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襄城高中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三校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襄城高中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三校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襄城高中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三校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 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2.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
2、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3. 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安西节度使龟兹北庭节度使庭州河东节度使太原河西节度使凉州朔方节度使灵州范阳节度使幽州平卢节度使营州陇右节度使鄯州剑南节度使益州岭南五府经略使广州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A. 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B. 加强对西北的管理C. 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D. 完善藩镇割据4. 北宋初年,“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
3、赋,后其权力有膨胀之势,俨然为路级行政长官。宋廷在各路又置提点刑狱司等三司分转运使之权,宋代路级地方行政制度最终形成。这表明( ) A. 分权是宋代集权的必然选择 B. 控制地方财权是宋代集权的核心思想 C. 宋代形成路、州、郡、县四级地方行政体制 D. 宋代地方官制的创新围绕中央权力的加强5.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A性格怯懦 B清朝祖制 C君主制度 D宗法制度6.
4、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 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 B C D 7. 钱穆说:“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
5、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B.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C.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8. 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 对犯罪的界定 B. 立法的出发点C. 立法的完整性 D. 打击犯罪的效果9. 马克思说:“克利斯提尼的新制度撇开了以氏族和胞族为基础的四个旧部落。代替的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此后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材料表明“新制度” ()A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民
6、主权力 B保证了所有雅典人参与国家决策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极大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10.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11.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7、()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12.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C罗马法无法有效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3.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出现了拿破仑称帝。这主要是由于()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B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 C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D防止封建王朝
8、复辟的需要14.“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15.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因此,在这两个主要点上,美国比旧法兰西王国还要集权”这主要表明近代美国()A联邦政府具有高度的集权性 B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配合C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D民主共和制具有专制色彩16.“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
9、是寡头政治。”说明()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17.1861年,伦敦有家报纸注意到:“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9/10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据记载:在1846年至1868年间,仅有8项遭到政府反对的私议案有幸通过并成为法令。这些现象说明()A英国内阁间接控制了立法权 B英国立法权转移到内阁手中C英国政府基本控制了下议院 D权力制衡原则在英国被破坏18.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19.“美国
10、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 实现制衡的最大化C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D. 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20.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1.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11、。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A. 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 B. 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C. 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 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2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C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
12、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24“自有洋人入中国以来,便给中国带来不安和扰乱,便给中国农民带来困苦和艰难。他们不认识帝国主义,却认识了洋人。洋人在他们的认识中便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李大钊的这句话实际上说明了() A. 太平天国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B. 列强侵略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根本原因C. 农民阶级
13、能够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 义和团“灭洋”口号并非笼统排外25.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激化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C民族矛盾缓和 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26.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中华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
14、初年()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第卷(非选择题 共48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8分,第27题2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27.阅读下列材料 (22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15、6分)材料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据此指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材料三 “大臣法,小臣廉”,“大臣贪浊而日在高位,则小臣得于观感之下者,将无不唯利是图矣。京官贪浊而安处无事,则外官被其鼓动饮风者,亦无不唯利是图矣”。(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材料三中提出的反贪思路是什么?为什么?(6分)材料四 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但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许昌市 许昌 高级中学 襄城 高中 长葛市 第一 2015 _2016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考试 期中 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497495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