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2.docx
《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_2.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141141页2022202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可能须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驾驭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概括全文内容,培育学生概括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别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推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
2、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第 2 2页共 141141页培育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实力;驾驭实词、虚词等文言学问。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驾驭。课时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曾有诗这样赞扬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像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在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今日我们来相识一位书生,他尽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
3、叙了东周前期 240 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第 3 3页共 141141页具有探讨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擅长描写斗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根据年头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务的体例。如 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根据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务的一种文体。如国语、
4、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比如史记、汉书等。补充: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 左传 的阐发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二、讲解生字、词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而出若不阙(que)秦第 4 4页共 141141页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三、整体感知()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问“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明确: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
5、,等级依次有凹凸。问“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明确:“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依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问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详细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问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明确: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第 5 5页共 141141页问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明确: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问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值呢?明确:不正值,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平安着想,并没有不对的
6、地方。问作者开头指明缘由有何用意?明确: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缘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分析其次段:问其次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明确: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看法;其次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问其次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明确:“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第 6 6页共 141141页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问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干脆描写,又有对他的
7、间接描写,请指出来。明确: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干脆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问郑伯有着怎样的品行?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明确: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本段写佚之狐举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作业:练习一(背诵课文)其次课时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第 7 7页共 141141页()翻译 1。2 段。()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二、分析阅读第三段:问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明确: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其次个
8、和第三个都是歼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明确: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赐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问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明确:“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子;“行李”是出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第 8 8页共 141141页问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详细说明
9、。明确:“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应;“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意;“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兴奋。问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明确: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加“围郑”。问烛之武劝告秦王用了哪些道理?明确: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慧才智。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三、分析阅读第四段:问“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明确: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第
10、9 9页共 141141页问“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明确:“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依据(因地制宜)问“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明确:“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简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问晋文公的性格在最终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
11、)或者评书。五、作业:第 1010页共 141141页课后练习 2、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烛之武退秦师是新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日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当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当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当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的胜利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恒久锋利的锋芒。一、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 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学问。2、在驾
12、驭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育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实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驾驭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别句式,并第 1111页共 141141页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驾驭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观赏烛之武超群的劝告艺术。审美鉴赏与创建:体会本文类比推理和比方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育主动的人生观。1、积累相关文言学问。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擅长运用伏笔和照应的
13、写作技巧。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入课文,1)1995 年,闻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数这样的人物:张仪、第 1212页共 141141页苏秦、诸葛亮。今日我们将去探望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 烛之武退秦师。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许多出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日我们一起来相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
14、烛之武。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请学生读注释 1,左传擅长描写斗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2 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第 1313页共 141141页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须要向
15、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事实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斗争时,自然要找寻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定的了。三、让学生自读,留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 秦伯说(yu)四、题解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第 1414页共 141141页师:军队五、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1、诵读指导:“以其无礼
16、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2、提问:本段仅 25 字,却道出许多内容,有哪些?明确:秦晋围郑,来势猛烈;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缘由,又示意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尝试背诵)(二)讲解其次自然段1、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第 1515页共 141141页要读得坚决,露出心中有数之意。
1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肯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推断句)3、提问:面对犯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担当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三)串讲第三段。1、一生范
18、读本段。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第 1616页共 141141页表现出其超群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尝)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夜秦伯”:说明形势紧急,烛不畏危急。烛说秦伯运用了超群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其次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想将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秦乃还:秦权衡利害,确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4、探究“三巧
19、”游说艺术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第 1717页共 141141页5、学生同桌探讨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学问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四)串讲第四自然段1、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
20、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第 1818页共 141141页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六、尝试背诵全文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分析烛之武形象板书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想将来劝秦谨慎晋师撤离其次课时一、检查复习第 1919页共 141141页1、集体背诵全文。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二
21、、亮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指责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恳切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画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 晋文公最终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假如真讲“仁义”,当时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状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
22、果的冷静推断。“以乱易整,不武”,输赢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究竟,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第 2020页共 141141页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到处留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探究学习:文章留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缘由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冲突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须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供应了
23、条件。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三、烛之武形象探讨: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烛之武的胜利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恒久锋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照第 2121页共 141141页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始终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孤独苦痛的煎熬,是常人不可思议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明珠暗投的苦痛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孤独中图强,饱读经书,关
24、切时事,指引江山,激扬文字,最终在人生的最终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终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备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日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当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当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当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
25、名词第 2222页共 141141页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别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C推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第 2323页共 141141页4。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袱)若舍郑以为东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烛之武退秦师 2022 武退秦师 教学 设计 _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