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概述与化学因素相比物理因素特点: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除了激光是人工产生以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均有存在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点的物理参数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工作场所空间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有些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波和脉冲波,性质的不同,对人体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研究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机体的是适应范围除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外,绝大多数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无残留,所以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出”的方法。不良气象条件高温作业一、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1.气温:大
2、气温度、太阳辐射、生产性热源、人体散热、二次热源2.气湿:高气湿(相对湿度在80%以上)多见于纺织印染、造纸、潮湿的矿井和隧道等 低气湿(相对湿度低于30%)多见于冬季高温车间。3.气流:外界风速和热源。室内外温差愈大,产生的气流也越强。4.热辐射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则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热原辐射的能量(E)大小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并与其绝对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E=KT4)。K为热辐射系数。热辐射能量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热辐射强度的单位:(J/cm.min)二、高
3、温作业的类型与职业接触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般将热源散热大于23W/m的车间称为高温车间或热车间。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历年最热月每日下午1点或2点测得的气温均值。3个基本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使用炉窑工业、使用锅炉2.高温、高湿作业:特点为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主要是由于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印染、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潮湿的深井内3.夏季露天作业
4、:热辐射强度比高温车间低,但作用时间长,中午前后是明显的高温热辐射作用。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体温调节:人体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方式(辐射、对流、蒸发)。注意:若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一般以平均皮温35为界),机体只能通过蒸发散热 湿热环境可降低蒸发散热的效率 中枢体温(深部体温):指下丘脑灌流血液温度,但一般以直肠温度表示。一般认为中心体温38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急范围。2.水盐代谢机体的出汗量取决于气温、气湿、热辐射和劳动强度。干热有风的环境中汗的有效蒸发率可达80%以上,大量出汗能及时蒸发,则散热作用良好;湿热风小的环境中汗有效蒸发率经常不足50%,汗液难于蒸发,形成汗珠淌下
5、,不利于体温调节。汗液中水约99%,固体1%,固体成分的大部分为氯化钠,少量氯化钾、尿素及水溶性维生素。一个工作日出汗6升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大量出汗失盐量可达2025g/日,正常摄盐量约1020g/日,体内缺盐时,尿中盐量减少(5g/24h)大量出汗水盐大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热痉挛3.循环系统心脏要向高度扩张的皮肤血管网输送大量血液,以便有效散热;向工作肌输送足够血液,以保证工作肌的活动,维持正常血压。高温作业,由于大量出汗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如果高温工人在劳动时已达最高心率,机体蓄热又不断增加,则不可能再增加心输出量来维持血压和肌肉灌流,可致热衰竭。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
6、现心脏代偿性肥大。4.消化系统:机体消化功能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疾患增多。机理: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活性降低 胃肠道收缩和蠕动减少,吸收和排空速度减慢 唾液分泌明显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 血液重新分配造成消化道供血不足,影响营养素吸收 大量饮水使胃酸稀释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体温中枢兴奋性增高,而运动区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机体产热下降热负荷减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及反应速度减低,易发生工伤事故。6.泌尿系统:大量水分经汗蒸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液量减少如不及时补充水分血液浓缩肾脏负担增加肾功能不全7.热适应:指人在热环
7、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一般数周后产生热适应。主要表现:各系统功能有利于降低产热、增加散热从事同等强度体力劳动,机体产热减少,出汗量增加,汗液蒸发率提高;出汗量增加(30-100%),汗中无机盐减少1/10,皮肤和中心温度先后降低;心血管紧张性下降,心率明显下降,血压稳定;醛固酮分泌增加,肾小管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增强。合成热休克蛋白(hert shock proteins,HSP):尤其是HSP27和HSP70脱适应:热适应的状态不稳定,停止接触热1周左右回到适应前的状况。四、高温作业所致的疾病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
8、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1.主要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诱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2.中暑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热射病,含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最严重的一类中暑。临床特点: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t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临床特点: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为多见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
9、正常热衰竭: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不能足以有效代偿,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临床特点: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3.中暑的诊断轻症中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头晕、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有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大量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肛温升高达38.5以上重症中暑:凡出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者。4.中暑的治疗轻症中暑: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饮料 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
10、盐水静脉滴注。重症中暑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热痉挛:及时口服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热衰竭:平卧,移至通风阴凉处;口服清凉饮料;对症处理。5.热致疾病的预防高温卫生标准湿黑球温度(WBGT):湿秋、黑球和干球温度的加权平均值,也是综合性热负荷指数。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但没有考虑人体的代谢产热、衣着、身高等。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是以WBGT制定的,在该WBGT环境条件下劳动,中心体温不会超过38。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制考虑了热负荷、劳动强度及劳动时间。在该高温环境下劳动,约90%的工人其中心体温不会超过38。防暑降温
11、措施技术措施:合理的工艺流程(根本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隔热、通风降温(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保健措施: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个人防护、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合理的工间休息组织措施:严格遵守规定、合理的劳动时间和休息制度、适宜的休息室异常气压一、高气压高气压下作业潜水作业:见于水下施工、打捞沉船等作业潜函作业:在地下水一下深处的潜函内进行的作业。主要见于修建桥墩。高压氧治疗舱和高气压研究舱的作业。潜水员每下沉10.3米,气压增加101.33KPa(1个大气压);附加压:潜水员在水下承受的增加部分的压力。绝对压:附加压+水面大气压。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健康人能耐受303.98405.30KPa;
12、在加压的过程中,外耳道感受的压力较大,鼓膜向内凹陷产生内耳充塞感、耳鸣和头晕等症状,甚至可压破鼓膜;709.28KPa以上时,主要为氮麻痹作用,呈酒醉样、意识模糊、幻觉等。减压病(DCS):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此时机体的组织和血液中产生气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1.减压病的发病机理在高气压下,空气各成分的分压都相应升高,经呼吸和血液循环溶入体内的量也相应增加。氮比例大(78%),仅单纯以物理溶解状态溶于体液组织中。每深潜10米,可多溶解1升氮;氮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比血液高4倍,因此,氮多集中在脂肪和神经组织中。如果外界压力下降幅度太大,体内
13、溶解氮气体张力与外界气压的比率超过饱和安全系数,就无法继续溶解,在几秒至几分钟内迅速生成气泡,游离于组织和血液中。在脂肪较少、血管分布多的组织中,气泡多在血管内形成而造成栓塞,引起一系列症状;在脂肪较多、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中,含氮较多,气泡多积聚于血管壁外,产生压迫症状。减压病的原发病因是气泡。减压愈快,气泡产生愈迅速。2.临床表现急性减压病:大多数在数小时内发病,减压后1小时内发病占85%,6小时内发病占99%。 减压速度愈快,症状出现愈早,病情愈重。皮肤:奇痒等,可见皮肤大理石样斑纹。肌肉、关节、骨骼系统:疼痛,严重者可有骨坏死。屈肢症:轻者出现酸痛,重者可呈跳动样、针刺样、撕裂样剧痛,迫
14、使患者关节呈半屈曲状态。神经系统:症状多样化,可产生截瘫、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循环呼吸系统:严重者可有心肌缺血或肺梗死或肺水肿。3.影响减压病的发病因素可使机体溶解氮量增多的因素:急流、劳动强度大、延长作业时间、低能见度等。减压时可使氮排出量减少的因素:低水温、反复潜水(12h内重复潜水)个体易感性4.减压病的诊断急性减压病轻度:仅有皮肤症状。 中度:出现了肌肉、关节、骨骼系统症状。 重度: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或呼吸系统功能明显障碍。减压性骨坏死:根据骨骼X线改变分期期:在股骨、肱骨或胫骨局部有骨致密区、致密斑片、条纹或小囊变透亮区;骨改变面积上肢或下肢不超过肱骨头
15、或股骨头的1/3。期:骨改变面积上肢或下肢超过肱骨头或股骨头的1/3或出现大片的骨髓钙化。期:病变累及关节,并有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5.减压病的处理原则高压氧舱治疗:及时加压治疗消除气泡是唯一的根治手段; 及时正确运用加压舱,急性减压病治愈率可达90%以上。 辅助治疗6.减压病预防措施技术革新:减少潜函作业的机会;潜水作业采用氦或氢代替氮加强宣传教育:作业人员了解减压病的发病原理和预防手法;严格遵守减压规程(多阶段减压)遵守潜水作业制度:潜水技术保障、潜水供气保障、潜水医务保障保健措施:工作前防止过痨、严禁饮酒、加强营养、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保健措施的意义:提高潜水者的水下适应能力,减
16、少潜水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使潜水员潜得更深一些,水下作业时间更长一点,提高劳动效率(药物预防) 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职业禁忌症:神经、精神、循环、呼吸、泌尿、血液、运动、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疾病 患眼、耳、鼻、喉及前庭器官疾病年龄超过50岁过敏体质7.航空病高空减压对人体危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减压发生高度减压速度。迅速减压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有:爆发性或急性高空缺氧高空减压病高空寒冷肺损伤其他损伤包括软组织伤应激反应致伤航空病的预防措施:机务人员飞行前严格检查飞机增压舱失密后机组人员及乘客尽快吸氧乘客系好安全带,保持镇静飞机紧急下降到安全高度以下就近机场迫降做好宣传自救工作组织迫降机场紧急救护做好健
17、康监护高压氧治疗的副作用:减压病氧中毒二、低气压1.高空、高山与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点)均属于低气压环境。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强烈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低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大气分压过低,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海拔愈高,氧分压愈低。2.习服: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为保持正常活动和生产作业,在细胞、组织和器官首先发生功能的适宜性变化,约需13个月,逐渐过渡到稳定的适应称为习服。机体适应高海拔缺氧后表现在:血液由于血红蛋白的增加携带较多的氧毛细血管更丰富和肌红蛋白增加使组织容易获得氧氧化代谢酶活力降低身体活动和工作的效率提高。人对缺氧的适应个体差异
18、很大,一般来说:在海拔3000米以内,能较快适应30005330米时部分人需较长时间适应5330米为人适应的临界高度。在海平面,动脉氧分压为12.0KPa;在海拔5500米时,动脉氧分压为4.5KPa,造成机体严重缺氧。3.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呼吸系统:低氧肺通气量增加(40100%)呼吸性碱中毒心血管系统:开始接触高海拔,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时间稍长,可恢复;长期处在低气压环境可导致右心室肥厚其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随海拔增高而增高;肠蠕动受限,有腹胀、腹泻、上腹疼痛等症状;轻度缺氧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神经兴奋抑制。4.高原病(急性和慢性)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
19、山后24小时内,经46日消失。表现为头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重者食欲减退、恶心、失眠、疲乏、腹胀、胸闷、发绀、面部浮肿等。高原肺水肿(HAPE):多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登山后2460小时内发病,多为未经习服的登山者。高原脑水肿(CE):发病急,一般在4000米以上,多为未经习服的初登山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视网膜出血:高原性脑水肿患者中60%的有视网膜出血(RH)慢性高原病(CMS):主要见于长期生活于高原的人。慢性高原反应:常表现为神经衰弱高原心脏病:以儿童多见。缺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右心衰竭高原血红蛋白增多症: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处。高原高血压症:移居高原一年内,
20、血压波动,血压明显升高者居多,以后趋于稳定。高原低血压症:国内较少见5.高原病预防:适应性锻炼;需供应高糖;注意防寒、防冻伤、防雪盲等;健康检查。噪声一、基本概念及噪声分类1.声音:物体受振动后,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传到人耳能引起音响感觉。振动波称为声波,该受振动物体称为声源。频率 (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以f表示,单位为赫兹(Hz)。次声波:频率20000Hz。2.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具有声音的基本物理特性。3.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生产性噪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因素 所致 职业病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