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经》的读书笔记_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道德经》的读书笔记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道德经》的读书笔记_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4545页20222022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道德经的读书笔记仔细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肯定有许多值得共享的心得,为此须要仔细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道德经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共享。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1在图书馆借了一本 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好处。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2、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第 2 2页共 4545页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醒悟,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须要人生的大才智,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简单目空一切,目空一切,傲慢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示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不可一世,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傲慢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得,天下无敌,强
3、中自有强中手,确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精彩。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傲慢,要有虚心之心。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当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看法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育;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全部;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第 3 3页共 4545页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
4、许很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欢乐。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2体道第一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出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出名称是区分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经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相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
5、奇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第 4 4页共 4545页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相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相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养身其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人都明白美妙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白和善是最宝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
6、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志向,实行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化。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改变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第 5 5页共 4545页安民第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
7、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憧憬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志向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常常让民众保持既无学问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慧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这样的话,国家就肯定会治理好。从国家的稳定相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相识扩大了,没有留意领域的区分。无源第四第 6 6页共 4545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
8、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以对立形式产生作用的,它混沌的充溢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邃莫测,最难领悟把握。然而,它似乎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澄澈明静的。它有时似乎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似乎还在“帝”的前面。有天体的运动,就有“道”的的存在,现在称之为环境对局部事物的影响,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相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相识,这也是一切科学探讨所运用的方法。不过,他对这种相识还比较朦胧。至于“挫其锐,解其纷”,属于“德”的范畴,属于运动中的自然调整。虚用第五天地不仁,以万
9、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本无慈爱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慈爱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 7 7页共 4545页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天地之间就犹如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若是常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简单让其中东西掉出来。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应付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
10、追求的是大仁大义。其次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知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方,形象地表明白这个意思。成象第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这些道学理论是探讨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神与道事亲密相连,都属于抽象的运动形式,所谓改变莫测之谓神,表明同属一种抽象的运动。可见图像对神的描述第 8 8页共 4545页韬光第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
11、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才智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许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意“小我”,故能成就“大我”。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级的慈善就犹如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
12、众人主动向上、谋第 9 9页共 4545页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犹如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擅长去探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实力,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众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实力者,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平常擅长注意信誉,注意团结他人,不入俗气,生活中,“让”的概率是较大的。但他们擅长把握最佳的时机来发展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味地强调“不争”,也是错误的。“争”须要协调,没有协调的争,就会国将不国。运夷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行长保。
1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傲慢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平第 1010页共 4545页常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是平安与名望的对立性。越出名望,越不自由,因为他的平安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实力的理智相识问题,超越了实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能为第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涤
14、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总是承载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连),二者又可能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3老子是春秋末期闻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作的哲学论著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德真经)也广为人知。该书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邃,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佳伟同学的脚步,感受先贤老子内心深处的人生才智。“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万物之始,出名,第 1111页共 4545页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15、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描写老子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道”。他所说的道,乃是变动不居、周流不止的。只有随时变易,乃是“常道”。“道”是构成世界实体,是万物运动改变的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幽昧深远,不言说。他认为:真理是无法用详细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来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要一落言筌,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这就似乎庄子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国王喜爱鼓琴,后来他却不鼓琴,只是静静地坐在琴前倾听。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即使再超群的琴艺,当他弹奏出一个音的时候,其余的六音却同时丢失了。哪如专心去领悟自然的天籁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16、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行的圣人。水的许多禀性体现了道的特性,而圣人就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近乎水,而水德又近乎道。在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第 1212页共 4545页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在老子看来,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就应当像水一样,与时迁徙,应物改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17、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章描述了“道”的特性,是 道德经 一书中最为具体的地方。简洁来说,“道”有这样几个特性:“道”是浑朴状态的,相对于世界的杂乱无序而言,它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所以说它“有物混成”;“道”在时间依次上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所产生,所以说“先天地生”;“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天地,天地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道”,“道”的运行应当仿照自然。“大成若缺,其用
18、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 1313页共 4545页这一章还是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状况,事实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许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情要能留意到对立面,擅长运用冲突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天下纷纷,若用智术相驱除,则愈发混乱不堪。若清净守虚,则无为而化。“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哲学主
19、见谦退守中,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毅。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但老子的这种思想,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确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误会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学,以为他一味地宣扬退让。这真是断章取义。事实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结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 1414页共 4545页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们一味偏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沦丧。在老子看来,人的正常生活应当是精神生活和物
20、质生活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冷眼旁观,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老子这里所说的“为腹”,是要建立安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抑制自己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仅于果腹而已。“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极力反对的对物质文明的单一崇拜,在今日读来,特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描绘的志向国。在他的志向国中,应当
21、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有,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机械也不运用。舟车备而不用,甲兵废弛,民复结绳记事。在这里,百姓有甜蜜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居所、第 1515页共 4545页快乐的习俗。因为国家都很小,所以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对志向国的向往,是关切人生和民生的哲学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志向国,是农业社会的特别产物。他诗意的描绘,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4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
22、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告知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肯定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相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当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当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相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当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第 1616页共 4545页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需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
23、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老子还给我们供应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具体地指出了人应当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虚心卑下的看法。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当复原自己心灵
24、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当以此为标准,谛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切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第 1717页共 4545页擅长把握时机。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许多事并不是肯定的。很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肯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情,经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
25、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欢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驾临。同样,面对不开心、灾难也不必无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华蜜。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精确,所以到最终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索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很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始终高山仰止,不行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凡、卑微走向宏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才智之源,是安家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2022 读书笔记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