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本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doc
《立足农村本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农村本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立足农村本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立足农村本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我国是世界上农村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其剩余数量高达2亿之多。而且由于加入wto、人口巅峰期的到来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进一步扩大。这支庞大的队伍能否成功转移,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走出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笔者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
2、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 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农村劳动力总供给增长速度超过城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总需求增长速度的现象。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世界各
3、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存在,而且是超量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原因。一是农业生产本身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劳动转化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高度的密集性和分散格局,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相对过剩,农忙时对劳动力需求量骤增,而农闲时排挤出众多的过剩劳动力。二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土地经营方式,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使过去的以隐形方式存在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显形化。三是农业上的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把大量的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中驱逐出来。 农村非农产
4、业劳动力是指在乡村地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主要是种植业,这部分劳动力在当时的社队副业中从业,并同时兼营种植业,在整个农村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小,附属于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释放出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方式进入了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也开始大幅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1999年,我国的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18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62万人,转移劳动力的总量由0.22亿人增加到1.4亿人,平均每年增长9.3,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由7.1提高到29.8
5、,提高了22.7个百分点。然而,随着乡镇企业原始积累的基本完成,乡镇企业面临着发展升级、技术改造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对高素质员工的迫切要求使原有的员工成为潜在的过剩劳动力,而时而在农村时而进城的“打工者”,也使农村中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实践已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仅仅依靠城市发展去吸纳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农村本身,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目前,中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而现实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任何单一政策都难以奏效。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综
6、合治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等是新形势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出路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在中国的城市规模类型中,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市雏型,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和桥梁,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集聚地,它有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巨大空间,也当然地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对此费孝通先生也指出:“我们不走把农村集中到城
7、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农村来脱贫致富,这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这个选择也确定了农村必须和已有的城市相结合,而产生当前我国新型的社会关系。”其中心观点就是通过“工业下乡”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就地转移,而转移的地点就是小城镇。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明显滞后,这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对进一步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不利,而且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1.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户籍
8、制度的改革,说到底就是如何平等对待农民的问题。社会结构的合理化趋势就是居民身份的平等化,打破城乡壁垒,弱化甚至消除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种种特权。现在阻碍农民向城镇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僵硬的户籍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农民工子女进城入托、上学,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农民在城镇经商务工办企业,同样遇到太多的限制。假如不能尽快拆除横置于城乡之间的这道人工樊篱,那么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可能沦为城不要、乡不容的尴尬境地。因此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势在必行。同时,土地流转制度有待完善。我们可通过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包括转让、转包、转租、抵押、入股等),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土地逐步集
9、中,搞集约化经营,这也有利于转出土地的农民向小城镇转移。可喜的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作出了规定,明确提出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户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所在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同时指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定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举措,必将对农村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的关键在于尽快把这一举措具体化并落到实(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处,让农民及早享受到它的好处。 2.积极寻找和启动小城镇发展经济的增长点
10、。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关键是发展经济。首先要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兴办各种企业,特别是发展那些劳动密集程度高、同农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提供装备服务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其次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房地产业。目前我国小城镇房地产业大多未启动,其潜力很大。 3.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为了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除了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给进城农民一定的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改善小城镇生活环境,增加吸引力,而且通过道路交通、供电网络、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11、,也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 二、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现实选择 对于通过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扩张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来转移劳动力,许多人持怀疑态度,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外流,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得更为突出,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还出现绝对量下降的情况,以此来判断农业无扩展就业的空间。我们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外流和转移是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才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转移,它并不能说明农业内部没有扩张就业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通过对农业生产的
12、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1.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同时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在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另一方面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2.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立足 农村 本身 实现 富余 劳动力 成功 转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