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doc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种群1,2,3,18,19,282.群落4,5,14,15,21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7,8,9,10,13,20,224.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6,17,24,255.综合考查6,11,12,23,26,27,29,30,3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C)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D.
2、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析: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其中试管、内培养液体积相等,、内培养液体积相等),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
3、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和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值也不同;试管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3.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K,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种群数量20501001501800.900.750.500.250.10A.该种群的K值为180B.S5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5
4、之前D.(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解析:S3时,(K-N)/K=0.5,求得N=K/2,即该种群的K值为200;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B)A.捕食和竞争不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B.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种群一般也越多C.没有人为干扰,弃耕农田总能演替成为森林D.土壤中的小动物分布无垂直结构解析: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一般也越多;弃耕农田能否演替成为森林还需要看环境条件;土壤
5、中的小动物分布有垂直结构。5.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造
6、成估算种群密度偏大。6.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C)A.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中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大于1,并且是一常量C.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D.海洋生态系统中,杂食性鱼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鱼类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需要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调查结果会偏高。7.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E1、E2代表两种能量形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和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B.生态系统中同一层营养级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
7、固定的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之间循环利用解析:图中代表生产者,代表消费者,而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叫做群落,即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组成生物群落;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以E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而在、之间(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不能循环利用。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D.生态系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解析:
8、通过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9.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根部的微生物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水体。浮萍的根分泌的有关物质可使藻类的叶绿素分解,从而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避免水华现象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A.浮萍能避免水华的发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浮萍能净化有机污水,所以浮萍既是生产者又属于分解者C.浮萍对藻类的影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D.采用样方法调查浮萍的种群密度时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解析:浮萍可通过根部的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水体,但不能说明浮萍是分解者。10.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
9、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A)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解析: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可以确定是通过改变光照来实验,光对于蟑螂属于物理信息,说明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生态系统能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物种
10、丰富度的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有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有的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甚至灭绝。1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植物在海水中的分布如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B)海水深度浅中深主要海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A.浅水层中的所有绿藻构成一个种群B.海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C.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D.藻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解析:绿藻中不只有一个物种,不符合种群的定义;藻类的分层分布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各种藻类对水体中无机盐等营养成分的利用及对光能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
11、竞争的强度;影响不同水层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光质),即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穿透水体的能力不同;该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海水、阳光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a、b、c、d表示能量值,、表示营养级,甲是分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占有三个营养级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c100%C.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b+c+dD.图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解析:甲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不占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c/b100%;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能量
12、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14.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C.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解析:圆田螺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较弱,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1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A.初生
13、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过量砍伐树木可能会使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结构变得更简单;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原来有差别。16.下列有关生
14、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D)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B.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解析: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不能盲目引入其天敌,引入不当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雾霾不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一孩政策调整为二孩政策,提高了人口出生率,使幼年个体增多,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调整年龄组成,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17.由于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正以前
15、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为了采取有效的行动保护受到严重威胁的生物多样性,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D)A.对自然遗迹、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实施就地保护B.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移地保护C.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国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D.强化法规法律制度建设,依法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解析:强化法规法律制度建设,禁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8.如图为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此时无种内斗争B.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b点会上升C.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负相关D.该种群的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
16、、空间、温度有关解析: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但此时种群中仍存在种内斗争,只是种内斗争比较弱;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改善了酵母菌的生存环境,酵母菌的K值会增加,b点会上升;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均下降;该种群的K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H和有毒代谢物等因素有关。19.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C)解析: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
17、持生命活动,由于空间、营养等条件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D)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21.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
18、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C) 砍伐强度/%生物量/tthm-2龄组/年24.025.938.61013.2414.7315.642072.5475.0981.0830161.87166.10171.12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解析: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据图所示,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单元 评估 检测 环境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