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考试64篇背诵古诗文之初级中学必背诗文50篇.docx
《高等考试64篇背诵古诗文之初级中学必背诗文5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考试64篇背诵古诗文之初级中学必背诗文50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64篇背诵古诗文之初中必背诗文50篇重点注释与赏析初中必背诗文50篇高考64篇背诵古诗文之高中必背诗文14篇重点注释与赏析(点此阅读)1论语十则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注】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悦”的古字,愉快。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学而不思”两句: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殆:有害。女:通“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这
3、是聪明的。知:通“智”。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士不可以不弘毅”两句: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弘毅:刚强,勇毅。“己所不欲”两句: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赏析】本文所选十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蕴含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第一则是学
4、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二则是为人处事,强调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掌握知识的必要性。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不可不懂装懂。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向贤人学习,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2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5、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6、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注】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患:祸患,灾难。辟:此处及下文所有的“辟”,皆通“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心:信念,心思。勿丧:不丢掉。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
7、受(施舍)。乡:此处及下文所有的“乡”,皆通“向”,从前。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赏析】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该文分成两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
8、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列举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舜
9、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发:起,指被任用。畎(qun)亩:田间、田地。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筑: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
10、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缺少的才能。曾:通“增”。“困于心”句: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入则无法家拂士”两句: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拂:通“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赏析】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11、,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
12、,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文中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朗朗上口。4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13、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注】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jin):参与。“肉食者鄙”两句: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衣食所安”三句: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4、。徧:通“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辙(zh):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故:原因,缘故。“夫(f)战”两句:作战,要靠勇气。“一鼓作气”三句: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作:振作。再:第二次。测:推测,估计。伏:埋伏。【赏析】
15、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曹刿深谋远虑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如此,可以一战。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1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记述曹刿要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第2段简述曹刿指挥鲁
16、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3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17、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注】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丽:光艳美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旦日:第二天。孰:同“熟”,仔细。弗如远甚:远不如。“吾妻”两句: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动词,偏爱。地方:土地方圆。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群臣吏民”两句: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讥:谏。市朝:公共场合。时时:不时,有时候。间(jin)进:偶然进
19、谏。期(j)年:满一年。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赏析】第1段,进谏的缘起。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拔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第2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第3段,进谏的结果。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
20、赏。齐威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积弊,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弊,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6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21、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2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注】崩殂(c
23、):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疲弊:贫弱困乏。诚:确实,实在。“然侍卫之臣”两句:但是侍从护卫陛下的臣子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殊遇:优待,厚遇。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陟(zh)罚臧否(p)”两句: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刑:罚。理:治。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此皆良实”两句: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 考试 64 背诵 古诗文 初级中学 诗文 5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