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专科科生生毕毕业业论论文文( (设设计计) )中中文文题题目目 资资源源枯枯竭竭型型城城市市经经济济转转型型研研究究以以枣枣庄庄市市为为例例 学学生生姓姓名名 专专业业 经经济济管管理理 层层次次年年级级 2012 届届 学学号号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职职称称 学学习习中中心心 成成绩绩 2013 年年 2 月月 15 日日,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例,首先在明确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其次,通过对枣庄这个我国东部典型的资
2、源型城市进行产业转型理论和模式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以经济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后结合枣庄市自身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与枣庄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供了科学依据。关关键词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转型 枣庄市 ,目 录摘 要.2目 录.3第 1 章 前言.41.1 本文的背景和意义.41.2 本文的思路和方法.41.3 本论文的结构和安排.4第 2 章 枣庄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42.1 煤炭资源濒临枯竭.52.2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5
3、2.3 城市空间缺乏整合.52.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52.5 民生社会问题凸显.5第 3 章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与目标分析.53.1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外部政策优势.63.2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部自身优势.63.3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7第 4 章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84.1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壮大接续替代产业.94.2 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94.3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104.4 调整城市功能,带动城市空间转型.114.5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升区域环境质量.114.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安居乐业.12第
4、 5 章 结语.13参考文献.14致 谢.15, 1 前 言1.1 本文的背景和意义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之一,有 60 多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能源是国家的主要能源,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枣庄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仅计划经济时期,这里就给国家贡献了 4 亿多吨的煤炭。但长期大量的煤炭开采,致使这里的煤炭资源越来越枯竭,在实现持续发展、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财政支出等方面的压力日趋增大。2008 年枣庄市人代会首次把
5、城市转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枣庄通过实施“一个战略、三大战役”, “一个战略”即完成城市转型, “三大战役”包括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在城市转型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枣庄,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枣庄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随后找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其现行的经济转型策略、模式、对策,为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谐进步,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1.2 本文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文献和查阅相关数据,确定了本文的写作思路:首先剖析枣庄资源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进行分析
6、,最后结合枣庄实际的转型途径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建议。1.3 本文的结构和安排,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枣庄这个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和目标;第四部分为总结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提出建议和意见。 2 枣庄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2.1 煤炭资源濒临枯竭2006 年探明,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 6 亿吨,这意味着,以年开采量 3000 万吨计算,不到 20 年,枣庄将失去原赖以发展的动力。目前,枣庄东部统配煤矿都已破产关闭,西部矿区也已临近行政区划边缘。寨子、安城、朱庄、官地等近 10
7、 处煤矿已于 1990 年前关闭,田屯、枣庄、朱子埠、黄庄、木石、山家林煤矿相继于 1997、1998、1999、2001、2004、2007 年关闭。预计到 2015 年前,陶枣煤田的大甘林、南石、防备、宏达、宏村、甘霖等 6 处煤矿将关闭。2.2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农业基础地位较为薄弱,资源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欠发达,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充分。2009 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 8.7:62.2:29.1,工业经济中轻重工业比例为 28.4:71.6,属于典型的重工业经济结构。行业发展环保压力大,抗经济周期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且延伸难度大,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培植起来,高技术
8、产业比重偏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2.3 城市空间缺乏整合城区依据资源情况而分布,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城市呈现出小而散的组团式结构,各城区规模偏小且发展极不平衡,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和聚集效应不强,综合功能不完善,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2.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不理想,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矿山挖掘造成塌陷区面积较大,且未得到有效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每年还产生新的煤矸石,煤矸石自燃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2.5 民生社会问题凸显城区、矿区居住条件差,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全市棚改和旧城改造总面积
9、1147 万平方米,其中纳入山东省改造规划的棚户区面积 545 万平方米,占全省的 42.9%;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现有城市低保人员 5.7 万人,占全省低保人数 8.6%,居全省各市第一位。 3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与目标分析 3.1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外部政策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2007 年 12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 号)。2009 年 3 月,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枣庄专项转移支付以及特别的财税政策。2009 年
10、 12 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9134 号)。 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枣庄市实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一是产业发展方面。优先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接续替代产业列入全省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帮助枣庄市将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将枣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二是财税金融方面。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与中央下拨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相配套;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项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土地利用和矿产
11、开发方面。对枣庄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给予倾斜;连续4 年土地复垦规模每年不低于 1 万亩;优先支持枣庄市煤炭企业对省内新探明的煤炭资源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允许枣庄市煤炭企业矿产资源勘查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处理。四是民生和社会发展方面。加大省级资金的调剂、倾斜力度,切实企业养老、医疗和就业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争取将枣庄市列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优先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和中央财政廉住房专项补助资金,享受棚户区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国家和省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枣庄市城市转型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3.2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部自身优
12、势一是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接续产业基础较好。经济总量在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中位居前列。2009 年,全市 GDP 实现 1196.04 亿元,人均 32698 元。全市已建成煤化工企业 16 家,形成固定资产总额 110 亿元,在建煤化工项目 8 个,总投资 121 亿元,已完成投资 40.9 亿元,枣庄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水泥、石膏产能均居全省第一。获得“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 “中国中小机床之都”称号,中小机床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 50 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特色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二是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13、具有 7300 年的始祖文化、4300 年的城邦文化、2700 年的运河文化、130 年的工业文化。依托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经多年开发建设,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是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截至 2009 年底,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 170 条,产能 1655 万吨,关停小火电 67.32 万千瓦。实施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7 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 311 天。2009 年 3 月,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核查荣获第一名, “防治用保管”水污染治理经验被环保部总结为“枣庄模式”。四是区
14、位交通优势明显,内向联系逐渐加强。枣庄毗邻青岛、日照、连云港港口和徐州、临沂机场,京沪铁路、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枣临铁路与枣临高速公路将打通枣庄的出海通道,京杭大运河是枣庄连接苏沪杭的“黄金水道”,铁路、高速公路、运河和周边空港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一批加强城区同城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各城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3.3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转型总体目标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新枣庄,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示范区,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鲁南经济带快速崛起的门户城市。近期(2015 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基本转型”。全面打赢城市
15、转型“三大战,役”,全市 GDP 达到 2400 亿元,年均增长 1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48 亿元,年均增长 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7%;三次产业比重为 7:54.2:38.8;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30%;城市化率提高到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3%。产业方面:农业内部结构更趋优化,建立起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空间方面:各城区实现功
16、能转型,城镇等级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同城化。生态方面: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快塌陷区治理,单位GDP 能耗不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国家标准。民生方面:就业状况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远期(2020 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全面转型”。全市 GDP 达到 40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9.5 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 5:52:43;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90;城市化水平达到 60%。产业方面: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多元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空间方面:各城区功能进一步优化,形成分工明确、功
17、能互补、资源共享、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全面实现同城化。生态方面:建成蓝天碧水、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生态健康的山水城市。民生方面:实现充分就业,公共服务优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表 3-1 主要转型目标序号序号类别类别近期目近期目标标(2015 年年)远远期目期目标标(2020 年年)1总体目标基本转型全面转型2GDP(亿元)24004000,3三次产业比重7:54.2:38.85:52:434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85905城市化水平(%)5560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指标完成省下达指标7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2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
18、)12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12 4 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枣庄市先后制定实施了产业多元战略、空间同城战略、生态文明战略、社会和谐战略四大战略,破解发展困境。建设了兴业工程、便捷工程、蓝天工程、安居工程四大工程,带动全面转型。为了加快城市转型,枣庄市按照十八大精神要求,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思路不动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之路。4.1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以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为目标,建设“煤化工及精细化工、能源、新型建材”三大产业基地,打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源 枯竭 城市经济 转型 研究 枣庄市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