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docx





《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37页 共137页东北古代民族发展史目 录前言(1)导论(1)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国东北地区(1)第二节 东北古民族的起源(5)第三节 东北古民族的融合与嬗变(11)第四节 东北古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16)第一章肃慎系古民族的发展(20)第一节 肃慎族的发展与演变(20) 一、肃慎族及其居住地(20) 二、肃慎族的社会发展(21) 三、肃慎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23) 四、肃慎的流向与融合(24)第二节 真番族的发展与演变(24)一、真番的族源及居住地(24)二、真番的社会发展及文化(25)三、真番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
2、关系(26)四、真番郡的设置 (27)第三节 挹娄族的发展与演变(28)一、挹娄族的族源 (28)二、挹娄的社会发展及文化(30)三、挹娄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关系(33)第四节 勿吉族的发展与演变(34)一、勿吉族的族源及居住地(34)二、勿吉族的风俗习惯(35)三、勿吉族与中原及周边民族的交往(37)四、勿吉族的融合与流向(38)第五节 黑水靺鞨的兴起与发展(39)一、黑水靺鞨的起源(39)二、黑水靺鞨的居住地(40)三、黑水靺鞨的文化习俗(41)四、黑水靺鞨通使中原(42)五、黑水靺鞨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及其流向(43)第六节 粟末靺鞨及其创建的渤海国(45)一、粟末靺鞨的来源及居住地(45)二
3、、“海东盛国”的渤海国建立(46)三、渤海国与唐朝的关系(48)四、渤海国与邻国邻族的关系(49)五、渤海国的衰亡及人民的流向(51)第七节 女真族及其所创建的金王朝(53)一、女真族的形成及金王朝的建立(53)二、女真族的文化 (55)三、金朝的衰亡及女真族的流向(57)第八节 女真族在元明时期的发展(58)一、元代的女真族 (58)二、元代女真族的社会经济(60)三、明代女真族的变迁(61)四、明代女真族的经济发展(62)五、元明时期的女真文化(66)第九节 满族的兴起及清王朝的建立(67)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67)二、入关前满族的社会结构(70)三、清王朝的建立与满族入主中原(72)四
4、、满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73)五、清朝的灭亡及满汉的融合(76)六、满族文化的发展融合(77)第十节 肃慎系其他各族的发展与演变(78)一、骨嵬族的发展与演变(78)二、吉里迷族的发展与演变(80)第二章秽貊系古民族的发展(83)第一节 秽族的发展与演变(83)一、秽族的族源及居住地(83)二、秽族的社会发展及相关文化(86)三、秽族与中原的交往及其衰亡(87)四、朝鲜半岛的秽族(90)第二节 貊族的发展与演变(92)一、文献记载中的貊族(92)二、貊族的迁徙及进入东北(92)三、貊族的社会结构及文化(94)四、貊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95)五、关于小水貊(97)第三节 箕
5、族的发展与演变(99)一、箕族的起源(99)二、箕族的始居地(100)三、箕族与商王朝的关系(101)四、箕子东迁及箕族的融合(102)第四节 古朝鲜族的发展与演变(104)一、关于古朝鲜的称名问题(104)二、箕子东迁古朝鲜的历史证据(106)三、箕子东迁的时间及再迁古朝鲜的原因(107)四、“八条之教”(110)五、古朝鲜族的居地及文化(112)六、周秦时期古朝鲜族的发展(114)七、汉代古朝鲜族的发展(117)第五节 高夷的发展与演变(119)一、高夷的族称与居地(119)二、高夷的流向(120)第六节 橐离族的发展与演变(121)一、橐离族的族源(121)二、橐离族的居地(122)三、
6、关于“橐离文化”(123)第七节 良夷(梁貊)的发展与演变(125)一、良夷的族源(125)二、良夷的居地及其与中原的关系(127)三、关于“梁貊”(128)第八节 发族的发展与演变(129)一、发族的起源(129)二、发族与殷商的关系(131)三、发族与周王朝的关系 (133)四、发族的居地及社会发展(134)第九节 白夷的发展与演变(135)一、白夷的起源(135)二、白夷与“成周之会”(136)三、白夷的居地(136)四、白夷的发展(137)第十节 夫余族的发展与演变(138)一、夫余的族称及族源(138)二、夫余族的崛起(139)三、夫余族的居地及王城(142)四、夫余国的社会经济(1
7、43)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145)六、古老王国的消亡及人口的流向(147)第十一节 高句丽的发展与演变(149)一、高句丽族称的含义(149)二、高句丽与夫余关系考辨(151)三、五部的构成(154)四、王国的建立(155)五、建国初期对周边部族的兼并(157)六、高句丽经济的发展(159)七、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161)八、高句丽族的人口及流向(168)第十二节 沃沮族的发展与演变(170)一、沃沮族的族源(170)二、沃沮族的居地(172)三、沃沮族的社会发展(173)四、沃沮族的流向(174)第十三节 豆莫娄族的发展与演变(175)一、族称的含义与族属(175)二、豆莫娄的居地及社会
8、发展(176)三、豆莫娄的流向(177)第三章东胡系古民族的发展(179)第一节 山戎族的发展与演变(179)一、山戎的来历(179)二、山戎的始居地(181)三、东北山戎的发展与消亡 (182)第二节 东胡的发展与演变(183)一、东胡的族源(183)二、东胡的活动地区(184)三、东胡的社会发展(184)四、东胡的演变(186)第三节 鲜卑族的发展与演变(187)一、鲜卑族称的来历(187)二、汉代以前的鲜卑(190)三、鲜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191)四、鲜卑的演变(193)五、东部鲜卑族(196)六、北部鲜卑族(199)第四节 乌桓族的发展与演变(201)一、乌桓族称的含义(201)二
9、、乌桓族的居住地(202)三、乌桓族的风俗习惯(203)四、乌桓族的经济发展(205)五、乌桓族的社会发展(207)六、乌桓族的演变(208)第五节 奚族的发展与演变(210)一、北魏以前的奚族(210)二、迁入东北地区的奚族(212)三、奚族的发展与演变(214)第六节 契丹族的发展与演变(217)一、契丹一词的含义(217)二、文献中契丹的先世及其族属(219)三、契丹建国前的居地及风俗习惯(221)四、契丹社会的发展(222)五、辽朝的建立和发展及其灭亡(226)第七节 乌洛浑的发展与演变(230)一、乌洛浑的起源和发展(230)二、乌洛浑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231)第八节 室韦族的发
10、展与演变(232)一、室韦族先史(232)二、室韦族与州边各族的关系(233)三、室韦族的发展(237)四、室韦族的社会经济(239)五、室韦族的风俗习惯(240)第九节 蒙古族的发展与演变(243)一、蒙古一词的含义(243)二、蒙古族先世诸说疏证(247)三、蒙古建国前各部的发展(256)四、各部的统一及帝国的建立(259)五、元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263)第四章其他古民族及汉族的发展(266)第一节 古燕族的发展与演变(266)一、古燕族的起源(266)二、古燕族的发展(267)三、古燕国对东北的经营和管理(270)第二节 孤竹族的发展与演变(273)一、孤竹族的起源(273)二、孤竹
11、族的居住地(274)三、孤竹族的发展(276)第三节 令支族的发展与演变(279)一、令支族的起源(279)二、令支族的居住地(281)第四节 俞人、屠何、青丘、周头族的发展与演变(283)一、俞人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3)二、屠何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5)三、青丘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7)四、周头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89)第五节 霫、地豆于、流鬼族的发展与演变(290)一、霫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0)二、地豆于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2)三、流鬼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3)第六节 驱度寐、儋罗、鞠、俞折、駮马、大汉族的展与演变(295)一、驱度寐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5)二、儋罗族
12、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6)三、鞠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 (296)四、俞折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7)五、駮马族的族源及其居住地(297)六、大汉族的居住地(298)第七节 东北地区汉族的发展(298)一、先秦时期的华夏族进入东北(298)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东北的汉族(300)三、隋唐五代时期东北的汉族(302)四、宋辽金元时期东北汉族人口的增加(304)五、明清时期东北汉族人口的激增(307)主要参考文献(312)第一节历史上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3市1盟。习惯上又有“东北”、“东三省”、“
13、东省”、“东北三省”、“关外”、“关东”等诸多称呼。在历史上,中国东北地区则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今朝鲜半岛大部、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左岸地区,包括库页岛等,都曾是中国东北的范围。显然,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古民族,都是中国的历史民族,都在中国东北古民族史研究的范畴之内。东北地区自远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古史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将今辽宁省地区置于幽、营二州管辖。当时的情况是:“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昔虞舜经天德嗣尧,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此时的肃慎族居住在今辽西地区,而发
14、族则在今吉林的南部。夏商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并将幽、营二州分别归入冀、青二州管辖。以肃慎、孤竹、古朝鲜等为代表的东北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如史所言:“成汤卒受天命,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到了周代,武王克商后肃慎族首先来贺,以后又多次朝贡“楉矢石砮”。此时的肃慎族,迁徙到了今牡丹江、黑龙江流域。另外,在周初的“成周之会”上,东北地区的十几个民族都到中原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所以,周王朝明确宣布:“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周代管辖的东北地区,其东部已达今黑龙江流域,南部包括了今朝鲜半岛的大部,初步奠定了东北疆域的基础。战国时期,燕国在击退东胡,统治古朝鲜
15、后,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辽东、辽西、右北平3郡,东北地区设郡自此开始。此3郡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朝鲜半岛、辽宁全部、吉林南部等地。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第一次正式在这一地区设治管理。汉置辽东、乐浪、玄菟、真番四郡,郡下设县,使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进一步完备,有效地管理着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夫余、鲜卑、乌桓、挹娄、秽、沃沮、貊、豆莫娄等民族。统辖的范围较之前代又有所扩大。其后,虽然中原政权不断更迭,但每一个王朝都对东北进行有效的管理,历朝相沿,多袭秦汉郡县之制。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东北地区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唐朝在消灭高句丽地方民族政权后,首设安东都护府,下设都督府9,州41,县100,管辖今辽宁省全境,朝鲜半岛大
16、同江以北地区。又在今黑龙江下游地区设黑水都督府,以当地部族首领为都督和所领诸州刺史,因之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加授忽汗纵都督,朝廷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又在今乌苏里江口设勃利州;在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设越喜都督府。至此,唐王朝已把西起今贝加尔湖,东到鄂霍次克海及今库页岛,北起今勒拿河中下游,南到今朝鲜半岛汉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置于其直接管辖之下。自此,古代中国的东北疆域基本固定下来。辽、金王朝崛起于东北地区,承袭了唐代东北的疆域。元朝建立后,在辽阳设行中书省,另设岭北行省,以管辖东北全境,于行省之下又设路、府、州、县,斯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更加完备,使东北的疆域更加巩固。明朝为
17、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于洪武十四年(1381)命大将徐达在今山海关长城处修筑关城,因与关城连为一体,背山临海,故名“山海关”。从此以后,山海关成为关内外的一道人工分界线,也是塞内外之界线。关之内为内地,亦习称之“关里”,关之外即为东北,或称“塞外”、“关东”。此外,明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在北至开原,南至旅顺,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大致为今辽宁省境内,设辽东都司于辽阳,下设卫25,州2。在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设奴儿于都司,置卫400余,辖开原以北,至大兴安岭内外的广大地区。清朝建立后,为便于管理,先后析东北为三省。顺治六年(1649),设奉天昂邦章京,此为设辽宁省之始,后又改为“镇守盛京等处
18、将军”。吉林省之设,始于顺治十年,称“宁古塔将军”,并辖黑龙江,后移治今吉林市,名为“吉林将军”。而黑龙江省之设,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称“黑龙江将军”,先治瑷珲,后移治今齐齐哈尔市。1850年代,沙俄侵略势力向远东扩张时,咸丰九年(1860)清王朝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被沙俄强占。两年后,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至库页岛的大片领土再次失陷于沙俄。自此,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边界缩至成现状。东北地区南部的朝鲜半岛较为特别。朝鲜半岛汉江以北的疆域情况自高句丽灭亡后,其地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后来有部分被新罗金氏王朝所蚕食,但由于新罗是唐
19、朝的藩属,所以被蚕食的领土唐朝并没有主动收复。但唐王朝对半岛北部拥有主权,却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蒙古兴起之时的公元13世纪。蒙古兴起后,统治朝鲜半岛的是高丽王氏王朝。蒙古汗国继承了前代东北的疆域,于公元1259年驻军朝鲜,1270年在其地设达鲁花赤(地方行政长官)行使行政管理。半岛北部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但由于蒙古官员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统治野蛮,于350年代被逐出朝鲜半岛。王氏高丽亦随之灭亡。明朝建立后,李氏朝鲜王国亦随之建立,并成为明王朝的藩属。明朝与李氏朝鲜王国商定,以今鸭绿江、图们江划线,南为朝鲜管理,北为明朝管理。当时以此为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两地民众越线生产。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 古代 民族 发展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