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备课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谏太宗十思疏备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备课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8-27 8:49:14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三、背诵全
2、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2背景:唐太
3、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1注意读音: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
4、自读五分钟。黜恶 谬赏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4注意句子: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教学步骤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5、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骨肉,都指亲人。2古今词义有区别: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
6、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
7、强。六、作业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第三课时教学重点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教学步骤一、背诵课文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二、虚词的归纳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三、找成语,学典故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
8、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四、教师总结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整理:新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
9、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
10、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11、。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
12、,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
13、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 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
14、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
15、苦虽已 y(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 阅读李斯的谏
16、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备课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