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过关练(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doc
《专题过关练(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过关练(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过关练(五)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共同体方式抵御风险、谋求生存是人类的命运性选择。正是以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为载体,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逐渐形成由多种文明构成的世界文明。在此意义上,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共同体的历史,一部人们同时性地面对并处理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历史。但在世界文明不同阶段,在人口与环境、生产力与技术水平、文化与社会传统等具体语境下,人们所遇到和侧重的共同体问题有所不同,共同体理念亦有所差异。在人口总量相对有限、地理空间相对广阔、生产与技术条件相对
2、不发达、不同区域间特别是全球性交往相对有限的语境下,人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某一地区结成共同体,以抵御来自自然与外族的挑战,进而获得资源,营建家园,延续种族,谋求发展。这种语境下的共同体往往是一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生存型共同体,其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自我中心论色彩,以及二元对立、多元对立甚至丛林思维的特点。伴随人口增多、技术进步、不同区域内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如何处理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诸多民族国家的独立,如何同时处理好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更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人们日益认识到,世界是由多种文明、多种共同体构成
3、的,并开始反思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考虑自身利益的共同体思维,以文明多样性、共同体之间关系为重点的研究开始兴起。世界文明史、全球文明史、文化人类学、全球社会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但问题在于,人们的意识往往滞后于已经变迁的生活。环顾世界,仍有一些共同体的思维还停留在全球交往不普遍、以共同体自身营建为重点的阶段。比如,一些发达国家以自身共同体为基点,以对立思维、丛林心态看待世界关系,把世界文明多样性理解为对立性,把世界文明差异性理解为等级性,把和自身不同的文明视为落后、异类甚至敌人,一味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直面现实,开眼看世界,是思想变迁,理念创新的前提。当今世界,已经成为
4、多样文明、不同文明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已然变化的世界,亟需一种以非对立、包容性思维为底蕴的新的世界文明论,亟需一种能够兼容地区、国家、区域、世界等共同体的新型共同体理念。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反映了世界文明的新要求,标志着世界文明的新自觉,开启了共同体理念的新阶段。(摘编自陈忠世界文明变迁规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必须构建共同体以抵御风险、谋求生存,否则人类社会难以从古代延续至今天。B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出现的共同体,其理念明显要
5、先进于此前的生存型共同体。C世界文明史、全球文明史、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体现了生存型共同体的转型。D意识往往有滞后性,这决定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体理念跟不上已变迁的当今社会。AB项,“其理念明显要先进于生存型共同体”错,如第三段所提及的一些发达国家,依然以自身共同体为基点,一味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其理念明显是落后的。C项,“体现了生存型共同体的转型”错,应该体现了“以文明多样性、共同体之间关系为重点的研究开始兴起”,同时,“生存型共同体的转型”的表述也错,当今世界有很多不同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不是由生存型共同体“转型”而来的。D项,“决定”错,“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体理念跟不上已变
6、迁的当今社会”原因可能很多,意识滞后是原因之一,是否起决定作用并不可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阐述生存型共同体时,既介绍了其形成的原因,又介绍了其所具有的特点。B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古代写到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再写到当今世界,层次清晰。C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高屋建瓴,令人信服。D文章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世界文明变迁规律的语境下进行阐述,角度独特而新颖。C“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错,文中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是为了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握世界文明
7、变迁规律,增强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推进人类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B认为世界不同文明是有优劣之分的,以及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文明是落后的文明等观点,已经落后于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C在生存型共同体中,人们只需要处理好共同体内部的关系;而在当今世界,人们更应该关注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D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世界文明的新要求相契合,和二元对立、多元对立的共同体思维截然不同。C“人们只需要处理好共同体内部的关系”错,生存型共同体也需要处理好和其他生存型共同体的关系,文中提及的“外族的挑战”意即于此;同时,“更应该关注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正确,原文没有相关比较。二
8、、(2020福建莆田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和”美强调了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笙磬同音,社会的讲信修睦与和气致祥,更注重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古人认识到,自然、人、社会三者始终处在一个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又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彼此间关系的和谐也成为宇宙间流转、生生不息的关键。我们的祖先在蒙昧时期就关注到生命之源气,并且将天、地、人三气紧密相连。地气、天气的上升下降,阴阳、天地相互激荡,再加上雷霆、风雨的滋润,使得四季、日月相互交替,因此形成万物。万物虽然有数量、大小、形状与本质的差异,但是却能井然有序、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是自然中的“和
9、”美所发挥的作用。“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通过调动四气、调和阴阳来达到和,故而“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体现出宇宙万物和谐平衡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和谐世界观。“和”是宇宙之根本性质,是宇宙之真、之善、之美的总来源,既然宇宙的真善美都来自和,那么,我们人工的创造,也应效法天地,以和为根本法则。在世间万物相融相通的基础上,人们效法天地自然,将人事合于其中,既追求自然的旨趣,又强调人为的秩序;既强调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无为而治;既遵守礼仪制度,又不能完全受它约束,在主张秩序和追求自然两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10、。“礼记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均是达到天下大顺的要素和基质。”此时的“和”美不仅指自然万物之间的协调统一,更是作为人与天之间沟通的连接点,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和谐。“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基于儒家“崇天”“敬天”的思想,礼、乐的制作原理模拟了天地的运行规律,将天地作为万物和谐的样本与标准。“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天地间的和合作用通过“和”美之乐体现出来,它可以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圣人在制礼乐时首先要懂得天地的运行机制与规律,效法天地、
11、阴阳、四时和鬼神,为人的行为指出方向和提供依据。将人的活动与天地相联系,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自觉意识,也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正如礼记乐记中讲到“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和”美思想以天地作为起点,应用到人事社会中,最后又反观于天地间,其中的人、自然、宇宙、社会都不是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而是组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统一体,这一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美的观念,在礼记乐记中有较为全面与直接的论析与体现。自然界中的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丰富而统一的世界,人类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万物、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促进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贡
12、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摘编自梁晓萍、李阳礼记乐记中的“和”美思想)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和”美思想强调自然、人、社会三者自身的和谐及其相互关系的和谐。B万物虽有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差异,但在“和”美作用下,却能有序和谐相处。C人们创造性地效法天地自然,既追求自然、无为等,又强调人为的秩序规则等。D圣人以天地的运行机制、规律指导礼乐制作,是为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D“是为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错,原文是“将人的活动与天地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