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四).doc(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党的十六大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中心任务。如何探索和破解农民增收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更快地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仙居县来说,显得非常的迫切和十分的重要。本文就仙居县当前农民收入现状,特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粗浅分析,并着重从农业增效和加快劳动力转移等层面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农民收入的现
2、状、特点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农民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农民收入的趋势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增幅趋缓,总量偏低,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扩大劳务输出、加快高山移民、鼓励进城务工等途径,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数字显示,农民人均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
3、每年以超过的增加速度提高。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偏少。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元,低于全省的元,全市的元,更不用与其它比较发达的县市区相比;二是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明显放缓趋势。据统计,“八五”期间,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未剔除物价因素,下同),而“九五”期间年递增,年年递增.,呈现出高速增长后增幅阶段性递减的趋势;三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年五年期间,全县人均从元增长到元,年递增.,而同一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元增长到元,年递增.,大大滞缓于经济增长速度,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4、年,全县城镇职工人年均工资从元增长到元,年平均增长.,明显高于同一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增幅.的增长幅度。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增收途径不稳定,实现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务输出的扩大, 二、三产业生产要素加速融洽,农村人口加速流动,传统的农业职业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格局已初步形成,总体来说具有特点:一是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主流。从经营产业的收入构成看,据农经系统数据显示,年年农民家庭经济总收入中从第一产业获取的收入占总收入分别从
5、左右下降到.,而从包括劳务输出在内的 二、三产业中获取的收入分别提高到了.和;从从事产业的劳动力构成看,在全县农村.万劳动力中,从事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和.,人均劳动力年收入第一产业为元, 二、三产业为元;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看,从事劳务输出的有.万人,收入达.亿元,占总收入的以上,已成为仙居县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是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但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的人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且就业层次较低,其中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商业饮食业占家庭收入的,而经营工业收入仅占家庭总收入的.;二是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转移性收入增长势
6、头良好。随着“三农”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减负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的政府转移支付收入明显增长,其中政府每年投入产业化专项资金达万元,高山移民扶持资金万元,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粮食直补为主的政府转移支持收入增长较快,今年共发放粮食补贴万多元,种粮效益每亩增收万元;同时,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负担逐步减轻,农民负担总额从实行税费改革前的年的万元减轻到年的万元,人均负担减少元,随着年开始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基本可实现农民的零负担,但由于农业收入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疫病影响较大,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强,农民收入还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稳定来源。 (三)从农民收入的层次看,贫困阶层的脱
7、贫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百乡扶贫攻坚工程”和“欠发达乡村奔小康工程”的实施,扶贫开发、高山移民、结对扶贫方面取得明显成果,贫困地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人均收入元以下的村由年的个、.万人口减少到年底的个、.万人口,人均收入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消除。但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年我省按人均低于元的乡镇村划定为欠发达地区的标准,目前仙居县有个乡镇、个村、.万人口的农民低于此标准,人均收入最低的乡镇仅为元,与最高乡镇的元相差.倍,极差元,而贫困村与富裕村的人均收入更是相差十
8、几倍甚至几十倍;二是高低收入阶层极差拉大。从全县户农村住户调查发现,人均纯收入元以下的农户家庭占,低于元以下的农户占,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偏远地区,且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为生的许多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在低水平状态,而超过元以上的农户占,最高的农户人均万多元,人均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农民收入的绝对低下、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收入差距的扩大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和最严峻的挑战,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仙居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
9、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年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而农业人均收入绝对值基本持平,并且中间几年连续下滑;同时每个劳动力年平均收入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收入为元,是从事第 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得的收入三分之一,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结构调整所包含的“巨大“增收了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一是信息、技术的缺乏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得该县的大宗农产品
10、低层次趋同,总体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很低,适销对路产品偏少,造成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现象更替出现,如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卖桔难、卖蔬菜难、卖板栗难等。作为该县支柱产业的杨梅,目前也存在品种结构的问题,在目前万亩面积中,有万亩左右是低产园,其中.万亩是老龄杨梅,毫无种植效益;二是产后环节不畅制约着产业层次的提升。由于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的有力带动,农产品加工明显滞后,产业的出路和多次增值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能量还比较有限,增产不增收现象仍然存在,在该县几大主导产业中,以仙居鸡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年加工量为万羽左右,加工率最高不超过,而年产万多吨的水果除杨梅约
11、吨开发酒类消化外,基本上以鲜销为主,年产万多吨的蔬菜及水产等产业加工量目前还是空白;三是产业组织化程度的低下制约着名优品牌的开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品牌杂乱、无序竞争现象更是值得推敲,此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体系的不完善都明显制约着品牌效应的发挥,制约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得农业整体效益低下,难以实现经济的扩张。 (二)县域 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实质性进展滞缓,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效应短期难以充分发挥。当地 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城乡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农村人口就地转移,是促进农民的社会转型、加速
12、非农产业增收空间扩张的重要载体和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从全县的实际情况看,不仅进展不快,而且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据统计部门提供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共有不足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其在本县内流动的人口不超过万人,只占流动人口总量的左右。一是乡镇企业大量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势头出现放缓趋势。一方面,由于近几年乡镇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投资规模、生产实力、先进技术开发等市场要素竞争激烈,对乡镇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和冲突,特别是工艺美术作为我县乡镇企业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的行业,总体上存在着地域分散、行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自主创新低、经营理念落后等缺陷,近年来发
13、展势头受阻,产值增速趋缓,劳动力吸纳能力放弱,据调查,全县乡镇企业中从事工艺品行业共有家,占全县乡镇工业家的.,其中规模上企业只有家,产值一直在亿元上下徘徊,今年月份产值同比还下降.,削弱了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其次,随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加速发展,从而吸纳劳动力空量未能呈同向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外地务工人员特别是江西、安徽等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对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很大冲击,在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岗位占据了很大份额,据调查,外地农民工的工资要求相对于本地工人的低以上,目前在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外地人口占以上。二是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进
14、展滞缓。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人口转移速度、效率以及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据有关方面测算,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达,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以上,而我国至今只达到,而从仙居县看,这个数字还要低,达到左右,并且城镇化的真正水平和内在质量不当,实质性带动作用不明显,就现实情况看,一方面,由于县城的自身容量和农民素质的限制,不可能实行短期内的大规模转移,只能实行有序的梯度转移;而作为实现转移最明智和最现实选择的小城镇,目前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镇建设正在趋向成熟,其它大多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地,工商、交通、金融、科技文化的交汇和集合作用不明显,集聚和扩散效应不能充分发挥,跟农村差别不大,对
15、周边农村居民缺乏足够集聚力和扩散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就业制度、入学制度、社保制度等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进城务工农民大多也只是进行了暂时的职业转移、主要劳动力转移,而没有实现从就业、全家定居到户籍的彻底转移,导致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老弱人员滞留农村,劳动力的负担系数较高,造成农业生产率低、粗放经营土地现象严重,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三)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据国内外权威经济学家分析,我国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
16、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而仙居县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山区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经营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和先进投资意识淡薄,跟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差距,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据对仙居县外出务工经营人员调查发现,在外出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大专以上的仅占.,即使
17、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基本上均从事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低层次的服务行业,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管理、技能智、能型新兴第三产业和投资业等等,明显制约了我县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在我县从事劳务输出中,从事加工小吃小餐饮业的劳动力占.,从事家政、护理的占.,而从事金融、保险业的只占.左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术产业的兴起,一方面企业以及其它领域对拥有熟练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上跟市场需求标准有明显差距,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低素质劳动力
18、的转移领域越走越窄,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四)农业农村投入明显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该县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外出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仙居县大部分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底垫资金明显不足,而地方财政又十分有限,政府难以拿出大量资金参与投资和扶持,并且民间信贷又不十分活跃,农业招商引资也难以在短期发挥明显效应,同时作为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民都很难得到信贷部门支持,而作为实施农村信贷的主体农村信用联社,又存在网络不完善,贷款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经
19、营大户特别是分散农户信贷困难,支农资金严重不足,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民投资创业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投入薄弱,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生态环境恶劣的村,在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比平原地区高几倍,所需投资量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在全县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
20、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山区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五)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不同发展要素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农业不仅面临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日趋
21、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风险,而且连续遭受到“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事件和“云娜”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交替出现,如今年受“禽流感”影响导致市场行情变化对畜牧业造成经济损失达多万元,今年号台风“云娜”造成农业经济损失多万元,因此,如果不加强财政倾斜,加快农业风险释放机制的探索,化解和缓解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任何的农业增效措施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农民而言,只为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推行农村的医保过程中,也遇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和较贫困农民投保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机制、就业体制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计
22、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户籍二元体制、二元经济格局,造成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在投资经营、劳动就业、劳动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就业不稳定、收入不稳定、住所不稳定的打工农民而言,显得进城就业成本过高、负担过重,使农村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就业受到了刚性的约束,从根本上阻塞了农民通过社会转型增加收入的途径。如该县的企业打工人员一般都相对独立于企业,未能建立稳固的劳动关系,导致从业和收入的不稳定。三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的滞后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
23、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份农民不愿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业农民,同时,在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都主要以农民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路 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面对新世纪阶段农业农村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的束博,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主题,逐步树立统筹城乡理念
24、,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空间,构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足农业内部增收文章。支持正确的市场导向,紧紧围绕该县确立的“立足生态求发展,围绕持足做文章”的总体思路,适应消费绿色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超势,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的支持作用,做强做大绿色生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精神,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立足各区域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民专作合作的联动作用,加大对现有基础的改造
25、和整合力度,进一步扩大杨梅、仙居鸡、高山蔬菜、黄姜、有机茶等重大特色产业种养规模,提升规模层次,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构筑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区、中部高新农业经济区、南北两片特色农业开发区的生态农业区域格局,努力培育农业快壮经济。二是大力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充分利用全县农产品丰富的优势,一手抓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一手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大发展;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强化资金、科技、服务支持,扶持如浙江神仙居酒业有限公司、仙居阳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省种鸡场等一批产品开发层次高、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的农业加工企业,不断加强主
26、导农产品深层次开发,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使其增值增收;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杨梅、仙居鸡等主导产业的跨区域全县性行业协会的建立,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实现产业整合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空间的扩张以扩大经营的规模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加强品牌开发及整合,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一方面,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包括粮食在内的六大主导产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地、加工、流通相衔接的监测网,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生态环境以及农产品的检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以及其它各类营销组织作用,按照“一种产品、一套标准、一个品
27、牌”的要求,争取证明商标,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形成统一的标准制度,力争主要农产品能形成统一品牌;同时加强主导优势农产品的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必须大力拓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转移,有计划地实现农村人口的梯度转移。一是狠抓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强致富就业能力。以全面实施“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分别以推进“农民职业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为重点,突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种养殖大户的培训,通过农广校扶贫班、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农函大、“双证”教育培训班等多途径培训,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培训网
28、络建设,不断加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提高农民的运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创新思路,搞活机制,突出培训成果的转化。总结该县与杭州农广校挂钩、组织首批名青年农民赴该校接受车工、钳工等机械技术培训,并由该校负责就业推荐的经验,继续走异地培训推荐就业互为结合的路子,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增收。充分发挥该县劳务输出队伍渐成规模,服装干洗、餐饮小吃、油漆经销、服装批发等劳务输出特色村已相继形成的优势,不断创新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扩大劳务输出以规模、层次、领域,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首先,健全分级分层次的管理协调机构和服务机构,加
29、强各乡镇劳务输出咨询服务建设;以县劳动就业处为龙头,切实加强中介服务、信息发布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其次,积极搭建劳务输出推介平台,通过网上推介、组织异地推介会,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领域。再次,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断完善该县在全省率先推行异地培训推荐就业的转移机制,发展壮大异地输送规模,努力提高就业人员整体素质,打响“仙居技工”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抢占外地就业市场。最后,抓好“回引”工程,在加大劳务输出的同时,努力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服务,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带回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发展多种经营和产业,劳动家乡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加快
30、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适应创建“四大特色经济区”的需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和横溪、白塔、下各中心集镇的带动和辐射功能,推进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突出旅游产业的带动功能,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吸纳农民转业的途径和措施,充分挖掘旅游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带动农民就业的积极扩张;以工艺美术行业和白银产业为核心,继续实施制度创新,突破工业要素制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给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互促共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低收入群体的分类脱贫步伐,推动农民收入全面
31、加速提高。低收入农户是增收难度最为严峻的群体,根据仙居县低收入农户阶层的经济收入和生产水平,目前贫困农户结构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一类是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瘠、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贫困人口;还有一类是有劳动能力、有生产生活条件,但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其它致富门路的纯农户,根据这一实际,需区别不同情况,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对第一类贫困人口主要是继续推进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民政救济政策解决;第二类则抓致富工程建设,最主要的途径是实施高山移民、下山脱贫致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梯度推进”的原则,结合城市人口集聚、
32、小城镇建设、中村建设规划,转变山区农民思想观念和恋土意识,认真落实高山深山贫困村下山搬迁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鼓励和引导高山深山贫困农户下山脱贫,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农民生活质量,增加收入。第三类则要做好引导,帮助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其自身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并加强信息、技术、资金方面服务和技持,鼓励他们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种养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积累资本,带动发展,或引导其克服恋土观念,摆脱土地束傅,鼓励进城务工、外出经商等,帮助拓宽致富门路,实现收入的稳定增加。 (四)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完善政策,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统筹城乡
33、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破一切限制农民创业增收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农民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增长。一是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起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一方面,突破历史形成的“以农哺工”的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农村投资力度、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事业、农村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起立起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公共财政制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行股份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形成工商企业“返哺”效益农业的投资格局;积极包装项目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并进一步完善金融信贷体制,健全服务网络
34、,完善信贷机制,解决农业项目建设和农民创业的流动资金问题,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外资投入为辅助,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资金投入体系,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农业保障体系建立,通过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构筑农业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农业风险;进一步推进农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深化就业、户籍制度改革。突破城乡壁垒,取消工商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收费项目,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
35、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降低就业成本,加快农村人口的城镇集聚,城市转移,促进劳动力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实现异地致富。三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建立减负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四是加快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设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使用率,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放手发展 二、三产业,拓宽增收门路。 对平湖市以基地带动农户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组 平湖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
36、嘉兴市东部,东北与上海市金山区接壤。平湖市土地面积537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0.8公里,东西宽约30.6公里。2021年年末人口48356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00人。近年来,平湖市委、市政府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提高全市农产品品位、增加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平湖农业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发展,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无公害稻米、双低油菜、西甜瓜、蔬菜、食用菌、畜禽、名优水产、花卉苗木八大特色产业。2021年8月,我们对平湖市农业经济局、海洋与渔业局、平湖市农产品质量
37、检测站等机构访谈,并选取了新仓镇、新埭镇进行调查,调查层面主要包括4家龙头企业、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新埭农技站西瓜基地、新仓农技站蔬菜基地、平湖市新埭米业有限公司无公害稻米基地)以及100户农户。 一、依托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管理成绩斐然 平湖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无公害稻米已发展35万亩,占全市稻米面积的95%以上;无公害蔬菜10万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66%;无公害西甜瓜7万亩,占全市的87%;无公害食用菌600万平方尺,占全市的60%;无公害水产8万亩,占全市的80%。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共检测各类农产品样品49422个,农残
38、检测合格率为99.5%,与2021年的99.45%相比略有提高。农产品品牌明显发展,全市已有11只农产品获得省绿色农产品认定,有1只农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定。2021到2021年,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平湖市有2只农产品获名牌产品;在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有9只农产品获优质农产品金奖、8只农产品获银奖、24只农产品获优质奖;在嘉兴市农业博览会上有7只农产品获名牌产品、11只农产品获优质产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尤其是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比较看好平湖无公害农产品。2021年瓜果、蔬菜类及家禽、家畜及水产品等农产品市场营销量达到18万吨,比2021年增长近9个百分点,营销
39、产值达到5.5亿元。其中营销到上海市场农产品突破10万吨,占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量的60,营销产值达3亿多元,使得平湖市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高。 依托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带动农户致富的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对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全面落实各项无公害措施,以此带动农户的广泛参与,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民致富起到了极强的辐射作用。2021年,平湖市新埭镇建立了占地800亩的无公害西瓜基地,在2021年中春季基地设施面积500亩平均亩产2210公斤,平均售价每公斤2.8元,亩产值6188元,创总产值309.43万元,比全镇平均亩产2021公斤高出202公斤,亩产值48
40、19.2元高出1368.8元。春季双膜覆盖西瓜300亩平均亩产2510公斤,平均售价每公斤1.1元亩产值2761元,创总产值82.83万元,比全镇平均亩产1985公斤高出525公斤,亩产值1786元高出975元。夏季基地设施面积450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平均售价每公斤2.4元,亩产值1800元,创总产值81万元。全年基地累计总产量达到2195.5吨,创产值473.26万元。 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稳步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一,加强宣传培训,在思想战略上重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平湖市在基地建设中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
41、实行主要领导责任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渠道,积极宣传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目的意义。据统计,三年以来,平湖市农业部门共印发了5万多份无公害农产品宣传资料,配合市电视台、电台制作了3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专题报道,为平湖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受训人数30000人次,印发标准化技术资料1万多份。开展科普宣传和送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12次,现场指导、解答无公害稻米、蔬菜、西甜瓜、花卉等农产品生产
42、技术,参与农民达15000余人。 第二,有效推行农业标准化,在生产标准上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按照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管理办法,平湖市制定了平湖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申报管理办法。对基地建设实行项目制管理,通过主体申报、专家评审、组织建设、验收认定四个环节开展项目建设。目前全市稻米、蔬菜、西甜瓜、畜禽、果品、水产品、食用菌等7大产业已建标准化基地23个。在推广标准工作中,积极组织农户、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共同参与,重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到基地、规模经营户推广农业标准,将全市的39只产品79项标准分发到生产者手中。通过抓好示范基地建设,推广
4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辐射带动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按照农业标准组织生产,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平衡发展。平湖市的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生产作为发展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的重点示范项目,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扩大了标准化生产范围,提升了平湖稻米档次。稻米标准化推广基地面积从1999年的0.15万亩,增至2021年的15.254万亩,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面积20万亩,全市的稻米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三,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在生产环境上严格把握农产品生产。平湖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业投入品品种和目录。开
44、展以种子、农药、饲料添加剂、兽药等为重点的“绿剑打假保农业”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禁用农药、添加剂的监督检查,对禁止使用的甲胺磷、禁止呋喃丹、氧化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禁用添加剂,开展了执法检查。2021年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9次,共组织集中执法17次,全年出动执法人员930人次,检查各种农药、兽药、种子等农资经营和生产饲养户1026次,检查农资产品325批次,963.5吨。取缔无证经营农药5处、无证经营农作物种子9处。查处种子案件3起,兽药案子1起,饲料2起。制订平湖市2021年-2021年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在各乡镇划定的畜牧业“禁养区”和“非禁养区”。目前已有5个牧业园区着手建设。明大牧业
45、园区首期开发110亩,投资1400万元,建成集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包装销售一体牧业示范园区。 第四,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手段,在市场上开拓农产品质量营销。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平湖市采用多种方式,较为普遍的是以订单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基地连合作社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能力,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如以新仓镇为例,重点实施了三大营销策略:一是品牌营销。确立名牌战略,树立品牌优势,实施“寒香”农产品品牌营销。品牌营销本身就是一种集质量、服务、技术为一体的产品营销。新仓镇应用现有的“寒香”农产品牌,依托品牌效应,走进市场、走出国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合同营销。合同营销是一种先商流
46、后物流的农产品流通过程,是一种契约生产和销售。根据与厂方签定的合同要求,按规定的质量、数量、规格进行生产,然后集中力量组织收购,对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送加工厂加工出口。三是信誉营销。实施信誉营销发挥信誉优势,最终将基地的农产品在销售领域成为免检产品。在诚信为本的农产品销售领域以质量、品牌取胜。 第五,稳步增加投入,在资金上保障无公害生产顺利推进。平湖市财政切实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支持力度,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定、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督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攻关、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等方面,每年投入600万元以上。其
47、中对列入国家和省级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项目,由市财政给予配套支持。对确认为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奖励实施单位2万元。经批准立项,并通过市级验收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给予项目建设配套补助。当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给予5万元奖励;通过省级以上绿色农产品认证给予2万元奖励。每年安排6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建设三级检测网络、补助检测费用和技术培训等。 三、基地进一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意识仍需加强。调查发现,无公害基地建设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具有严格的要求,基地带动的农户数量一般较多,但农户的质量意识与基地建设的质量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基地为参与农户提供环境、作物种子、培养技术、限定药物、产品检测等功能,基地内部的部分农户虽然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但对其理解程度不深,农户至始至终是个参与的角色,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还是缺乏主动意识。基地以外的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第二,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优质优价优势不明显。平湖市的现有安全农产品多为未加工或粗加工,附加值少,价格难以提高,优质优价未能很好体现。单凭无公害这面旗帜在市场上难以取得明显优势,如新仓镇的蔬菜基地中安排种植了1000亩无公害毛豆,但最终决定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