用量正越来越少。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化学建材工业的发展,防水材料涂料也
23、获得了迅速的发展。70年代后期研制出了聚醚型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80年代中期又研制成功了焦油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并大量推广使用于防水材料工程;1989年建设部对全国防水材料材料市场进行了整顿和调查,确认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为可信任的防水材料材料;90年代后,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取得迅速发展。1990年建设部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列为“八五”计划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制定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建材行业标准(JC/T500-92)并于1993年开始实施;1998年建设部将非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列为全国住宅推荐产品十三种防水材料材料之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针对焦油
24、聚氨酯污染性大,1998年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开发了一种以石油沥青为填料的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北京金之鼎化学建材公司等单位研制了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随后一些单位又开发出无溶剂喷涂聚氨酯防水材料涂料。与此同时,其它高分子防水材料涂料也得到发展,如丙烯酸酯弹性防水材料涂料、硅橡胶防水材料涂料、水性三元乙丙橡胶防水材料涂料等。从80年代到90年代,各种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先后开发了溶剂型和水乳型氯丁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溶剂型和水乳型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水乳型丁苯橡胶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涂料等品种。中国涂料产量分布早期集中在广东及长三角地区,现逐渐向湖南省
25、及华北、东北等地迅速发展。根据历年产量数据对比,“十二五”期间河北、福建、四川、河南、湖南、湖北、安徽、辽宁等省均保持了高增速。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各种无机防水材料涂料也得到开发与应用,引进了确保时、M1500等国外先进的产品,同时也相继研制出了防水材料宝、HM1500、TM1500等一系列无机防水材料涂料。无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涂料也已开始大量使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结构、地下铁道、桥梁路面、水利工程等方面。近40年的发展,使我国防水材料涂料已形成了反应固化型和溶剂(水)挥发干燥型等性能不同、形态不一的多类型、多品种的格局。我国建筑防水材料产品目前主要为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两大类,其中防水卷材
26、包括聚合物改性沥青卷材和合成高分子卷材两个主要类别;防水涂料依照主要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溶剂型涂料和水性涂料。第三章 产品规划与建设内容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项目场地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9333.00(折合约59.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69668.18。(二)产能规模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xx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xx吨防水涂料,预计年营业收入40700.00万元。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27、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服务)名称单位单价(元)年设计产量产值1防水涂料吨xx2防水涂料吨xx3防水涂料吨xx4.吨5.吨6.吨合计xx40700.00随着大型房地产商单个开发项目规模增大且个性化要求增多,对防水材料企业的供货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防水系统施工工期一般较短,这对厂家的阶段性供货能力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拥有较大产能规模和合理产能布局的大型防水企业规模效应明显,产能规模大的企业单位生产成本较
28、低,对客户的保障能力较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高,并且防水行业正在经历由“大行业,小企业”状况向“大行业,高集中度”方向发展,增大了新进入者的市场风险。第四章 选址方案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国家地区城市规划要求;2、满足项目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3、节约和效力原则;安全的原则;4、实事求是的原则;5、节约用地;6、注意环保(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7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和3个自治县,总面积21473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
29、35.8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85.0万人,城镇人口499.02万人,城镇化率72.85%。昆明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处在南北国际大通道和以深圳为起点的第三座东西向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位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滇池周围生息繁衍;公元前278年滇国建立,定都于此;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时期,南明永历政权在昆明建都。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
30、季风气候,为山原地貌,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沿湖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享有春城的美誉。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3名,并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昆明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昆明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475.9亿元、增长6.5%(按可比价格计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30亿元、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56.6亿元、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289元和16356元,分别增长7.7%和9.8%。“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昆明交汇叠加,昆明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正从交通末梢转变为交通枢纽、从市场边缘转变为市场中心、从开放末端转变为开放前沿。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跨境电商有望成为外贸突围的关键,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我市在更大空间和更广领域加快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全省基本持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般
32、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我市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交错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发展条件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依然巨大。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在国家发展和开放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发展的条件更加有利。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昆明加快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困难挑战,但优势大于困难,
33、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一)发展机遇国家战略实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昆明作为“一带一路”前沿枢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门户的优势更加凸显,北上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向可连接长江经济带,为我市进一步融入全国大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更大空间和更广领域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政策红利的释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条件。随着新
34、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能源、通信、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建设等领域投资的倾斜,并出台了定向降准、棚户区改造、稳定外贸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效应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显现,将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四化”深度融合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全面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将为我市产业升级转型、城乡协调发展、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扩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引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
35、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对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释放改革红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为我市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拓展了新空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全力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滇中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昆明作为带动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火车头,在滇中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特殊、举足轻重。随着滇中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
36、生态环保六个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发展性资源的吸引能力和聚集能力更加突显,从而进一步扩大对周边区域影响,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优势。昆明气候宜人,空气良好,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和空气环境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生物资源丰富,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资源库”,森林覆盖率位于全国省会城市第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元,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表现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更加有利于昆明将独特
37、的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新的发展优势,更好地聚集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资源,促进昆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支撑。随着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为重点的“五大基础网络”建设的全面提速和泛亚铁路、泛亚公路、火车新南站、中缅油气管道、滇中引水、乌东德电站等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昆明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将极大改善我市的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随着石油炼化、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相继投产,将进一步增强我市产业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二)面临挑战经济较快增长压力增大。从国际看,世
38、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地缘政治导致周边环境更加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全省看,经济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增长。从全市看,传统的发展路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短时期内难以转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培育形成。“十三五”时期我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增大。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群众诉求日益多样,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中村改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不同
39、程度存在,金融风险防范、安全生产存在不少隐患,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注和期待日益提高,利益矛盾主体呈现多元性、复杂性和对抗性特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一些矛盾冲突和不满情绪容易被放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政府处置应对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昆明市作为边疆省会城市,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强,城市管理难度增大,反恐斗争和社会维稳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十三五”时期,我市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关键时期,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资源约束来看,全市水资源缺乏,滇池流域水资源占有量为271m3/年人,仅为全国人均八分之一左右;土地资源紧缺,
40、全市土地利用率已达82.55%,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从环境保护看,我市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比重过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石漠化治理等任务繁重。随着国家提出更加严格的资源消耗控制和环境改善指标,对各地能源消费、单位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进行严格控制,我市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节能减排的压力将会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压力增大。在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周边省会城市为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利用各自的发展优势,在诸多领域开展全方位的角逐,区域之间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更趋激烈。另外,随着我省多极均
41、衡发展和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各州市正加快发展、赶超跨越,省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十三五”时期,我市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压力增大。三、 创新驱动发展按照“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的原则,协同推进滇中新区开发建设。依托我市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为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全力支持滇中新区依托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商贸、物流、康体休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新区产业综合承载能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以产聚人
42、、以产促城、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到2020年,新区城市框架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对我市乃至全省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实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取得明显突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
43、。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到“十三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市形象品质全面提升,呈贡新区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滇中新区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中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44、绿色低碳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壮大,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市民思想道德
45、、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五、 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坚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新路子,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188”重点产业,建立健全推进产业发展“五个一”工作协调机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0:56。(一)大力发展高原
46、特色现代农业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滇池流域生态农业服务区、东西部优势高效农业区、北部生态特色农业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重点,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创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带动全省、联结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质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农产品信息及电子商务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左右。(二)做大做强工业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实施“4+4工业产业发展计划”,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提高自
47、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壮大工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工业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三)加快发展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坚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领和新技术应用带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打造“昆明服务”品牌,把昆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四)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平台作用,围绕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便捷交通、文化旅游、高效物流、益民服务、绿色生态、健康服务、人工智能11个主要领域,制定实施昆明市“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努力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应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保证城乡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