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联动是农业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已逐步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乃至主要的经营体制。据农业部1999年对28个省区市1650个县(市、区)的调查,截止1998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发展到30344个,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左右。在多种类型的产业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主要形式,各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近2万个,占
2、总数的66%。短短几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已由少数地区的试点工作延展为整个国家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另外,它是组织农业多种经营、加工、运销的一种组织载体,不断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到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极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3、首先,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其次,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相应上升。再次,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最后,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改观。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从农业产业化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我国农业还不很发达,虽然大多数县乡都在搞农业产业化,但各自孤立,多数产业化经营只局限于一乡一县的范围。农业产业化对农户覆盖率也较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4、较为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户增加就业和收入的需要。其次,与发达国家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的组织制度相比,我国也不成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从商品化初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一些中间商与农场结合推动一体化进展;第三阶段,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和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从发达国家的这种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市场信用机制也不完善。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看涨时,有的农民就违背合同,自己去市场上出售产品,使企业遭受损失;而当某种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时,有的企业又不愿以合同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从而把风险转嫁给农户。由于目前
5、我国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明显的地位悬殊,经常会出现第二种情况,这种脆弱的信用关系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和巩固。再次,政府角色不当,存在推动过度和推动不足现象。各级政府都能认识到产业化的意义,因此都投入了大量的热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政府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思路,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能正确找准自己的角色,往往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绩,人为硬性地”拉郎配”,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情况,用行政命令来控制农民的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户无相互选择权,完全由政府来捏合。这就是所谓的”推动过度”现象。另一种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去实地调查,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而只
6、是发一些文件,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流于口号,造成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低,区域产业雷同,资源浪费等。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过去的调整主要是在数量上做文章,是适应性的调整,而非战略性的调整。这种调整思路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不得不借助于进口,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在强调
7、粮食自给,区域优势无从形成和发挥;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民就业过于集中在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受到极大限制。另外,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造成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例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市场引导,地方行政干预较多,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结构调整目标不明确。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导向的适应性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有效解决长期以
8、来存在的地区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种植业比重过大,农产品优质化程度很低,这既浪费了农业资源,而且直接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采用新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对农业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新的思路就是,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带动的良性机制,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这必然需要一种经营机制来衔接生产、加工与销售、农户与市场,使农民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我国一些地方
9、的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它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互相促进。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供市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虽然说是农户,但鉴于我国农业长久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户广而分散,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需要加强引导。而农业产业化一开始就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项目的选择、种养结构的确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它连接市场与农户,成为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龙头企业可以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市场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
10、定主导产业及生产规模。另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从而使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就是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使农业通过对现代产业技术的吸纳、转换和创新,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于利益机制的驱动,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必然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尽量推广新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进行良种培育和推广;而农户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开始主动去学习运用先进农业技术,避免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人员推广科技但老百姓无动于衷的现象。 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农村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产业化 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