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年文化活动工作方案(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青年文化活动工作方案(一).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乡村青年文化活动工作方案 “乡村文化”之我见 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调研活动11级英语一班曹玲13272021116乡村文化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两者只有分布上的差别而无性质上的不同。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柢。一批又一批文人学士经由科举考试或其他途径,从乡村来到城市,同时也把文化输入城市。由于在重土观念的支配下,绝大多数从政或游学的士子,都将他们离家在外的寓居之地视作人生旅途的驿站,最后还要返归故里,只有故里才是他们心理情感上真正认同的归宿之地,所以告老还乡的士子又将文化带回了乡村。此外,还有不少由于种种原因一辈子不离故土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设馆授徒,
2、教授乡里,其中亦不乏学问高人。这样看来,乡村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而城市不过是这汪洋大海中零星散处的岛屿。换言之,乡村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而城市则多少像作是传统文化的聚散地。这种文化布局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是相吻合的。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即市民文化,如同纯粹的农民文化(乡村文化不等于农民文化)一样,远未发展壮大,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传统社会只有一种雅文化,即为统治者所认可和提倡的文化,这种文化覆盖着城市和乡村,尽管它在内容上有纷纭繁复的多样性,但从未有过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士子们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不停流动,已将这种差异排除在可能发生的范围以外。 在这次暑假活动中,
3、我走进了湖南乡村,通过对一些乡村农民的调查和亲身体验,总结了并收获了许多经验,我主要调研的主题是“农村文化建设”,为了使调查的内容更具代表性,我走访了周边的几个村子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了分类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总结,下面我将一一展示。 农村文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尽管困难重重,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早已得到人们的公认。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文化的存在也将更有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为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习俗仍抑制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结合调查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不善。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有的仅仅
4、出于对文化活动的爱好,责任感不强,文化室开放没有规律。二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能为人们提供个好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即便有文化室,它也开放的比较少,活动少,即便是搞点活动,活动的内容页比较老套。会造成吸引力较弱的现象。真正对农民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类培训、知识讲座等却无人组织,很难满足农民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村文化室,本身就缺乏文化氛围,很难吸引农民群众。三是认识不足,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农村文化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考虑眼前利益多,缺乏总体思考。甚至有的村干部把文化建设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四是农村文化室没有正常的资金投入,管理人员应有的报酬得不到保证,活动器
5、材不能及时更新,严重影响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文化室这块阵地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文化开展中的不足。一是资源共享。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许多镇党委要求村党组织要建立“文化室”,为人们办一个综合性村级文化室,做到资源共响,这样既可作为农村干部群众学习的课堂,又可作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文化需求。二是激发活力。农村文化室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开展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根据不同季节合理组织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讲座、培训等。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6、,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选择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农村文化室具有旺盛活力的关键。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走进了几家乡村农民之家。目前,乡村的文化现状是: 一、看电视,是村民们最主要的休闲文化方式。兴趣来时,在家唱唱卡拉ok,有电脑的村民上上网,聊聊天。 二、看书读报的村民不多。因村民对读书看报有兴趣的人少,加上购书订报的村民少,其读书看报条件有限,没能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 三、打牌娱乐,是村民休闲的又一休闲文化方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扑克、麻将多数农家都有,家中除见到一些中学生课本、赶场时别人送的几本医院宣传资料外,很难见到文学、医学、农业科技和养殖技术等报刊。如此的农家环境,大人们时常斗
7、地主、打麻将,让家里的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打牌,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四、寿辰、嫁娶、丧事是传统的乡村文化。在农村,这三种文化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影响家庭经济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五、建起的农家书屋、坝坝电影,还没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因村民看书读报的人少和书屋管理没跟上等原因,村民读书不方便,而下乡巡回放电影,看电影的人不太多,效果不明显。 六、因多种原因,造成乡村没办法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文化活动,喜爱唱歌跳舞展示自己的村民,没舞台没机会参与其中。乡村文化难以开展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领导重视不够,忙于抓经济发展,忽略了文化建设。 二、缺乏组
8、织和领导。目前的村干部,因受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对唱歌跳舞感兴趣的人少等原因,乡村文化意识淡薄。 三、缺乏活动经费,无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四、缺乏文艺骨干,无法带动村民们参与。 五、区县文化馆对镇村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文艺人才培训的力度不够。 六、村民没有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阵地、舞台。 怎样改善目前这种乡村文化的现状呢。一些当地村政府干部以及当地村民给了一些建议, 一、乡村文化,应引起市区镇村领导的重视。应该像抓新农村建设的几大“硬件”设施一样,抓好乡村文化建设,把文化“软件”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项目。 二、市区镇应拨出乡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有条件的村,把乡村文化活动开展起来。 三、市区
9、县文化馆应加大力度,为乡村培训文艺组织、表演人才。 四、乡镇文化站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五、镇村领导对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扬,对村民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给予引导,支持村民把文化活动开展好,坚持下去。 六、城市机关、企业、学校定点帮扶乡村文化,请进来走出去,共同繁荣城乡文化。 七、农家书屋应专人管理,定时开放,方便村民借阅书刊。让村民在书屋里受益。 八、条件好的村,应配置读报栏,把订阅的党报、川农报张贴出来,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了解增加收入的信息、项目和技术。 乡村文化尽管在近代受尽晦盲困顿之苦,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否极泰来的可能
10、和希望,因为乡村文化本身拥有还不曾充分展现的光彩和价值。 在近代以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别的文化可与乡村文化匹敌为偶。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工业社会的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城市文化蓬勃兴起,昂扬直上,这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社会文化结构,形成了两种社会、两种文化对峙并存的二元格局。虽然总的来说城市及其文化目前在这个二元格局中占有优势,但乡村及其文化在最本质的方面或许更适宜人的生存与发展。因为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乡村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并与大自然和谐协调,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乡村永远属于充满了动、植物生命的有机物的绿色世界,到处洋溢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和丰富多彩的生命情趣;乡村空气清新,生活淡泊
11、、宁静;农民安闲舒缓,其劳动一遵大自然风雨晦明、春夏秋冬的节律。而城市在这些方面恰恰与乡村相反。尽管城市也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但它向来以“人工”巧夺“天工”,亦即以其美轮美奂的人工设计与雕饰,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理念;城市属于触目皆是玻璃、钢铁、混凝土、砖石、机器等等无机物的灰色世界,给人一种冷寂、呆板、机械的感觉; 城市空气污浊,生活奢华、喧闹;市民忙碌紧张,其工作不受自然节律的限制而完全出于人为的安排和规定。显然,以上这些不同并非无关宏旨,而是意味深长,至少它们揭示了所谓城乡差别、对立,一言以蔽之,乃是两个世界绿色世界与灰色世界的差别和对立。 由于人的生命来自于绿
12、色世界,并且只与绿色世界相适应,所以早在城乡对立初露端倪的古代,一些对生命脉动极为敏感的思想家就不断发出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中去的号召。而到了近代工业化大城市兴起以后,从乡下人摇身一变而为城市中人的第一代农民子弟,总是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有一种被高楼、街道、汽车包围并驾空的感觉,内心深处仍在留恋乡村的碧水、蓝天、绿地,并梦想有朝一日在乡村终于发达起来的时候,再重新还原为乡下人。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人们在择居方面宁要小城镇,不要大城市;以及就大城市而言,宁要靠近乡野的市郊,不要高楼林立的市区,不正是开始迈出这种“还原”的第一步吗。不消说,这种由城市中人向乡下人的“还原”,是对大都
13、市文明的反动,是对灰色世界的逃离;同时,从根本上说,也是迷茫的灵魂在重返它的真正的“家”,是漂泊的生命在回归到它几十万年来曾经生息于斯、繁衍于斯、进化于斯因而也只适宜于斯的绿色大地。不言而喻,乡村要成为人类生命的乐园,除开它天然拥有绿色世界以外,还必须以其经济、社会的高度发达为先决条件。只有乡村在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方面达到或接近城市的水平,人们才愿意走出城市,到介于城乡之间的市郊或小城镇去居住;只有将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促使相当数量的行业变得如同农业一样,适宜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人们才有可能带着工作上山下乡,到绿色乡野上安家落户,扎根生活。那时,城市或许会出现某种人去楼空的现象,乡村反倒充实、繁
14、荣起来。由于在生活上能够兼取城乡之长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又由于生产活动的多样化同时带来谋生手段的多样化,再加上到处莺歌燕舞的活泼景象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无限风光,乡村将成为人们普遍向往的地方。如果说迄今为止的现代化(当然包括以前的近代化)实际走的是一条城市化道路,那么,未来的后现代化必将走上乡村化道路。换言之,乡村化道路一定会成为继城市化道路之后的又一人类必由之路。沿着这一道路向前迈进,人类将会迎来一个家给人足、其乐融融的,兴旺发达的村落时代在这个时代,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乡村文化,该具有怎样重要的价值,该闪耀着怎样绚丽的光彩,不是尽可大胆地想象吗。 未来的乡村化道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
15、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启示,即:我们今天不应再重复过去那种片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而应当放长眼光,从实际国情出发,把农村、农业、农民摆到适当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搞好乡村建设,在基本稳定乡村绝大多数人口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待到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之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直接进入乡村化时代。虽然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把握住总的发展趋势,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将来一定会走上乡村化道路,一定会迎来乡村化时代。 在这次的湖南乡村文化调研活动中,我认识到了乡村文化的含义,它的没落及原因,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乡村文化也逐渐成为我们文化大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乡村文化,重视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开创乡村文化新纪元。我们不仅要结合已有的优秀乡村文化,更要结合实际,立足事实发展乡村文化,把乡村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点。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更充足更完善的准备。 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