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3.docx
《20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_3.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119119页2022202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2、;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教学目标1相识 5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第 2 2页共 119119页重。4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实力。5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打算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
3、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2通过赠汪伦 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第 3 3页共 119119页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简单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情深意重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 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留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1)师生沟通有关黄鹤楼的资料。(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相识。(3)师生沟通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4)老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
4、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老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 6300 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5)师生沟通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状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第 4 4页共 119119页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练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5、2指读正音。3 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4集体沟通。(1)指名概述诗意。(2)质疑。(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洁的问题。(4)师生沟通,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1师讲解并描述李、孟真挚友情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旁边的襄第 5 5页共 119119页阳,便立即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连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
6、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理想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解并描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2赏析“烟花三月”。(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确定学生富有创意的特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
7、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第 6 6页共 119119页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老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妙,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
8、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5)师激情引读。(6)从最终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会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第 7 7页共 119119页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7)指导朗读后两句。刚好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特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老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化体会诗意;展示特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五、学
9、习其次首诗1 探讨沟通学习第一首诗的胜利阅历: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2小组合作学习其次首诗。3各组汇报沟通。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学问;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会“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第 8 8页共 119119页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6沟通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索其规律性。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1学生沟通本节课感受。2老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接着领会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3布置作业。其次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
10、、沟通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尝“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四、诵读沟通,畅谈感受(略)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挚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第 9 9页共 119119页写?2练笔。3沟通。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2布置自选作业。(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
11、观赏、摘抄。(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1、相识 5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第 1010页共 119119页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实力。重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的情深意重。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观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
12、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离别简单会面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意成为一种习俗。因此很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喜闻乐见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师生互动,沟通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第 1111页共 119119页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3、视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老师巡察指导。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索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沟通
13、。3、全班沟通诗的大意。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一)理解第一、二句诗。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老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2、图文比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绽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第 1212页共 119119页(二)理解第三、四句诗。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终点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深。)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
14、的挚友情意。)(3)探讨: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3、简略观赏高适的别董大。(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情。第 1313页共 119119页(依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5、你有特殊好的挚友吗,举一个例子,简洁说说你们之间的情深意重。五、总结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暖和。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欢乐。愿大家都能找寻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挚友,我把自己
15、的祝愿借这首找挚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挚友友情天长地久。六、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收集送别诗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名楼送烟花三月下扬州。第 1414页共 119119页孤帆远影碧空尽,目光送唯见长江天际流。心相送反思:在教学中注意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漫、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间,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悲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悲伤形成了剧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沟通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
16、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教学中注意体会二:“带着挚友的句句吩咐,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依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索,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实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立刻设第 1515页共 119119页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
17、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索,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终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靠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老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驾驭。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
18、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育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美丽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不仅充分第 1616页共 119119页调动了学生的参加性、主动性和主动性,更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看法、价值观的教化,把“爱的教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1、驾驭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情深意重。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酷爱,培育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读
19、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或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第 1717页共 119119页天际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闻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二、读懂诗题黄鹤楼在哪里?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闻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出示扬州风光图。扬州:漂亮
20、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三、读懂诗意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 1818页共 119119页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爱漫游,从 27 岁到 35 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探望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 11 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
21、成为知己。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意,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出示“烟花三月”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挚友做些什么呢?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美丽诗句。第 1919页共 119119页品尝“下”之精妙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四
22、、体验诗情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五、拓展延长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哀痛,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第 2020页共 119119页的离别之情。出示: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莫愁前路无知己
23、,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李白 孟浩然难舍难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 5 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挚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第 2121页共 119119页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4、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实力、自主学习的实力、想象的实力。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课前打算: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读熟诗歌。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挚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
24、人或与小挚友分别的情形呢?假如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宏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 2222页共 119119页二、解题: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闻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日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ng)、浩(ho)、陵(lng)、辞(c)、唯(wi)。四、沟通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5、?(唐代闻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打算。2、检查沟通自学状况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举荐 1 个学生讲解古第 2323页共 119119页诗 老师指引,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驾驭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挚友告辞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逝在蓝天的终点。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涯奔流。)六、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22 黄鹤楼 浩然 教学 设计 _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