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教师版(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科学家在水深约3 200 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蠕虫和细菌均为异养型生物B.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生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解析】选A。蠕虫和细菌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均为异养型生物。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互利共生。鲸骨架
2、细菌蠕虫不是从生产者开始,不是捕食食物链。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选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
3、括光能、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易错提醒】(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3.(2015珠海模拟)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能进行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能进行或者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C.分解者不能进行过程D.分解者可以进行或者过程【解析】选B。图中过程属于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自养型生物,其既包含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又包含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
4、菌)。过程属于有氧呼吸,过程属于无氧呼吸,能进行或者过程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腐生异养的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4.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解析】选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图示中的细菌可以作为消费者线虫的食物;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以捕食链划分,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虫、线
5、虫和海螺都是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蜘蛛;若大米草死亡,则细菌数量增加,以细菌为食物的线虫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的食物减少,引起蜘蛛数量减少。5.(2013广东高考)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项,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6、,故正确。B项,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故错误。C项,引入鲈鱼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错误。D项,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故错误。【易错提醒】对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增加引起的关联物种的数量变化规律理解不透彻,易在C项或D项中出现误选。6.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B.从第1年到第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C.第6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D.假如第7年适量喷洒农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解析】选C。由不同生
7、物的生物量对比可以判断,甲、乙、丙分别为水稻、螟虫、青蛙;由三种生物的生物量变化可知,前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第6年3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由于人类大量捕杀螟虫而不是青蛙,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第6年青蛙大量减少,第7年螟虫数量急剧增加,若在第7年适量喷洒农药,可以人为控制螟虫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7.(2013江苏高考改编)将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不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
8、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曲线图中获取有效信息:(1)一年内6、7月份气温较高,分解者活跃。(2)水中氧气相对较少。【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解者的作用。3组实验对比,土埋的方法秸秆残留量最低,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A错误。微生物分解秸秆需要O2,微生物的生存需要水分,B正确。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处理时间不变,都是105天,则提早处理30天的时间段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3条曲线应该下移,C错误。
9、水泡的秸秆残留量比堆放的低,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D错误。8.(2015长沙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选B。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B正确;图中乙1和丙1,有共同的食物资源甲,乙2和丙2有共同
10、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由图知丁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D错误。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解析】选C。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食物链(网)由生产者和消费者
11、构成,故食物网中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四个营养级,其中第六营养级为最高营养级。10.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D.X营养级的生物之
12、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解析】选A。比较图甲、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即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据图无法判断生物数量的变化仅是由捕食对象专一或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引起的;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某种生物因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数量减少,另外两种生物的数量则应该由于处于竞争优势而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8分)11.(22分)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
13、寻找食物。(1)图1中共有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除去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解析】(1)由图1分析知,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5条,次级消费者有I、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C,且D是A的食物,因此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同一营养级,
14、当E大量减少时,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其他多种生物替代,因而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3)由图2可知,C是A的最主要食物,除去A,则C将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据题干信息知,苔类与物种C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而E、F则以白杨树中层树枝表面的苔类为食,C的大量繁殖使苔类减少,进而导致E、F减少。答案:(1)7I、D、AA和D(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其他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C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12.(26分)(2015绍兴模拟)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5、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一共有条食物链,蚱蜢属于消费者。(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占第营养级。(3)蛇和鹰的关系是。(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5)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青蛙的数量。【解析】(1)甲图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蚱蜢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3)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竞争两种。(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出现放射性的时间落后于蚱蜢。由于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5)蛇的数量大大减少,但蚱蜢和蟋蟀的数量不变,故青蛙的数量基本不变,蛇减少后,由青蛙流向鹰的能量增加,因此鹰的数量增加。答案:(1)4初级(2)鹰四、五(3)捕食、竞争(4)青蛙高于(5)增加基本不变【方法技巧】关于食物链的三点提醒(1)计数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2)判断食物链的成分:寄生、腐生生物及非生物物质中的能量不在食物链(网)中。(3)分析食物链的数量:数量波动变化应以就近原则,且以捕食关系进行判断。- 8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