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0.docx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南开大学哲学系0.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 21 -页 共21页南开大学哲学系04级五四论文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世界”概念学号:0411423姓名:张新玲专业:逻辑学指导教师:郑辟瑞摘 要哲学史上古已有之的“真理之争”遗留下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作为普遍境域的同一个世界同诸多特殊世界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能够如何超越特殊世界以把作为普遍境域的世界收入理论目光的眼帘,也就是世界的课题化?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世界概念分析,最突出的成果在于: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世界构成境域思想,但突破了胡塞尔从传统哲学那里沿袭的主体主义思想的束缚。然而海德格
2、尔未能彻底解答古代哲学遗留的那两个问题,因为:1、他的世界分析从用具出发仍然受到胡塞尔的影响,丧失了由事务构成的政治世界。2、泛用具化倾向使海德格尔错失了主体无法把握的东西,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使他始终跳不出用具组建起来的周围世界里。关键词:特殊世界;同一个世界;境域构成 引 言 在存在与时间中,“世界”乃是一个核心概念。当代现象学大家黑尔德曾经构建了一个所谓“世界现象学”的谱系,他认为,世界而不是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或者海德格尔的存在才是现象学的“事情本身”,并且,他还构建了一个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兰德格雷贝、芬克(这两位都是胡塞尔的助手,也都试图打通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到他本人的学统谱系。
3、 将“世界”概念的哲学史地位提高到如此的程度,黑尔德自然有一个从古希腊到海德格尔的理论梳理。我们知道,海德格尔关于世界问题的集中论述是在他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这部奠定他20世纪最主要哲学家之一地位的著作中。所以我们不妨通过借鉴黑尔德的这条思想线索来对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进行一番分析考察。 黑尔德的世界现象学是从对古希腊哲学的回顾再进入到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世界思想的分析的,而他得以打通这两者之间的思想通道的是这样一个关键问题真理之争。黑尔德由他的相关论述将意见之争最终归结于两个世界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之间关系的上,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若要最终解决真理之争这一同样被现象学认可为哲学之基本任务的问
4、题之解决,就要维系于对这两个世界之关系的解决以及世界课题化可能性的揭示。所以我们希望看一下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分析是否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如果没有,那么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一、 “世界”概念的前现象学演变 在前哲学的生活中,就出现了由“实事”的显现之相对性而引发的“意见之争”或谓“真理之争”。而西方哲学自产生之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将它视为哲学之基本任务,并为此问题的克服进行了种种努力。20世纪的现象学自始就将其研究重心放在显现与其相对性之上,也试图在自身哲学方法之领域内为意见之争的克服寻找一条新的途径。 黑尔德教授对此问题从古希腊到近代笛卡尔的哲学史演变进行了细致考察,并从他
5、自己构筑的“世界现象学”角度出发,为我们揭示出意见之争问题在根源处维系于对“同一个世界”与“诸多特殊世界”之关系的廓清。实际上,不惟真理问题,在黑尔德看来,整个现象学的真正实事就在于“世界”概念,而不是胡塞尔的主体或者海德格尔的存在,“根本上是现象学的世界概念构成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桥梁。” 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的有限性现象学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过渡”,孙周兴译,收录于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 倪梁康 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97页。 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遵循黑尔德的基本思路,追随意见之争这一古已有之的哲学史基本问题的发展,对“诸多特殊世界”和“同一个世界”之关
6、系进行前现象学的考察。 赫拉克利特在他的时代发现,大多数人对事物的看法固执于一种“我觉得”方式之上,不能将自己敞开给那些有别于他自己见解的见解。后来胡塞尔将这种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称作“自然观点”,柏拉图则用“意见”概念标识自然观点。赫拉克利特认为处于自然观点中的人因局限于自己的立场而无法获得对总体的目光,这样实事便会在不同的显现方式中对不同的人显现出来。因此,处于自然观点中的人必然会因各自意见的相左而引起所谓的“意见之争”。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对这种自然观点的克服,将人从各自的“私人世界”中唤醒以朝向那个作为绝然总体的“同一个世界”。这也就是后来被胡塞尔称为“特殊世界”和“作为普遍境域的世界”的东
7、西,只不过在胡塞尔那里对“世界”结构的基本理解乃是一种“境域”。黑尔德认为,即使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也已能够看到境域思想的可能性,“这同一个世界的各种事件是在杂多相互指引的显现方式中发生的而这无非就是胡塞尔称之为境域的基本结构” 克劳斯黑尔德:“胡塞尔与希腊人” 倪梁康译,收录于世界现象学,第8页。 但在何种意义上赫拉克利特认为那同一个世界是可能存在的?其后的普罗塔哥拉学派就曾与此针锋相对否定一个共同世界的存在,并对人基于各自有限的特殊世界而导致的认识有限性现象进行辩护。在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那同一个世界之存在可能性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辩解中人们可以相互理解。这说明每个人被缚于其上的特殊世界
8、是相互指引的,“所有境域都各自超出自身而指引着其它的境域,这样所有这些境域都同属于一个包罗万象的指引联系:这同一个世界。” 克劳斯黑尔德:“真理之争现象学还原的前史” 倪梁康译,收录于世界现象学,第38页。赫拉克利特认为哲学就是人对如此理解的一个世界的开启,也就是指对同一个世界的课题化任务。 普罗塔哥拉学派从根本上否认这同一个世界的存在,而且就算存在人也不可能达到。黑尔德认为虽然如此,但像赫拉克利特一样,普罗塔哥拉学派同样遵循由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和显现之关系的基本命题,认为实事的存在等同于实事对于人的显现,只不过普罗塔哥拉学派认定“在自然观点中,显现始终局限在我们各自决定的本己境域上” 克劳斯
9、黑尔德:“真理之争现象学还原的前史” 倪梁康译,收录于世界现象学,第41页。,人根本不能超越他的局部世界。至于我们已在上文提到的辩解现象,一种可能的反驳是类似于柏拉图对同一个政治世界的那种反驳方式。就是说,在辩解中人们虽然可以借助语言工具以达到相互理解,并可能最终得出一个综合了所有参与辩解者意见的已经“具有辩解性质的意见” 克劳斯黑尔德:“胡塞尔与希腊人” 倪梁康译,收录于世界现象学,第15页。,但这种意见仍因受制于参与辩解者各自的特殊世界而具有有限性,所以辩解现象并不能充分说明人具有向那同一个世界敞开的能力。对此,黑尔德的解释是,已具有辩解性质的意见之局限性不同于赫拉克里特所反对的那种由于对
10、各自特殊世界的固守所导致的有限性,为它打上有限性印记的乃是“在共同行为时无法消除的有限时间境域。” 同上书,第15页。正是在这种虽受制于有限时间境域但已具有辩解性质的意见中那同一个世界已向人敞开自身,在此,人虽尚未完全进入同一个世界的开放性之中,但已摆脱了固守于特殊世界的局限性。实际上,柏拉图并不是像普罗塔哥拉学派那样彻底否定一个共同世界的存在或者说否定人有那种进入同一世界开放性之中的能力,而只是对辩解方式进行质疑,那么,黑尔德的解释则算是对辩解行为以及民主政治形态的一种辩护。 至此,我们看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如果那作为普遍境域的同一个世界是存在的,那么它同诸多特殊世界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
11、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能够如何超越特殊世界以把作为普遍境域的世界收入理论目光的眼帘,也就是世界的课题化?这就是在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世界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将一以贯之地进行考察的两个问题。但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世界问题前现象学的哲学史演变进行简略考察。 黑尔德认为,在这两个问题上,“前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认定,私人世界共属于同一个世界,以此来缓解意见之争;我们只要对一个共同世界敞开自身便可以结束争论。在普罗塔哥拉的相对主义中,由于不存在一个共同世界,而只存在局部的境域,因而人们应当把每一个显现方式都看作是真实的。” 克劳斯黑尔德:“真理之争现象学还原的前史” 倪梁康译,收录于世界现象学,第43页
12、。从黑尔德这段关于意见之争的评论,我们就看到了前希腊化时期各学派对世界问题的基本看法。但到了希腊化时期爱利斯的皮浪的怀疑论,与意见之争之克服紧密衔接的世界问题却开始失去其原视野。 皮浪的怀疑论发现意见之争中的任何一个主张都能找到另一个与之对立的主张,他们认为这一现象源于人们对显现的“表态”。受制于各自特殊境域的显现之差异性并不导致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显现和实事存在本身的关系进行表态即作出陈述。而这种表态的根源在于巴门尼德对“实事的存在与它们的显现是不可分割地共属性一体” 同上书,第42页。的基本信念,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实事之存在与它的显现方式之间的联系,存在与显现之共属性并不是自明地有效的
13、,由此就应当“中止表态”,即“悬搁”。 怀疑论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关注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可及性问题,但显现既然必定是以人自身的境域世界为背景的显现,那么不论是局限于本己境域的显现,还是那朝向同一个世界的显现,都不是实事之存在本身,它与存在是此岸与彼岸的关系。 基于此,黑尔德认为,正是皮浪怀疑论的这种思想将哲学的思考重心抽离了境域世界而转向主客体关系。因为怀疑论“完全否认实事之存在本身对我们的精神来说是可及的,人的可能性仅仅在于在显现方式为之而显示的人的本己精神之中去寻找存在本身” 克劳斯黑尔德:“真理之争现象学还原的前史” 倪梁康译,收录于世界现象学,第47页。这里人的本己
14、精神也便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很快对显现便出现了这样的解释:“显现方式不再是实事的自身展示,而是成为精神本身的各个特征展现给我们的精神的方式。” 同上书,第48页。由此便形成了内部意识与外部实事存在的对立。黑尔德认为,“近代哲学的主体主义不是从笛卡尔才开始的,而是随着希腊化时代便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关键的一步是随着悬搁以及显现方式之显现性与存在之隐蔽性的二元论而由怀疑论所迈出的。” 同上书,第48页。 到了笛卡尔,他从自己确立的怀疑主义立场出发,接收了皮浪怀疑论的“悬搁”(在笛卡儿那里即是“抑制赞同”),指出“ 必须把它当成确定无疑的,即有我,我存在这个命题,每次当我说出它来,或者当我想
15、到它的时候,这个命题必然是真的。”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庞景仁译,商务印书,1986年版,第23页将“我” 作为表象之主体,作为意识存在确定下来。从此近代人就致力于寻找一个防止一切哲学讨论流于任意构造,而无任何自身的规范和中肯而言的严格起点。康德、胡塞尔也是这样看的,而且作为他们理论的严格起点,不论是“意向性” 还是“演绎”,实际上都是在以更深刻的方式阐释“我” 的涵义。海德格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遵从这样一个大的思想态势来探讨他的世界乃至存在问题,只不过对于这个作为理论着手点的“我”,海德格尔有他自己反传统“主体主义” 的理解,而且是对这个作为人的“我” 的一种更为本源的理解方式。综上所述,
16、我们可以看出,黑尔德对世界问题的前现象学哲学史梳理仍是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思想的暗合。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启发下看到在古希腊存在哲学中有一种“构成含义及其时机化的方式,但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观念哲学家们却失去了这个视野,只知在已板结了的概念层次中纵横捭阖而已。”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9月北京第1版第,50页。从上文黑尔德指出的反映在意见之争中的世界问题的演变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那个原视野的失落过程。海德格尔十分推重前柏拉图哲学,认为“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是前柏拉图哲学中的佼佼者,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真正源头
17、。” 同上书,第51页。但到了近代,或者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原视野被无可避免地遮蔽起来了,而哲学的出路就在于重复或重新获得此视野,并将其转化为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在下一部分我们就对海德格关于上文提到的那两个在古希腊悬而未决的世界问题的回答进行考察,看他是否对此有所贡献,这两个问题就是:1、特殊世界与那同一个世界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之中?2、世界的课题化是如何可能的?二、对存在与时间中“世界”概念的现象学考察 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集中论述是在他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这部奠定他20世纪最主要哲学家之一地位的著作中。“特殊世界”与“同一个世界”在海德格尔那里即是“周
18、围世界”与“一般世界”。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在存在与时间的相关章节中,海德格尔对周围世界的周围性与一般世界的本质结构进行了分析,但他的世界分析是否对前文第一部分提出的那两个问题给出了彻底的解答,还有待于我们的具体考察。2、不论海德格尔是否解答这两个问题,他的世界分析,尤其是与启发了他的胡塞尔现象学世界概念相比较,他关于世界的思想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海德格尔的基本思路是由周围世界的周围性前进到一般世界之为一般世界的结构分析。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周围世界”。 海德格尔的周围世界也就是作为人的“此在”日常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是此在最熟悉、最切近地在其中操劳打交道的那个世界,
19、也就是那诸多的作为“你的世界”、“我的世界”的特殊世界。对这样一个周围世界的揭示,海德格尔选择从在使用着的、操作着的操劳中照面的存在者“用具”入手。因为他认为正是在与周围世界内的上手用具的操劳打交道中周围世界之周围性呈报出自身。 所谓“用具”是海德格尔为区别于传统思想的“物”概念,对在周围世界内碰到的各类世内存在者的标识,而所谓“世内存在者”就是非此在式的存在者。海德格尔不过是要强调我们在理解在周围世界之内遇到的事物时首先要从它们的被使用特性出发,而不是以理论静观的方式,或者将它们看作近代笛卡尔哲学中以广延为基本规定的对象、实体,或者看作另一些人所谓的“价值客体”。海德格尔指出,用具之为操劳打
20、交道的关涉物其基本规定在于一种“为了作”的指引结构,就是说人们为完成某项事务而使用一组作为整体的用具,而这个整体之中的单个用具都会从自身指向其他用具。比如,锤子指向木材,木材指向书架,书架指向书本。指引既然是包含在用具之中的这样一种结构,那它也便因用具总体而形成一个指引总体。而且只有在用具总体中,“各种单独的事物才能接收其各自的意义一件特殊的用具并不显现自身,没有它所属的用具多样性的先行揭示,我们就不能领会它。” 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对作为基本存在论的此在的分析, 陈小文 李超杰 刘宗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32页。 海德格尔认为用具之为用具就在于它的指引结构,他
21、又赋予这种指引结构一种“因缘”性质,并且将这种性质提高到存在论层次,认为世内存在者之为上手存在物就在于它是有因有缘的。对于这种“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借助海德格尔经常用到的锤子的例子来理解:“锤子因自身而同锤打有缘,因锤打而同制造家具有缘,因制造家具而同藏书结缘,因藏书而同阅读结缘,而阅读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生存活动” 同上书,第144页。,然而因缘关系并不是无限延伸下去的,而是要终结于此在本身,一如在这个例子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一个特点即在于它为自己的存在本身而存在,而不像用具那样存在本身乃是要指向某项最终的工作,故在此在那里不再有因有缘。基于用具及其整体性的存在方式我们很容易理解,处于整体中
22、的一组用具最终也会有一个因缘整体,并且对某个东西的因缘本身的揭示是依赖于对因缘整体的一种先行领会的。 然而周围世界究竟是什么?依据于海德格尔业已提示出的一条线索:在对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把握之前,此在就已对世界有一种前现象学的先行领会和熟悉。我们可以从这个方向来揭示海德格尔的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 此在在它的日常操劳中使用的用具首先地、原初地是作为“上手之物”来照面,也就是说此在与用具最先处于一种“上手关系”,这种上手关系的特点即在于:“你越是不意识到用具的物质对象性,越是出神入化、冥会暗通地运用它,你与它的关系就越是具有此在与世界的那种开启和保持住的存在论域的关系。” 张祥龙:海
23、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9月北京第1版,第98页。 即是说,在用具的这种上手状态,我们对用具的存在结构和用具特性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把捉,比如“它有多大,多重,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由什么材料构成等等” 比梅尔:海德格尔,刘鑫 刘英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0月第1版, 第44页。我们都不清楚,但却可以以最顺适于它的方式来使用它。这是因为这种与上手用具的操劳打交道并不是盲目的,这其中已经有一种对用具的通达方式寻视。在上手关系中,操劳打交道并不停留于用具本身,而是委身于指引结构,让自己在指引联系中被指引下去。因为,与用具的操劳打交道本来就只是此在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 存在 时间 中的 世界 概念 南开大学 哲学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