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劝学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1劝学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1劝学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劝 学【设计说明】 本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根据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心理特点,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基础上,运用自由朗读和背诵比赛,及制作文言词语卡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诵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在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积累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对句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进行比较和深入思考,了解两个观点在时代背景、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
2、目标】1认识目标了解荀子的思想及作品;积累“劝、中、疾、于、者、而、生、知”等实、虚词和古今字、通假字。2 技能目标学好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法;背诵并翻译全文。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2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1结构图解演示2研读课文(1)课文每组比喻包含的意义及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1段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
4、论点的。 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劝学 教案 鲁教版 必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