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财政局工作总结 2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财政局工作总结 27.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财政局工作总结 一、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创造历史辉煌 我市财政收入在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严重的不利形势下逆势而上,连续三年实现了高位增长。2011年,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财政收入工作目标为: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21%,力争增长25%。4月份,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召开现场办公会,明确了襄阳跨越式发展新目标,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规划了“四个襄阳”建设宏伟蓝图。按照推进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四个襄阳”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确定了2011年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目标。全市财税部门服从大局,敢于担当,在市政府协调和调度下,将收入目标按地区、按部门、按税种逐项分解落实到位。市政府加大了督办力度,实
2、行一周一通报,倒计时管理。财政部门在完成好自身收入任务的同时,做好组织协调。税务部门加大征管力度,挖掘税收潜力,提高征管水平,形成了攻坚的强大合力。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89.4亿元,同比增长3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4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5.9亿元,同比增长60.6%;非税收入完成21.46亿元,同比增长61.4%。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5.8亿元,同比增长45.2%。主要特点:一是增收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创历史新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当年增收36.9亿元,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了23.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二是收入总量占
3、全省的比重大幅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7.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6.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进一步凸显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三是县域收入增长速度、质量和占全市收入的比重大幅提升。七县(市)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68.8%,比全市平均增长高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完成31.7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66%,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县域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49.3%,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四是财政支出体现了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支出政策,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支出,财政支出运转稳定。 二、
4、找准工作定位,倾心服务“四个襄阳”建设 围绕“四个襄阳”建设的战略定位,将财政工作置于经济发展的全局之中,发挥职能、主动作为、筹集资金、科学调度、创新方式,服务发展。2011年,我们加大了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安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761万元,配合相关部门策划项目、跑部进厅争取资金,全年向上争取资金超过150亿元,其中各类专款79.2亿元,转移支付资金72亿元。市本级争取资金56.5亿元,其中各类专款31.3亿元,转移支付资金25.2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支持“产业襄阳”建设。灵活运用奖励、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项目补贴、做大融资平台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市本级
5、安排招商引资专项资金1820万元、行政审批减免财政补助资金1210万元,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做大做实做强投资。筹集支持企业发展支出4亿元,农业产业化支出5000万元,县域经济奖励支出3500万元,支持做大现代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安排科技支出5300万元、人才资金1200万元,支持科技兴市、企业科技进步,鼓励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支持“都市襄阳”建设。市本级安排城市建设与管理支出3.5亿元,城市规划支出6000万元,数字化城管建设支出2900万元,城市综合整治支出5000万元,为城投公司融资6亿元,支持高水平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完善城市基础
6、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城管革命”,改变城市面貌。筹集园区建设资金2.3亿元,重点支持了高新开发区和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文化襄阳”建设。市本级安排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投资建设了4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4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0个流动图书馆、400家“农家书屋”。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市直首批9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 支持“绿色襄阳”建设。市本级筹集安排环保专项支出6800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助资金2.9亿元,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试点资金4500万元,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试点资金5760万元,促进了
7、“两型”社会建设,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大民生支出,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医疗等各类民生支出的投入。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兑现各类惠农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超过7亿元,发放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2.1亿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按政策足额到位,全市13.5万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支持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了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落实乡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制度并轨实施。支持推进医药卫生
8、体制改革,提高了新农合参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补贴标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5元。支持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加大社区经费投入,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新建改建了20个市区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十件实事”财政投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障性住房财政筹资任务圆满完成。 四、加强财政管理,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围绕加强财政管理,创新理财方式,推进财政改革,规范业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了部门预算管理。认真编制审核市直部门预算,完善部门收支测算方法,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快预算执行和资金拨付速度,建立了财政支出执行进度通报制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9、。改革市直单位财政工资直达管理办法,由过去财政直接支付改为“单位申报、财政审核、指标到单位、单位发放到个人”的直达办法,提高了市直部门和单位财务核算的完整性,增强了安全性、责任性和约束性。 深化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市直已有255个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年办理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性资金达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3%。针对核算中心出现的工作人员侵吞公款事件,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堵塞管理漏洞,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强了往来资金管理,取消预算单位原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时的备用金制度和报帐制度,加强了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财政部门三方对帐。同时,制定了市财政局关
10、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完善了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业务流程和支付手续,强化了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了政府采购运作机制。制订了襄阳市财政局政府采购业务财政内部运行规程、襄阳市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办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强化采购预算执行和网络化操作,提升采购规模和效率。 规范了非税收入管理,制订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了非税收入收缴方式,加强非税收入收缴执行情况分析,强化了非税收入收缴监管,全年完成非税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61.4%。 加强了财政监督。继续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考评获得全省第一名。大力推进了新会计准则制度的贯彻落
11、实,巩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继续抓好资产清查工作,认真做好市直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工作。 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共争取财政奖补资金10821万元,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经费9300万元。 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完成各类评审项目783项,项目送审额15亿元,审定额13.2亿元,审减额1.8亿元,审减率为13%。 加强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断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监督和统计汇总工作,制定了相关制度,加强对政府债务风险的动态分析,建立了债务监控、预警机制。 五、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强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突出以人为本,全
12、力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用持之以恒的监督服务和制度保障,严格管理,狠抓教育,促进队伍建设大提升,工作效能大增强。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展了广泛地讨论,统一了全局上下思想,调整了工作思路和方法,抓住服务建设“四个襄阳”这条主线,彻底改变行政管理者的形象,变管理者为参与者、服务者,找准角色定位,自觉承担财政部门应尽之责,敢于打头阵,勇于当先锋,在建设“四个襄阳”中建功立业。 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挖万塘)”活动。从3月份开始,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组成6个工作队、28名干部包住24个村,9368个农户全部走访到位,走访率达到100%,工作队员撰写民情日记4
13、8篇,填写调查问卷300份,撰写专题调研报告16篇。开展了为村民送技术、送物资、送劳力、送点子等活动,由于工作扎实深入,成效显著,市财政局“三万”活动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三万”活动先进工作组。从12月份开始,财政部门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全面启动新一轮“三万”活动,工作队深入各村了解农田水利设施情况,并组织机关干部到南漳武安镇陈家营村开展了挖堰塘活动。 强力推进治庸问责活动。围绕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制定了治庸问责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治庸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将活动开展落实到每个环节,局治庸专班提高暗访频率和暗访次数,加强了督促检查,机关作风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 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树立现代教育培训理念,经过 内容总结(1)财政局工作总结 一、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创造历史辉煌 我市财政收入在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严重的不利形势下逆势而上,连续三年实现了高位增长(2)三是县域收入增长速度、质量和占全市收入的比重大幅提升(3)灵活运用奖励、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项目补贴、做大融资平台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效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