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散文阅读-第2讲 文学性阅读——散文阅读(二)教案.doc
《专题2散文阅读-第2讲 文学性阅读——散文阅读(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散文阅读-第2讲 文学性阅读——散文阅读(二)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学性阅读散文阅读(二)(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千口古枣园魏胜先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
2、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
3、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
4、,被誉为蜜中上品。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粱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
5、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
6、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2018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
7、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质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育出优良枣树品种。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D
8、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CC项,“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错误,从“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可见,这并非反映“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而是称赞他们的枣树管理经验、保证绿色无公害的良心和枣农们的智慧。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9、,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遒劲的特点。B引用“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C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的“火冒三丈”和“对方”的“悻悻离开”,生动传神,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DD项,“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错误,从“步入园内置身于树下驻足园内遇到一位老者”等句子可见,作者是在园内漫步移动着的,并非“定点”观察。3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