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DAO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HUANGDAO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UANGDAO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0年度学生科研立项结题申报书作品名称: 黄岛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作者姓名: 学院: 班级: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作品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 其它二一年十一月黄岛大学生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摘要: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是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也是近年来在国内比较新的研究课题。本研究运用总体幸福感调查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对黄岛地区5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低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高于高年级学生;大学生在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上,
2、不管是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境下,都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在成功的情境下,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在失败的情境下,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根据本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和探讨主观幸福感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调整归因方式这个认知变量入手来提高主观幸福感。 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目录引 言5一、研究背景6(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7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7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7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9(二)归因方式的研究9 归因方式的概念9 归因方式的理论10 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11(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归因的相关研究12二、研究的目
3、的和意义12(一)研究切入点13(二)研究目的13(三)研究意义13 理论意义13 实践意义14三、 研究方法14(一)研究假设和预期结果14(二)研究方法14 选取被试14 选取量表15(1)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15(2)多维度-多归因量表153实施测试15(三)数据统计16四、研究结果16(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1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现状16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检验17(二)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17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现状17(三)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情况19大学生归因方式、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19成功情境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相关19失败情境归因方式与主
4、观幸福感相关19五、讨论20六、建议与意见21结论21附录一22附录二23引 言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迷的古今难题。东西方的智者、哲人曾分别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过探讨,但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尽管如此,却并未阻挡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思考与研究。一直以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之材,了解和考查他们的内心体验和认识,对于准确地调查他们的人生观和发展方向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从主观幸福感和归因方式入手,以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和归因方式,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来
5、寻找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是结合多种方法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幸福感的方法。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研究兴趣出发,发展了多种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并形成了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两种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传统。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近年来,在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分化成了两种研究取向,一是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着眼于性别、年龄、婚姻、收入、教育程度等人口计学变量,情境及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另一个取向是研究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人格
6、特征,如神经质、乐观、自尊,以及认知方式,如消极的认知、积极的认知。早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带来满意生活的外部条件,到1980年,就有550多研究对主观幸福感有关的各种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进行探讨,但研究逐渐发现,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项目,如健康、收入、教育和婚姻状况只能解释SWB中较小的变异(杨秀君,孔克勤,2003),后来很多研究开始转向主观幸福感稳定的内部影响因素的测量与探讨。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展了对大学生等其他人群的研究,研究内容也逐渐由对各个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描述性
7、研究开始深入到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影响因素研究,这些研究又主要集中在人格特征、自尊、社会支持、价值取向、家庭经济收入、生活事件、性别等因素上。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段建华(1996)引进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刘仁刚和龚规先(1999)对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NUNSH)进行了修订与试用;李靖和赵郁金(2000)修订了Campbell幸福感量表;黄丽、杨迁忠、季忠民(2003)修订了Wotson等编制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PNAS);程灶火等(1998)编制了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量表;邢占军2003年编订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
8、成就,但总的来说,我国对主观幸福感各领域的研究都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面还很小,相当多的群体尚未得到关注。从目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回顾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研究已经达成一些共识,大学生的积极的主观因素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自尊、乐观、动机、合理的认知方式等,消极的主观因素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这些因素主要有神经质、自卑、悲观、不合理的认知等。黄岛地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目前还无人调查和研究,黄岛地区是青岛市主要的经济开发区之一,在国内知名度比较高,国家以及省级的高校比较多,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中央教育部的领导下,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降低高等教育
9、的门槛,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自高校扩招以来,黄岛地区的大学生呈几何级数的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前人基础上运用量表,研究黄岛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黄岛地区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研究背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 。当代社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既背着耀眼的光环,又承载着过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负荷较重、除了毕业后难找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情绪的极度压抑往往是造成他们中一些人轻生的直接原因。出现自杀和伤害他人等危机事件昭示: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解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局限于心理障
10、碍的消除与心理危机的处理,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其积极心理的培养与塑造。幸福感是走向积极心理的核心概念,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 现代幸福感研究,从其发展背景来说,其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所表达的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其二是源于生活质量研究迅猛发展,人们发现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和人的幸福感画等号,幸福感和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或评语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因此,人们对幸福感的关注开始随着“经济增长”向全面的“社会发展”演变,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幸福,成为时代的强音。因此“幸福感”的有关研究成果,为现代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
11、与方向,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技术。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的素质的发展, “幸福在哪里”几乎是每一个迷茫的大学生都问过的问题。在云南大学幸福学课程里,有一节专门讲“到哪里寻找幸福” 。这节课上,张尚仁讲了一个故事:上帝召集天使研究将人类想要的幸福藏在哪里,使人类付出一番努力后才能找到。一个天使说藏在深山里,上帝没有同意;第二个说藏在大海里,也被上帝否定了;第三个说,“藏在人的心里最好。人们总是向外寻找幸福,不会想到从自己的内心去挖掘幸福的秘密。”上帝批准了这个方案。因此幸福感源自于个体的内心深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提上日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的发展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
12、熟,具有一定可塑性。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我的幸福感水平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是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涉及到概念、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动态和进展两个部分。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主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一种整体评估。 不同研究取向的心理学者对幸福感的界定与研究,既有分歧,又有交叉,以研究取向和测量指标为依据, 研究者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归纳为以下
13、7种: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的评定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被观察者的主观判断;以认知评价界定的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以内在情感体验界定的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感等于人们各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简单加减运算,个体较多地体验积极情感,较少地体验消极情感就是幸福的;以心理健康程度表征幸福,认为心理健康是主观幸福感的基础;从心理发展意义上来阐述幸福。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掀起了从正面心理功能来界定幸福的另一大研究取向。它认为幸福不仅是获得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自我接受性、生活目的、自我成长、是否掌握自主性和人们对环境的适
14、应能力、把握能力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主要内容;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是个体依据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和情感内在体验所作的整体评价。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happiness基本上通用,一般被译为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幸福感具有一些基本的
15、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得最真实准确,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人口学因素: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性别因素的研究,表明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更高,负性情感更低;民族因素研究中、有些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但有些研究表明少数民
16、族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中等偏下程度的生活满意度和较低的负性情感;年级因素的研究表明年级显著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城乡差异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高于乡。客观因素:文化背景因素方面,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中西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得分远高于具有儒学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因素方面,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异性朋友的支持、母亲的支持和老师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数预测作用显著,父亲的支持则没有起到预测作用;生活事件因素方面,各种生活事件(正
17、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养方式因素方面,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亲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越多,主观幸福感程度就越高。相反,父母对孩子放任或者管教过于严厉,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就不高,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少。主观因素:人格因素方面,近几年的研究都表明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十分密切。国外的研究认为,自尊、外向、乐观的性格更容易感到幸福;心理素质因素方面,研究表明,6种心理素质成分与主观幸福感及其组成成份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6种心理素质是:性格特征、职业能力、人际管理、心理动力、学习心理、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因素方面,有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
18、不同,主观幸福感会有所不同。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西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来自于各个领域。早期的研究主要贡献来自于社会学家和生活质量研究者,他们在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人口学变量,诸如收入和婚姻状况是如何影响幸福感的。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领域则是心理健康领域,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试图拓展心理健康的传统观念,指出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压抑和疾病,而且包括了快乐和生活满意度。第三种影响来自于人格心理学家,他们研究了快乐者和不快乐者的人格最后,社会和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了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适应和应对幸福感的影响。在过去半个世纪,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9、,在研究的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有些研究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在研究的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SWB研究者不再感兴趣于简单的描述与SWB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而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幸福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者们深入地考察了几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在揭示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适应理论、目标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理论模型。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证性研究阶段,研究重
20、点是结合多种方法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方法。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我国从心理学视角、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幸福感的问题,李志、谢朝晖将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属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零散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属于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几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教师和老年人的调查研究,样本都在400人以下,同时这一阶段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
21、;第三阶段:本世纪初至今,属于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和城镇居民,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研究工具和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现端倪。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幸福感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有关大学生幸福观论文的写作,涉及到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因素、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等这几大方面,但对有关提高大学生主
22、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很少见。高红英、苗元江认为未来研究将把幸福感研究与创造美好生活联系起来,幸福感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无疑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有些学者虽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一般都是从大学生以外的因素出发,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然而人具有创造性自我,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研究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可操作性策略,从大学生自身着手,调整自我来达到比较良好的精神状态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二)归因方式的研究归因方式的研究包含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UANGDAO 大学生 归因 方式 主观 幸福感 影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