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3页 共24页研究领域:卫生经济学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项基于异质性个体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封 进宋 铮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大学jfengsongmiies.su.se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项基于异质性个体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内容提要2003年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本文试图对以下三个人们关心的疑问作出理论上的回应:第一,这个自愿型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参与率有多大?第二,缴费偏低的体系自身是否可能实现收支平衡?第三,人头税形式的缴费方式是否会使穷人受损而富人获利?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异质
2、性个体的消费-医疗支出决策模型,在拟合中国农村消费-医疗支出行为的基础上我们估计了中国农民的效用函数和医疗相对价格并计算了现行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补助比例维持在50左右,现行制度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参与率在90以上,健康状态较差的穷人是这个保障体系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上述三个质疑并不能得到本文模型的支持。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参与率 收支平衡 福利效应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is aimed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sponses to the following three hotly debated i
3、ssues regarding China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CMS), which was launched at the beginning of 2003. Firstly, how many people would join the system voluntarily? Secondly, can the system be self-balanced? And thirdly, would the lump-sum tax benefit the rich more than the poor? We build a s
4、imple decision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and estimate the preference coefficients and the relative prices of medical goods. Then we compute the implications of CMS and find that if the co-payment ratio is round 50%, the balanced-system can be sustained and the rate of participation would be hi
5、gher than 90%. Moreover, it is the agents with poorer health condition and lower income that benefit more from CMS. Therefore, our model does not support any of the above three doubts on CMS.Keywords: Rural Medical System The Rate of Participation Balance Welfare Implications一、 引 言2003年初国务院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
6、作医疗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计划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现行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每年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10元缴纳“合作医疗费”,同各级政府每人每年补助的20元一起形成合作医疗基金。与一般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相比,这个保障制度的特点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自愿参加;第二,缴费偏低;第三,人头税型的缴费方式。 根据国务院的规定,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下的缴费率为本人工资的2%(用人单位缴纳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缴纳)。而10元的农村医疗保险费支出仅相当于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0.38%。由此引出的疑问是这种
7、自愿型医疗保障体系的参与率有多大,缴费偏低的体系自身是否可能实现收支平衡,人头税形式的缴费方式是否会使穷人受损而富人获利?前两个疑问涉及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逆向选择而言,收入较低而健康较好的个体可能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障体系,造成参与率和缴费总额的下降。就道德风险而言,由于保障体系降低了医疗支出的有效价格,体系内的个体可能增加医疗支出,造成缴费偏低的医疗保障体系无法实现收支平衡,或实现平衡的医疗保障制度只能提供较低的费用补助比例。此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在相互影响。如果选择加入保障体系的个体的医疗价格弹性较大,就会加剧道德风险问题。而在道德风险的作用下,实现平衡的保障制度只能提供较低的费用补
8、助比例,这又可能使得更多的个体退出保障体系,加剧逆向选择问题。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平等和资源的再分配。由于患病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不重合,一般说来富人会比穷人更多地利用卫生资源,因此人头税可能造成穷人补贴富人的情况(朱玲,2000)。经验研究可以回答前两个疑问。不过,由于现行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始于2003年,相关的数据还非常有限。而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推测,使用一般的计量模型直接估计个体的决策行为可能遭遇类似于“卢卡斯批判”的问题,即当决策环境发生变化以后,个体的决策函数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本文从考察中国农村个体的消费医疗选择入手,根据历史数据估计个体的效用函数和决策环境,然后再预测个体在现行
9、的保障制度下的决策行为。使用这一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计算现行保障制度对于个体的福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最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民对于健康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远高于消费。此外,从1990年到2000年,医疗相对价格上涨了5倍以上,而2000年至2002年间的医疗相对价格非常稳定。在较高的健康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的作用下,医疗价格弹性不足,个体的实际医疗支出存在一定的刚性,实际医疗支出的下降幅度小于医疗价格的上升幅度,造成名义医疗支出与医疗价格正相关。基于上述估计结果,我们模拟了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下中国农民的个体决策行为和福利变化,并对前面提出的三个疑问做出了回应。首先,这个保障
10、体系的参与率可以达到92。其次,只要把医疗支出的补助比例控制在50左右,目前的保障制度是可以实现自我平衡的。最后,这个保障体系的主要受益者是收入较低而健康也较差的个体,它符合医疗保障制度向病人和穷人倾斜的基本要求。那么为什么现行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没有出现这些似乎显然的问题呢?本文的分析表明,较少的缴费金额、较高的风险规避性、较低的医疗支出倾向和政府财政补贴是导致逆向选择问题较小的主要原因。而由于中国农村实际医疗支出存在着一定的刚性,道德风险问题也不显著。最后,实际医疗支出的刚性使得穷人的医疗支出倾向显著高于富人,而且由于穷人的收入偏低,遭遇健康负向冲击以后可能需要负债,这一财富效应会引起较
11、大的福利损失。综合以上两点,穷人在保障体系中有较高的相对受益。我们的估算表明,穷人这部分较高的相对受益超过了因人头税型的缴费方式造成的相对损失。本文的以下内容由5部分组成。第二节简单回顾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并总结了中国农村个体消费医疗选择行为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异质性个体决策模型,并定义了实现收支平衡的强制型和自愿型医疗保障制度。第四节估计了模型的参数。基于估计结果,我们在第五节中模拟了现行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考察了参与率,收支平衡性和福利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对如何设计最优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第6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二、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
12、回顾和个体决策行为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指出,医疗支出正在给中国农村居民带来日益严重的经济负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可能给农户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研究论证了中国农村医疗的融资需求和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Liu, et al., 2000, 朱玲,2000, Hsiao, 1995, Hossain, 1996)。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于1955年,到70年代中期,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超过90%的大队。这一制度被世界银行称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世界银行,1993)。然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制度全面瓦解,到80年代末,只有5%的村还存在合作医疗制
13、度。农村生产从集体化变为个体化被认为是这一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乡村管理部门由此失去了分配产出的权利,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这一制度自身缺乏明确的原则和科学的规划也是原因之一,市场化改革使人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乡村集体不再承担对医疗体系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在没有了政治压力后,很多人开始逃避交费,加剧了合作医疗制度的财务困难(Feng, et.al., 1995, 朱玲, 2000)。从90年代初开始不少地方政府进行了恢复农村合作医疗的努力,但到1998年也只有约9.5%的农村人口有医疗保障,90%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Liu, et al., 2002)。没
14、有医疗保障的中国农民的医疗支出是比较低的,1997年人均医疗支出仅为66元,到2003年也只有115元左右,不到城镇人均医疗支出水平的1/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决定医疗支出的因素很多,但收入和医疗相对价格显然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这里的医疗相对价格并不仅仅表示药品、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相对价格,它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由于制度因素所引起的有效医疗价格的变化,比如由于村级医疗设施的消失造成的农民就诊费用的上升。就收入的影响而言,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即“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史清华教授提供的数据。我们将观察户依据各年人均收入水平进行五等分,形成五个
15、组,并把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正规化为1。在同一年份,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的医疗支出倾向有较大的差异。虽然人均收入高的农户人均医疗支出水平比较高,但图1显示,医疗支出倾向则相反,即人均收入越低的组,医疗支出倾向越高。这一现象说明农村医疗支出的收入弹性不足,随着收入的增长医疗支出并未得到同步的增加。 史清华等(2004)考察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户医疗支出行为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特别考察了不同收入、不同地区的农户医疗支出倾向(家庭人均医疗支出/人均收入)状况, 农户医疗支出倾向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图1 医疗支出倾向()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整理。另一方面
16、,图1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支出倾向曲线整体上移,这一现象就需要用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加以解释。医疗价格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表1),如果医疗支出缺乏价格弹性,医疗费用的增长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1990年代,平均一次门诊费从1990年的约10元上涨到1999年的79元,年均增长24.5%,平均一次住院费从1990年的473元上涨到1999年的2891元,年均增长22.25%,而同期以现价衡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88%。可见,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同期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因此,中国农民医疗支出的特征事实是农户的医疗支出倾向随收入递减,各收入水平的农户的医疗支出倾向均
17、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 这两个特征事实反映出农村医疗支出缺乏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一项对中国城市居民医疗需求的研究表明,城市的医疗需求收入弹性约为0.3,医疗消费为必需品。同时,医疗消费需求缺乏价格弹性。(Mocan et al., 2000)。表1 中国医疗费用增长与农民人均收入比较(现价)年份19851990199519991990-1999的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下同)397.6686.311577.742210.3413.80平均每一人次门诊医疗费-10.929.67924.53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473.31273.02891.122.25资料来源:引自陈佳贵主编的中国
18、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科文献出版社。与医疗支出相对照,农村居民对其他物品的消费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图2)。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倾向逐渐下降,表明消费的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应地,农民的储蓄则表现出比较高的收入弹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低收入组的消费倾向大于1,表明农民必须通过动用储蓄或负债为以满足必要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消费倾向曲线随时间表现为不断下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医疗价格迅速上涨的时期,消费相对于医疗的价格有所下降。由此可以推断农民的消费价格弹性也是不足的。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异质性个体决策模型来拟合上述特征事实,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
19、度的参与率、收支平衡性及其对异质性个体的福利影响。图 2 消费倾向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整理。三、 一个医疗支出决策模型Grossman(1972)首先研究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医疗支出行为。基于他的研究, 在Grossman的模型中,健康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健康的投资性主要表现在减少疾病带来的时间损失,通过增加市场性或非市场性活动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我们构建一个单期模型,分析农户短期的消费医疗决策问题。农户的决策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这里我们将一个农户家庭抽象为一个个体,用农户家庭的人均状况作为这个个体的特征。个体的效用不仅取决于消费水平,还受到健康
20、状况的影响。由于患病会带来负的效用,医疗支出可以提高健康水平,从而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效用。与传统模型不同,我们引入了个体能力和初始健康水平这两个刻画个体特征的变量,以体现个体决策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差异,从而考察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异质性个体的消费医疗支出选择所产生的包括参与率、收支平衡性和福利效应等一系列结果。假设个体的能力和期初的健康水平外生给定,用区分个体能力的差异,是的概率密度函数,用区分个体初始健康状况的差异,是的概率密度函数,。独立于。存在一个医疗保障制度。如果这个制度是自愿型的,个体需要选择是否加入。之后,他会遭遇一个可能改变其健康水平的外生冲击(可以理解为生病或康复)。用和分别表示冲击前
21、后健康水平的向量,服从一个马尔可夫过程 (1)其中为转移矩阵,元素是个体健康水平由变化至的概率,用表示的分布,。冲击发生后,个体参加劳动并获得收入。劳动收入主要取决于能力,但健康状况也可能影响个体的收入,因此我们假设收入服从 (2)其中表示健康对于收入的回报率。 由附录可知,健康对于收入的贡献可以被表示为任意函数,这并不影响估计结果和本文的其他结论。个体根据和以及是否有医疗保障进行消费和医疗支出。用表示期末的健康水平,有 (3)即医疗支出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上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如下图所示。0选择是否加入医疗保障制度1健康冲击图3时间顺序(3.1)最优医疗支出我们从后向前求解这一模型。首先来看给
22、定和以及参加医疗保障体系的情况下个体的最优消费医疗支出选择。假设效用函数是加性可分的。为了反映农民可以通过动用储蓄或负债来满足消费和医疗支出,除了消费和健康以外,我们在效用函数中加入财富。 一项对中国农户储蓄行为的研究表明(万广华等,2003),农村家庭储蓄率受到收入和初始财富的影响,储蓄率随收入增加而提高。高梦滔等(2004)研究了农户家庭内部医疗支出在性别和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差异,验证了农户家庭内部健康投资的理性行为。效用函数满足如下形式 (4)效用函数由三部分构成。前两部分是消费和健康的效用,它们服从常见的CRRA形式,其中和分别表示消费和健康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第三部分表示财富的效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农村 医疗保障 制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