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计划.doc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计划.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计划 *县位于*市西部远郊,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幅员面积1399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办事处、22个镇(乡),总人口92.8万人;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取“大丰*”之意而得名;又因“有海棠而独香”的传说,故有“海棠香国”的美名。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山、水、田、林生态资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类型和较为宽阔的发展空间,都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并转向全面建设生态县的重要阶段,是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升级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区域生态环
2、境质量、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确保我县在“十一五”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编制并实施好“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加强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上级有关政策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 (一)“十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启动、重点推进,水污染控制、大气环境治理、工业
3、污染综合整治、城市绿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年7月,*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建设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环境综合整治 (1)“一控双达标”工作如期完成 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工作在城区有序开展,对企事业单位使用的燃煤锅炉一律改烧天然气;城区噪声控制措施有效实施,建成了龙岗棠香噪声达标区。 (2)城乡能源结构有效改善 在城镇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全县城镇天然气和液化气使用住户达到城镇住户的80.3%;在农村大力实施能源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农村沼气和节柴改灶,全县已建设农村沼
4、气池1.2万余口,改灶5.16万户,使用成型煤农户达到14.1万户。 (3)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濑溪河、怀远河已完成了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濑溪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的可研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实施了全长6公里的濑溪河县城段综合开发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龙岗3万吨污水处理和日处理184吨的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工程。修建下水道39.5公里,公厕48座,垃圾站5个,垃圾坑35个,垃圾焚烧场1个。 (4)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通过“十五”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要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达到功能区标准;地表水主要控制断面满足类水质,县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
5、00%;城区垃圾清运率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55平方米。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等,极大地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形象,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生态保护与建设 根据*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按照“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兴办”的建设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逐年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1)生态农业发展壮大。全县广泛推行稻田生态模式、旱地生态模式
6、、林果地生态模式等生态农业种植模式,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壮大,建成基地2万亩。全面推广优良畜禽品种。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耕地保护,对全县24个街镇乡划定了农田保护区。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2)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退耕还林(草)、南北山生态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共完成植树造林13.6万亩,封山育林28.8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1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113.62万吨,林地面积达到5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4.3%提高到27.3%。 (3)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初步建成。玉龙
7、山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已建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为主的西山桫椤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主的国梁白鹭保护小区。 (4)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石刻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复合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大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和“农家乐”应运而生。 (5)生态工业迈出可喜步伐。在天青石矿山开采上,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开采,矿产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在锶盐加工上,关闭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化工厂;大力实施五金振兴工程,龙水电镀园区进一步规范,龙水小五金“老、大、粗、黑”的面貌大为改观;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资源得到有效配
8、置,利用效力显著提高。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人民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工作还相对滞后,全县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水环境形势令人堪忧。全县四条主要河流水质均不能稳定达到类水域水质标准要求,河流水质总体情况恶劣。农村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呈上升趋势,少数污染企业不能稳定达标,加之城市排水管道雨污分流、处理工程尚未建成和投入使用,县内河流水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2)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县城区域环境噪声
9、虽达功能区要求。但区域环境噪声共设置网格105个(170米170米),噪声达标的网格只有84个,达标率80%。 (3)陆地生态环境质量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水土流失年土壤侵蚀总量为77.82万吨/年。全县森林分布不均,林地相对集中于东南部低山区,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边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功能较弱。 (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是全县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5)城乡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不可忽视。因收运系统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乡生活垃圾成为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
10、。以城乡生活垃圾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亟待加强。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挑战与机遇共存,忧患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努力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全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真正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县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复兴*的生态资产、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必将促进城乡和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美化
11、、净化、活化的山水生态景观演变,促进传统经济从物态型、基础型、粗放型经济为主导的单一型产业向以生态型、复合型和知识经济型为主导的开放型循环经济转型,从同型同构的竞争经济向共生循环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依法治县、科学治县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逐步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强度的加大,
12、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主要河流的水污染和水环境综合整治亟待解决;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固体废弃物猛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3)农药化肥的粗放使用、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大问题; (4)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有毒有害有机物质、新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外来物种的入侵等新环境问题日益凸现; (6)在经济增长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 (7)公众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
13、思想 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的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
14、通、环境、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2、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城市发展要考虑环境容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3、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 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
15、体化。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摒弃重治理、轻保护的观念,严禁边治理、边破坏,逐步由被动型的污染控制转向主动型的生态建设,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 4、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同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化,强化源头预防,减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5、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环境无害化和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率。 6、坚持政府
16、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职责,改革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的模式,逐步从传统的政府规制型为主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社会型为主转变;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以生态环境再生产经济补偿机制为主的市场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四、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目标 1、总体目标 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的总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布局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以生态立县
17、、生态兴县,通过实施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突出区域经济和生态资源特色,从同型同构的竞争经济向共生循环经济转型。通过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县。 2、“十一五”规划目标 在不断巩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大力抓好以实施“碧水行动”、“绿地行动”、“蓝天行动”和“宁静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重要河流水库及饮用水源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全面达标;突出重点流域和重点生态
18、功能区,全面构筑碧水网络和生态绿化网络;强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布局基本确立并投入建设;建立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健全法制,依法管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生态县阶段目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退化速率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经济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发展转入生态县建设轨道。 3、2021年远景目标 不断完善和深化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全面建成生态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全面控制,完成从环境工程向生态工程、污染管理
19、向生态管理的转型,环境质量优良,景观和谐优美,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建成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高效、生产低耗、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富有特色的生态县,造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十一五”主要指标 1、环境质量控制指标 水环境质量:地表水质达标率达8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区100%,场镇95%,农村70%。 空气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100%。 声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达功能区标准。 2、污染控制指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十五”末削减10% 废水。
2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污废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和相应行业排放标准要求。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70%,烟尘、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85%,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达到100%。 环境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率达到80%,声环境质量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 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3、生态保护与建设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30%。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率达到15%。 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0%
21、。 力争完成对次级河流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水域生态功能基本得到维护; 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85%以上。 旅游区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力争创建1-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达到10%。 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10%以上。 建立全县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在85%以上。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重大决策的生态环境论证率达到90%。 生态环境违法及投诉案件处理率达到100%。 五、重点任务 以城市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
22、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抓手,强调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多还“旧帐”、不欠“新帐”,使我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显著的提高,实现“天蓝、水碧、地绿”的阶段性目标。 (一)全面实施“碧水行动”计划 以增强和维护“三河”(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六库”(龙水湖、玉滩水库、响水滩水库、化龙水库、跃进水库、上游水库)的水域生态环境功能、保护河湖水质及饮用水安全为中心,以濑溪河及怀远河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切实解决县域内的水环境问题。 1、流域城镇截污治污工程 以治水为中心、以治源为重点,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沿河截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全面推进濑溪河、怀远河(属小安溪流域)流域综合整治工
23、程,从整治二条次级河流入手,推动解决县域内水环境质量问题。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龙岗污水处理工程;推进龙水、万古、邮亭、珠溪、智凤、宝顶、中敖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完善排水管网,扩大污水处理服务范围,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建成县城垃圾卫生活填埋工程,解决县城、龙水、玉龙、中敖、三驱、智凤、宝顶等城镇的垃圾填埋问题;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系统,提高垃圾收集和运输能力;推进东、西部地区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及沿河垃圾处置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2、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1)化肥、农药减量化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化学肥料及化学农药使用,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 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