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秦淮河特大桥)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秦淮河特大桥)终稿.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京沪高速铁路土建五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五标段(秦淮河特大桥)实 施 性 施 工 组 织 设 计中铁三局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五标段项目经理部2008年3月2中铁三局京沪高速铁路五标段项目经理部京沪高速铁路土建五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五标段(秦淮河特大桥)实 施 性 施 工 组 织 设 计编 制:审 核:批 准:中铁三局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五标段项目经理部2008年3月2中铁三局京沪高速铁路五标段项目经理部京沪高速铁路土建五标秦淮河特大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目 录1编制说明11.1编制依据11.2编制范围21.3编制原则21.4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22施工总体
2、方案32.1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的分布32.2大临工程的分布及总体设计62.2.1施工场地72.2.2施工便道、便桥72.2.3生产、生活房屋82.2.4总体设计82.3 过渡方案和过渡设计82.4 施工用电82.5 施工用水82.6 施工测试92.6.1地质条件判定与核实92.6.2桩基础沉降控制的施工措施92.6.3桥梁基底沉降观测及评估92.7 内业资料102.8 施工程序103秦淮河特大桥施工方案113.1总体施工方案113.1.1建设总体目标113.1.2总体施工部署113.1.3总体进度和节点目标113.1.4施工测量、试验检测工作113.2 基础163.2.1桩基础163.2.
3、2承台213.2.3墩台身233.3桥梁上部工程253.3.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悬臂浇筑263.4现浇箱梁施工363.5桥面及附属设施444、施工中采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及其工法整理安排454.1项目信息化管理措施454.2采用四新技术和科研试验计划464.3科学计划、精心组织464.4加强测量、试验检测工作125总工期及进度计划安排、资金使用计划;475.1总工期:475.2资金使用计划486、主要材料和工程设备的使用计划、供应方案以及质量控制办法496.1材料供应管理机构496.2主要材料供应方案496.2.1甲供料496.2.2甲控料及自购料496.3拟投入本工程的机械设备及进场计划51
4、7、科研及试验工程名称、范围、施工方法和分年、季度的形象进度517.1结合本工程拟开展的科研项目517.2形象进度计划528试验机构、检测程序及试验工作的总体安排529各项措施:409.1文明施工措施529.1.1文明施工目标529.1.2文明施工管理体系529.1.3文明施工组织措施529.1.4文明施工技术措施539.1.5环境卫生管理549.2创优规划和质量保证措施549.2.1 创优目标549.2.2 创优规划组织机构549.2.3 创优规划实施对策559.2.4质量保证措施559.3技术措施579.4安全保证措施599.4.1安全保证组织措施599.4.2安全保证管理措施599.4.
5、3安全保证技术措施619.5工期保证措施669.5.1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工作669.5.2缜密超前进行施工准备669.5.3组建高效的指挥系统669.5.4投入一流的专业队伍669.5.5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669.5.6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生产669.5.7规范工程管理,提高施工效率669.5.8重视技术创新,加速施工进度669.5.9采用网络化微机技术,实现信息化进度控制669.5.10创造良好施工环境,保证工程连续推进669.6冬、雨季施工保证措施709.6.1冬季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709.6.2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709.7成品及半成品保护措施719.7.1已完工程保护措施719.7.2成
6、品及半成品保护措施719.7.3 工程质量保修和回访719.8环保、水保及文物保护措施729.8.1环保组织机构729.8.2环保管理制度729.9节约用地措施809.10降低造价措施809.11各类资源管理措施819.12对可能发生的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的各类自然灾害和预警机制并作出相应的预案829.12.1安全生产保证措施829.12.2安全应急救援预案839.12.3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组织869.12.4应急预案运行机制889.13相邻标段及相关工程接口的协调沟通及配合措施909.13.1专业接口协调配合措施909.13.2交通配合措施909.13.3与营业线有关单位、部门的配合措施9110
7、图表:91表1 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图2 质量保证组织机构框图施工进度图图3 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图图4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组织机构框图图5 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表6 秦淮河特大桥主跨主要材料使用计划表表7 秦淮河特大桥科研项目及形象进度安排表表8 秦淮河特大桥劳动力计划表图9 秦淮河特大桥主跨进度横道图图10 全桥施工进度横道图图11 施工平面布置图 94 中铁三局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五标段项目经理部京沪高速铁路土建五标秦淮河特大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秦淮河特大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施工合同(JHTJ-5)。2)新建京沪高速铁路
8、土建工程JHTJ-5标段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投标文件技术分册。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的秦淮河特大桥施工图。4)现场施工调查资料。5)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6)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7)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8)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经规标准【2005】110号)。10)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经规标准【2005】11
9、0号)。11)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1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1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建设部05年322号文)。14)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TB10401.1-2003)。15)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下)(TB10401.2-2003)。16)国家、铁道部、江苏省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1.2编制范围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JHTJ5标DK1020+167.53DK1032+793.49秦淮河特大桥,全长12625.96m
10、。1.3编制原则1)满足建设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做到及时编制,超前于施工,切实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2)要在充分调查当地的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气候气象和交通运输等条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3)根据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针对可能发生的对工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建立预警机制并做出相应的预案;4)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解决施工难题,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5)施工组织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力求准确实用;6)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安排好环保、水保及文物保护工作;7)注意站前、站后工程以及
11、各相关专业的衔接; 8)结合工程实际安排科研及试验项目。1.4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1)工程概况:秦淮河特大桥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中心里程DK1026476. 00,起点里程DK1020167.53,终点里程DK1032793.49,桥全长12625.96m。跨越的主要河流及道路有:秦淮河、运粮河、翻身河、富民开发区道路等。本桥梁孔跨结构为(40+56+40)m连续梁2处、(48+380+48)m连续梁1处、(40+72+40)m连续梁1处、(32+48+32)m连续梁1处、(48+80+48)m连续梁2处、(25+38+25)m连续梁1处、7-32m连续梁1处、共9处特殊结构,其余为简支箱梁。
12、全桥均为钻孔桩基础,桩径1m、1.25m、1.5m。桥台为双线矩形空心桥台,简支梁桥墩采用圆端型空心墩及双柱墩,一般连续梁采用圆端型实体墩。本桥于DK1022960处跨越秦淮河,线路与河道夹角为40。秦淮河为通航河道,通航等级现为级,规划级。本桥采用(4838048)m连续梁结构跨越秦淮河。中跨两个桥墩位于河槽内,桥墩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矩形实体墩。其余连续梁结构分别跨越高桥门、双龙大道、宁杭高速公路、佳营东路、规划纬七路、东麒路、开城路、天和路等。2)主要工程数量:秦淮河特大桥主要工程数量表(已到图纸工程量)序号工程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挖土石方m31492572基坑回填m31151683钢围堰个
13、44钻孔桩m1183885钢护筒t1223.9586孔桩钢筋t4009.2047声测管kg1200078孔桩砼m3701749承台砼m380193.110承台钢筋t2155.1911墩台砼m377746.112墩台钢筋t1830813桥面系延长米12625.962施工总体方案2.1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的分布针对本工程管段长、工期短的特点,桥梁工程分段全面展开,按大平行、小流水的方式组织施工,为箱梁架设和无砟轨道铺设创造条件,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合理组织,力求均衡生产,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了加强管理,更好地按业主要求优质按期地完成该工程的施工任务,结合经理部工程项目管理分配
14、,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分布情况,以里程DK1028+300为界,分设两个工区对秦淮河特大桥进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管理。在线路小里程成立京沪高速铁路JHTJ-5标第六工区,六工区队部设在DK1026+400处,租用当地既有厂房,下设2个现场施工作业分队,2个搅拌站,以秦淮河为分界线沿河两岸各设一个分队,南侧搅拌站设在DK1027+100处,北侧设在DK1022+680处,其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临时钢筋加工区。在线路大里程成立京沪高速铁路JHTJ-5标第七工区,七工区队部设在DK1035+100处,租用当地既有民房,下设2个现场施工作业分队专管秦淮河特大桥,前期先设一个分队,该分队队部及钢筋加工
15、场设在DK1032+300处。六工区设队长1名,副队长3名、总工程师1名,下设工程技术部、技术质量室、预算合同室、财务室、机械物质室、试验室、综合办公室。七工区设队长1名、副队长3名、总工程师1名,副总工程师2名,下设工程技术部、技术质量室、预算合同室、财务室、机械物质部、试验室、综合办公室。其中两个工区试验室联合组成第三工地试验室。第三工地试验室对秦淮河特大桥现场试验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其室内办公场所设置在DK1032+300处。施工组织机构图(六工区)工区总工程师付巍工区副队长栾辉、刘志锋、张家旺工程技术部梁家启家启预算合同部王桢王桢机械物质部王学仁技术质量部赵鸿亮部赵鸿亮试验室韩旭勇财务
16、部刘永刘永办公室栾辉施工队伍桥梁一队桥梁二队六工区队长 何军尧中铁三局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五标段项目经理部计划部物资部工程部技质部综合部 中铁三局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五标段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机构框图(七工区)技质部工程部综合部物质部计划部办公室黄燕财务部孙晓峰试验室申晓瑜技术质量部张书河机械物资部赵磊预算合同部王潇洋工程技术部陈国利施工队伍 七工区队长 王 朋综合部工区总工程师朱海军工区副队长任长清、贺栋 桥梁二队桥梁一队2.2大临工程的分布及总体设计2.2.1施工场地施工场地按“方便施工、便于管理、少占地、环保、经济”的原则进行布置,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做到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达标。场地布置时
17、,拌和站、砂石料场尽量远离村庄或采取防噪措施,避免噪声、扬尘扰民。施工便道用地,尽量避开居民区,不能避开时,改善路况减少道路扬尘。2.2.2施工便道、便桥两个工区管段所在区域公路发达,线路附近主要道路有南京外环路、国道312、沪宁高速公路、东麒路、双麒路以及其他既有道路,多与线路平行或交叉,可作为主要运输通道。新修便道拟沿线路方向进行修建,城市道路、县道及乡村公路可作为辅助通道,并设置会车道。施工便道采用泥结碎石路面结构,路基宽4.5m,路基面宽3.5m,厚30cm,横坡4%。便道两侧设排水沟,局部地段一侧设排水沟。秦淮河特大桥管段共修建施工便道13.1km,其中新建12.6km,改建0.5k
18、m。根据现场施工需要全管段共计搭设施工栈桥337m。2.2.3生产、生活房屋组织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在征地拆迁尚未解决之前,租赁房屋建设驻地,在征地拆迁解决后,平整场地,进行临时工程建设。工区队部驻地临时征地建工区,各作业分队施工场地设生产区和驻地办公生活区。驻地办公生活区设会议室、办公室、职工宿舍、职工食堂、浴室、厕所等办公生活设施;生产区设配电房、发电房、空压机房、钢结构加工车间、钢筋加工车间、木工车间等生产房屋。生产房屋采用彩钢瓦板式结构。生活区统一规划、集中布置,营区周围设围护,围护采用彩钢板,涂以明显色彩。2.2.4总体设计桥梁基础和下部工程、施工现浇梁,采取分段平行施工,多开工作面的
19、方法,对秦淮河特大桥主跨、东麒路、宁杭高速公路连续梁结构部分,在开工后将其作为整座桥梁工程的重点部分优先考虑,确保简支箱梁的架设工作得以及时进行。本桥梁工程数量巨大,拟分4个桥梁分队进行多工作面流水施工。各分队区段桥梁下部及现浇箱梁,按架梁及无砟轨道作业方向顺序依次进行钻孔桩、承台、墩台、现浇箱梁的流水施工。2.3 过渡方案和过渡设计本桥梁只有在桥头DK1020+167.53、DK1032+793.49处与路基段相接,施工接头段时严格按过渡规范要求施工。2.4 施工用电沿线电力发达,电力网络密集,容量富裕,可就近“T”接。施工用电采用以地方电源供电为主、自发电为辅的方案。根据本工区重点工程及其
20、他大临工程的分布情况,局部地段由地方既有变电站“T”接引入,再沿铁路线局部贯通,并自备发电机以备应急供电,用电量小的工点采用当地农机电或自发电。全桥共计架设电力干线9km,并设置变压器15处。2.5 施工用水沿线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尤其长江以南地区水系发达。施工用水城市地区利用自来水,其他地区可打井取水,铺设施工管路至各施工工点蓄水池,输水管路采用100mm钢管,全桥共敷设给水干管路2km。生活用水设净化装置净化、消毒后饮用。2.6 施工测试2.6.1地质条件判定与核实1)明挖基坑地质条件判定与核实工程地质相似比较法:根据设计文件中所附地质条件说明,当基底为中风化至微风化岩石地基时,
21、对所开挖基坑的地层断面、地下水情况进行对比,尤其是对基底的地层岩性与结构进行核查,判定其条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填写地质核对表报请设计院进行现场地质核对。 承载力判定法:当基底为强风化至全风化岩石地基、各种土质地基时,基坑开挖距基底3050cm时,根据基底土层岩性选定动力触探类型,判别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基底岩性检测方法分别采用N63.5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2)钻孔桩地质条件判定与核实补充钻孔勘探法:钻孔内未见溶洞时,每个桥墩考虑3孔。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记录与勘测钻孔资料进行对比。2.6.2桩基础沉降控制的施工措施在准确探明地质的条件下,采取以下施工措施控制沉降:支承桩要支承于可靠的
22、持力层内。钻孔桩成孔采用悬浮力强、比重较小的高性能泥浆,机械排渣和清孔,减小孔底沉渣厚度和孔壁泥皮厚度。缩短空孔时间,及时浇筑桩身高性能混凝土,对成桩质量进行检测。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桩。通过载荷试验,检测桩基的承载力与桩基的沉降数据,以取得能满足基础沉降要求的、经济合理的桩基设计参数。2.6.3桥梁基底沉降观测及评估1)无砟轨道对桥梁墩台的要求根据无砟轨道对桥梁的要求,无砟轨道施工完成后,墩台的均匀沉降量不得超过15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应超过5mm。2)测试数据的取得在桥梁墩台上布设测点。测量体系的设置考虑各个施工阶段和运营期间的测试,以便获取更多的数据,校核测试结果。仪器采用精密水准
23、仪,测量控制精度为1mm。架梁前,每周观测一次,架梁后第一个月,每周测量一次;第二、三个月,每2周测量一次;第四、五、六个月,每月测量一次,架梁后观测相同。3)观测数据的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对墩顶的观测主要是提供架梁后的墩台和基础的沉降,根据观测的数据绘制时间和沉降曲线。根据双曲线预测将来的沉降结果,和实际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判定预测的可靠性和沉降是否趋于稳定。4)桥梁沉降的评估根据计算确定,如果预测精度准确,且预测最终残余沉降差小于无砟轨道对桥梁的要求,方可进行刚性道床施工。2.7 内业资料各工区队部均建立以总工为首的内业资料组织机构,设专职资料员,从工程上场开始,按专业分工、归口管理的原则,
24、做到“三同时”,即:布置工程任务与布置竣工文件编制、工程检查与竣工文件检查、工程验收交接与竣工文件交接同步进行,确保内业资料齐全完整;内业资料编制要做到齐全完整、准确无误、系统美观。施工中本着资料与施工现场保持同步的原则,在日常的施工当中由专人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指挥部下发的资料编制办法及时进行收集归档,确保工程结束时能将竣工资料及时移交。2.8 施工程序施工程序图征地拆迁开工报告现场核对测量放线场地清理工程实施报检签证质量评定工程验收土地复耕及工程保修试验检测施工自检3秦淮河特大桥施工方案3.1总体施工方案3.1.1建设总体目标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装备,实
25、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确保工程高质量,一次开通运营时速300km/h,建成世界一流高速铁路。3.1.2总体施工部署贯彻“统筹规划、科学组织,重点先行、分段展开,均衡生产,有序推进”的组织原则,全桥管段以征地拆迁、施工准备、桥梁下部施工、制架梁、现浇连续梁、特殊结构的施工为建设的关键线路,系统策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工序衔接。为确保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钻孔桩施工采用以旋挖钻机为主、旋转钻机配合,共计划投入各种钻机18台。承台、墩身采用整体钢模板,共投入钢模板16套。现浇连续梁根据设计要求、现场施工条件采用悬臂浇筑、0#段、尾端采用支架法浇筑,全桥共投入挂篮10套。混凝土在拌和站集
26、中拌制,混凝土运输车运至现场,泵送入模。秦淮河两侧各设1个混凝土拌和站,10台混凝土运输车,4台混凝土输送泵,2台汽车混凝土泵。3.1.3总体进度和节点目标2008年4月15日开工,2009年7月桥梁下部及悬浇段全部施工完成。1)施工准备施工准备计划安排3个月,2008年1月15日至2008年4月15日。完成岗前培训、重点征地拆迁、“三电”迁改、“三通一平”及生产生活设施、工程材料招标采购、技术、试验、大型临时工程建设等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先行开工安排本着“重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先期架梁区段和重点特殊结构梁先期开工,先期开工工程安排2008年4月15日开工。3)桥梁工程桥梁下部及特
27、殊结构安排15个月,2008年4月15日至2009年7月12日,先期架梁区段和重点特殊结构梁安排2008年4月开工,桥梁下部工程和特殊结构梁工程以满足架梁需求为目标,组织多单元平行流水施工,2009年7月全部完成。40m+56m+40m连续梁、(48+380+48)m连续梁、48m+80m+48m连续梁、40m+72m+40m连续梁采用悬臂浇筑施工,32+48+32m、732m两处连续梁采用支架现浇法施工。桥面系在每个架梁区段完成后2个月内完成施工。3.1.4施工测量、试验检测工作3.1.4.1工程测量方案在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完成所有的复核测量、控制测量工作。根据工程的位置、地形条件、工程结构的
28、重要性及工程对测量的具体技术要求等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测量方案,测量方案及测量实施满足相应规范要求。施工测量工作流程详见“施工测量工作流程图”。3.1.4.2施工复测交接桩由业主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参加进行现场交接桩,交接桩的内容包括线路衔接控制桩、平面控制桩CPI、CP、水准点及与相邻工区的控制桩,现场查看桩位并核对点位标识、点号标注是否与资料相符,核对点位埋设地点、加固方式及是否保持完好、有无产生移动或破坏现象等;收集整理有关内业资料包括:点之记、控制桩成果表、水准基点高程成果表、线路曲线表(交点坐标及曲线要素)及坐标系统的起算基准、线路平面坐标系统等文件,最终形成交接桩纪
29、要。3.1.4.3.复核测量3.1.4.3.1平面控制网复测平面控制网复测按照与设计控制网同精度同等级同测量方式进行复核测量,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组成多边形同步环、以边连式/网连式进行测量。CPI、CP控制网均单独复测,先进行CPI控制网复测,在确认CPI控制点成果无误后,再以CPI控制点为约束条件进行CP控制网的复测,即CP控制网附合到CPI控制网中。GPS外业测量技术参数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从观测时段数、同步观测时间、采样速率、GDOP精度的选择、最少卫星组合数等方面进行控制,以保证外业测量质量,满足高精度解算的需求。GPS解算采用随机软件进行,对重复基线、同步环、异步环进行闭合
30、差检核,在满足规范等级精度要求后,进行WGS-84无约束平差、三维约束平差、再进行坐标转换和或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得到与设计坐标系统相一致的复测坐标。3.1.4.3.2高程控制网复测水准基点高程测量按照与设计同精度同等级进行,仪器采用高精度的电子水准仪、配合铟钢尺严格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观测,数据自动记录,在测量的过程中对各种精度指标和限差实时检查,确保外业观测质量。水准点沿线路呈线形分布,复测采用附合形式,在水准基点之间加设施工水准点作为固定转点,通过往返测量、或两组仪器同时单程测量形成闭合条件,在闭合差、每千米测量偶然中误差满足规范要求后,则按距离倒数定权进行平差,
31、得到施工水准点高程作为施工依据。3.1.4.3.3复测结果当复测成果与设计成果互差在满足规范要求时,采用设计值。互差超限时,再次对超限段进行独立复测,当确认互差的确超限时报至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最终由设计单位修正成果。3.1.4.4控制测量在CPI、CP控制网、水准基点高程复测无误并经监理单位确认后,根据工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控制点分布进行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设计,网形、精度、数量均满足线下施工测量要求。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各阶段的平面控制测量使用同一个GPS基础平面控制网,即在CPI、CP控制网下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加密,控制点埋设在不受
32、施工扰动、能够长期保存且方便现场使用的地方。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以三角网为主要形式,选用GPS或全站仪进行测量,布设范围覆盖包括全桥区域。特大桥、特长桥、技术复杂桥等根据施工精度要求进行特殊设计。大跨度桥梁、或水准测量视线长度超过100m时,高程控制测量按照跨河水准测量方法设置、或采用同精度同等级的精密三角高程进行联测。两岸各布设不少于2个水准点。平面控制网平差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合理确定边角权系数,按条件平差或间接平差方法进行解算。高程平差按距离倒数定权进行平差。施工控制点要求编制唯一的点名和编号,并建立台帐进行管理,以记录控制点变化情况,如坐标更新、启用日期、报废等事项。控制测量完成后编制测量
33、成果报告,以作为施工测量依据并报监理单位审批。3.1.4.5施工测量施工测量以CPI、CP控制点、加密施工控制点为依据进行施工放样。在施工测量前认真核对控制点成果、线路坐标、施工图纸、结构物尺寸等内业数据,用于现场施工放样的资料数据必须经过第二个人的独立计算复核无误后,经过测量实施小组组长签字后实施。现场放样时首先复核三个控制点之间的角度、距离关系,确认控制点关系正确时进行放样。桥梁工程布设施工控制网,桥梁下部结构放样一般采用极坐标法或交会法进行,交会误差三角形最大边长小于2.0cm,取三角形的外心作为测量放样结果。当其中有桥梁轴线方向时,则应将三角形重心投影至桥轴线上作为最终位置。有条件时,
34、与相邻墩(台)跨度进行复核。在桥梁上部其误差三角形最大边长小于1.0cm,取三角形的外心作为测量放样结果。若不满足要求应重新放样,直到满足要求为止。采用水上平台施工的水中墩,施工平台钢管桩及钢护筒的定位测量按照交会法测设,定位误差控制在5cm以内,确保孔桩能按设计定位。3.1.4.6构筑物变形测量依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要求,在开工后应及时建立变形观测网、埋设观测标志,按规定的频次进行构筑物变形观测,构筑物变形观测网尽量与线下施工控制网一致。变形观测网利用CP、CP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观测的基准点,适当增设工作基点。变形观测基准点进行经常性、同精度、同等级的检测,以保证测量精度和观测数据
35、的连续性。变形观测控制网可组成附合、闭合或结点网形式,采用严密方法平差。变形观测所有原始观测记录资料应具有可追溯性,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字制度。水平位移观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按设计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控制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或红外测距反射片。垂直位移观测网应尽量利用二等水准基点作为高程基准点,并就近增设工作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变形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选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进行观测,以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因素对观测成果影响。桥梁
36、变形观测以墩台基础沉降观测。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墩台基础沉降可选择典型墩(台)布点;其余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设观测点。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桥梁墩台的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施工完毕,在承台上设观测点及时完成首次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变形观测以徐变变形为主。梁体变形观测点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不少于6个。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按照观测频次系统的进行梁体的竖向变形观测。桥涵、过度段的变形观测应详细记录荷载变化情况。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应根据桥涵、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绘制观测断面及线路区段纵向
37、沉降变形曲线,依据绘制的观测断面和沉降曲线进行初步判断。观测成果经分析整理后,应及时将测量原始数据提交相关单位进行分析评估。测量工作认真执行“双检制”,全工区布设精密控测网,建立变形监测网,用于基础沉降变形观测及施工控制测量。对施工测量控制网、变形监测网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贯通、复核测量,保证其准确性、可用性和满足精度要求。3.2 下部结构施工方法3.2.1桩基础1)钻孔灌注桩施工a:钻孔采用泥浆护壁,为了防止坍孔,泥浆采用P.H.P泥浆,水中墩在施工平台上设置钢制泥浆池、沉淀池、循环池和净化设备。b: 钻孔施工过程中,保持孔内水位低于护筒顶面0.3m以防溢出。陆地钻孔桩钻进时泥浆顶面高出地下水位
38、不小于0.2m,以保证孔内水头,防止坍孔。c:钻进时,首先启动砂石泵,待循环正常后,下放钻头至孔底。开始钻进时,先轻压慢转,待钻头正常工作后,逐渐加大转速、调整压力并使钻头吸口不产生堵水。钻进时,起落钻头避免过猛或骤然加速,以免碰撞孔壁导致坍孔,并认真观察进尺和砂石泵排水出碴的情况。对泥浆比重,钻进时根据地层、桩径、砂石泵的合理排量等加以选择和调整。打捞的钻碴及时外运。水中孔桩施工时用浮吊将沉淀池吊至船上运至岸边,用汽车起重机吊下船,经便道运至弃碴场倾倒。d:加接钻杆时,先停止钻进,将钻具提离孔底80-100mm,维持浆液循环1-2分钟,以清理孔底并将管道内的钻碴携出排净,然后停泵加接钻杆,钻
39、杆连接拧紧上牢,防止螺栓、螺母、拧卸工具等掉入孔内。在取碴和停钻时,及时向孔内补水,保持一定的水位,防止坍孔。e:检孔:钻孔完成后采用钢筋检孔器检孔,检孔器用钢筋笼做成,其外径为等同于设计钢筋笼直径,长度等于孔径的46倍,钻孔达到比设计深度50cm后,对孔位、孔径、倾斜度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然后开始清孔,清孔时保持孔内水头高度,以免塌孔。f:清孔:在终孔时停止钻具回转,将钻头提离孔底5080cm,维持浆液的循环,并向孔中注入含砂量小于4%的新泥浆或清水,令钻头在原地空转,直至达到清孔要求为止。第一次清孔:清孔的目的是使孔底沉渣厚度、泥浆液中含钻渣量符合质量要求和设计要求
40、。当钻孔达到设计高程后,经对孔径、孔位、垂直度进行检查确认钻孔合格后,进行第一次清孔。采用换浆法清孔,直至孔内泥浆指标满足要求。清孔达到以下标准:孔内排出的泥浆手摸无23mm颗粒,泥浆比重不大于1.1,含砂率小于2%,粘度1720s。同时保证水下高性能混凝土浇筑前孔底沉渣厚度:柱桩5cm、摩擦桩20cm。钢筋笼加工及吊放:钢筋笼骨架在制作场内分节制作。采用胎具成型法:用槽钢(或角钢)和钢板焊成组合胎具,每组胎具由上横梁、立梁和底梁三部分构成。上横梁和立梁分别通过插轴、角钢与底梁连接,并与焊在底梁上的钢板组合成同直径、同主筋根数、有凹槽的胎模。每个胎模的间距为设计加劲箍筋的距离,即按每节钢筋骨架
41、的加劲箍筋数量设立胎具。将加劲箍筋就位于每道胎具的同侧,按胎模的凹槽摆焊主筋和箍筋,全部焊完后,拆下上横梁、立梁,滚出钢筋骨架,然后吊起骨架搁于支架上,套入盘筋,按设计位置布置好螺旋筋并绑扎于主筋上,点焊牢固,最后安装和固定声测管。钢筋骨架保护层的设置:焊接钢筋“耳朵”:钢筋“耳朵”用短钢筋(直径不小于16mm)弯制而成,长度不小于15cm,高度7cm,焊在骨架主筋外侧。沿钻孔竖向每隔2米设置一道,每道沿圆周对称设置4个“耳朵”。钢筋骨架的存放、运输与现场吊装:钢筋骨架临时存放的场地必须保证平整、干燥。存放时,每个加劲筋与地面接触处都垫上等高的方木,以免受潮或沾上泥土。每组骨架的各节段要排好次
42、序,挂上标志牌,便于使用时按顺序装车运出。钢筋骨架吊运至墩位的过程中保持骨架不变形。采用汽车运输时要保证在每个加筋处设支承点,各支承点高度相等。钢筋笼入孔采用吊车吊装,在安装钢筋笼时,采用两点起吊。第一吊点设在骨架的下部,第二吊点设在骨架长度的中点到上三分点之间。钢筋笼直径大于1.2m,长度大于6m时,采取措施对起吊点予以加强,以保证钢筋笼在起吊时不变形。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对准孔位,保持垂直,轻放、慢放入孔,入孔后徐徐下放,不左右旋转,严禁摆动碰撞孔壁。若遇阻碍时停止下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第一节骨架放到最后一节加劲筋位置时,穿进型钢,将钢筋骨架临时支撑在孔口平台上,再起吊第二节骨架与第一节骨架
43、连接,连接采用搭接焊。连接时上、下主筋位置对正,保持钢筋笼上下轴线一致:先连接一个方向的两根接头,然后稍提起,以使上下节钢筋笼在自重作用下垂直,再连接其它所用的接头,接头位置必须按50%接头数量错开连接。接头焊好后,骨架吊高,抽出支撑工字钢后,下放骨架。如此循环,使骨架下至设计标高。骨架最上端的定位,由测定的孔口标高来计算定位筋的长度,为防止钢筋笼掉笼或在灌注过程中浮笼,钢筋笼的定位采用螺纹钢筋悬挂在钢护筒上。钢筋笼中心与桩的设计中心位置对正,反复核对无误后再焊接定位于钢护筒上,完成钢筋笼的安装。钢筋笼定位后,在4h内灌注混凝土,防止坍孔。声测管的布置及数量按设计要求设置,与钢筋笼一起吊放。声测管要求全封闭(下口封闭、上端加盖),管内无异物,水下混凝土施工时保证不漏浆进管内。声测管与钢筋笼一起分段连接(采用套管丝扣连接),连接处应光滑过渡,管口高出设计桩顶50cm,每个声测管高度保持一致。第二次清孔:安放钢筋笼与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间时间较长,孔底易产生沉渣,待安放钢筋笼及导管就序后,采用换浆法清孔,以达到置换沉渣的目的。待孔底泥浆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且复测孔底沉渣厚度在设计范围以内后,清孔完成,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g:灌注水下高性能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应混凝土,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泵送至漏斗内,漏斗储量满足第一批混凝土灌注后导管埋深不少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