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doc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doc(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您已经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2、。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
3、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送给谁了?告诉我。”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 。评 析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这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材
4、用好、用够。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对教师来说,还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你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这就叫“吃透教材”,有了这一个“吃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聪明的教师就知道对它的充分利用,就知道让它发挥举一反三之功效,就知道让它一以代十。谁能说,学生学习了这一课,他不会想到“千姿百态表示笑”、“千姿百态表示想”、“千姿百态表示呢?2.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P20 王松泉文)。一、课内交
5、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P14 张兆龙文)。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背影买橘子: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混入、再找不着 两次落泪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车站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看 讲 拣 嘱无微不至我自责、负疚三、当时的家境?原
6、因?板书:奔丧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御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3期P13 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朴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
7、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能节省许多时间。评 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从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从篇首讲至篇末;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条的集聚。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
8、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细细的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9期)。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 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椹 冲向云霄的
9、叫天子(动态多彩生机勃勃)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听故事 拍雪人(愉悦身心乐趣无穷)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 有鹿和古树的画 狭窄的小园(静态单调沉郁窒息)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死读书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枯燥无味束缚不了)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板块碰撞:两幅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致不同两种心态不同两相比照的结构传旨揭要的构思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稚,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方式。评 析这个教例,淡淡
10、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个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由这个响亮的“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
11、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玉立在你的教学蓝图上。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1.学生
12、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是一个严厉的人 是一个普通的人 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是一个爱国的人 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
13、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3.讨论,点拨。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评 析作为
14、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住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
15、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师第一次定向: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步骤:1.诵读。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3.自由背诵。4.分“则”背诵。5.背诵比赛。6.全班齐背。教师第二次
16、定向: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大体有: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而 顺接 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转接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思而不学则殆4.在“名言警句”类记下: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用于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用于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修养)下课之前
17、,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评 析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优点在于: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只要坚持分类积累
18、,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学习笔记,这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教例简述策划用两个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充分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姑娘形象,了解照应笔法。现在是第一课时。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0余个。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的“小”字。师生双边活动,
19、综合出:写小姑娘,用了两“小”:小姑娘,小手,表现小姑娘年龄小,个子小。这与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写家庭环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炉,小砂锅,小凳子,小矮桌,小刀。这些足以说明家境和生活的艰苦。写制作小橘灯,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这些表现了一颗童心,一腔热忱,一种温暖。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开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可谓文小情深。现在我写出下面的关于课文三个“场面”的提纲,然后请同学们钻研课文,咀嚼品析,根据这种模式继续写下去:“我” 初见 探望 告别学生读书、归纳、写提纲、交流,教师评点、点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出现:小
20、姑娘 打电话 照护妈妈 制送小橘灯描写层次 形貌 家境 精神描写角度 速写 概写 特写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作者感受 怜爱 敬佩 赞赏激动穿插内容 背景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记叙要素 起因 发展 高潮暗线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春林情节 买橘 赠橘 制灯赠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诱导,并因势利导,重点解决上面内容中的三点:情节结构,描写表达的侧重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评 析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动人心弦。我们且不说第一块教学内容是为了从“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块教学内容,且不说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从一个小巧的角度将学生导入课文,且不说第二板块的内容闪耀着学生积极思维的光彩,也且不说教师怎么确
21、立了这么美妙的教学视点。我们单看这教学设计的弦外之音,就有无限趣味。1.小橘灯贵“小”,全文的20余个“小”字。教师一语既出,满堂惊奇。这就是所谓“惊疑效应”。教师一语既出,皆觉新鲜。于是就产生“悬念效应”。两种效应共振,学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读课文。2.“小”中见大,文中三个场面的内涵。由于教师提供了分析课文脉络的基本思路,学生产生强烈的试探欲望,这是“共生效应”。由于同学们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便带动“发现”得更多的欲望,这是“完形效应”。由于教师设计新颖,调动活跃,学生在饶有兴味之中对教师深深叹服,这是“魅力效应”。三种效应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起课学教学的框架,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弦外之
22、音轻轻奏鸣:为教之初,就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要用教学设计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要让课堂教学产生持久的“正效应”。7.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教例简述1.读全文,迅速领会全文主题:依恋故土。2.以“依恋故土”为中心进行“一词经纬”式教学:第一步理解,对故乡的依恋,表现在枣核上。阅读课文,品味“航空信”、“再三托付”、“在车站等”、“殷切地问我”、“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要贵重”、“揣”以及“想、想、想、想”的游子心境。顺带对课文的悬念、释念的表达技巧进行理解。这就是:几颗生枣核,悠悠思乡情。过渡:珍爱枣核,就是依恋故土;后花园的家乡味,也是依恋故土。第二步理解,对故土的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余映潮教例 评析 1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