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溯源.docx
《素材: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溯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材: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溯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溯源克里克曾言:生命崭露的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基于分子水平的操作,如果不了解分子,我们对于生命本身也就只能略知皮毛。回顾历史的步伐,对于遗传学从诞生到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经过以下发展历程:图1 遗传学发展历程 我们知道,基因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下图是染色体组成的示意图,细长丝状的DNA紧紧地包绕在蛋白质周围。那么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对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中叶,人们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才最终找到真相。图2 染色体结构模式图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科学家会根据已有认识和信息作出推测,也就是假说,然后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对建立
2、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首先对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发出挑战的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而艾弗里的实验是英国学家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的延伸。一.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斯是英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对多种类型细菌进行多年研究。1928年。他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同时想研制出抗肺炎双球菌的疫苗。一)、肺炎双球菌简介肺炎双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是革兰氏阳性菌,属链球菌科链球菌属,是兼性厌氧链球菌。在 19 世纪末期,肺炎双球菌被认定为是导致肺炎的一大原因,同时能引起小鼠败血症,是许多体液免疫研究的主题。肺炎双球菌可无症状驻留
3、在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呼吸道,鼻窦和鼻腔是通常被感染的部分。然而,对于易感人群( 如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和儿童) ,它们有可能成为致病性因素。根据肺炎双球菌的菌落特征,肺炎双球菌分为两种类型: 光滑型( S) 和粗糙型( ) 。 S型菌光滑,有荚膜,通常有毒性,而R型菌粗糙,无荚膜,无毒性。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且较固定的粘性物质,主要由水、多糖或多肽组成2。这层荚膜,可作为S 型菌的保护层,在侵染的生物体内,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能够迅速繁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而R型菌无荚膜,容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不会导致机体患病。二)、实验介绍1.实验材料:S型菌、R型菌、
4、小鼠2.实验过程:分别做了以下四组实验图5 肺炎双球菌体内感染小鼠实验操作过程3.实验结论:(1)第一、二组的实验结果表明R型菌无致死性,而S型菌可使小鼠死亡。(2)第二、三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具有毒性,对小鼠没有致死性。因为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因此高温杀菌使得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失去生命活动的功能。(3)第四组小鼠注射了R活菌与S型死菌的混合物,相当于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混合,结果小鼠死亡,并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活的S型菌。说明小鼠体内存活的S型菌能繁殖,能将S型菌的特征传递给后代,这也是遗传物质的特点。 结论: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物质,能把无毒的R型活
5、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菌。这种物质被称为“转化因子”。 格里菲斯的实验中,已经出现了遗传转化现象,遗憾的是,格里菲斯作为流行病学家,他所关注的对象是造成肺炎疾病的菌株类型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并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遗传现象,没有从遗传物质这个角度去深究,遗憾地错过了伟大发现。1941年格里菲斯不幸逝于二战德国飞机轰炸中,但是他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被人们继续下去。1928年1930年期间,不断有科学家重复了格里菲斯的实验,并且开始探索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是加拿大-美国医生、生物学家,1877年10月21日生于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1955年2月20日卒于田纳
6、西州纳什维尔。艾弗里于1904年毕业于内外科医师学院,他的研究范围包括肺炎的病原菌肺炎球菌,主要成就是完善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转化因子是什么?2.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小鼠3.自变量: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各种物质成分。4.因变量:R型菌是否可被转化。5.实验过程与结果: 艾弗里首先将细胞破碎,过滤掉细胞残片和为破碎的细胞,得到细胞提取物,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有蛋白质、DNA、酯类、荚膜多糖等物质。用酶解法每次去除一种物质再与R型菌混合,依据菌落的特点来判断R型菌是否被转化。表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6.实验结论:(1)第1组将S型菌细胞提取液与R活菌混合培养,实验结
7、果是培养皿中长出了S型活菌,说明细胞提取物中有转化因子,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2)第2至4组实验是用蛋白酶或RNA酶、酯酶分别处理S型菌的细胞提取液,之后再与R型活菌混合,结果培养皿中依然有S型菌和R型活菌。说明经酶解处理后的细胞提取液仍然具有转化活性。(3)第五组用DNA酶处理S型菌的细胞提取液后,再与R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皿中只有R型的菌株。实验结果说明,DNA酶处理过的细胞提取液不再具有转化R菌的能力。 结论: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是DNA。二)、实验意义首先,从体内转化实验到体外转化实验是该实验的一大进步,通过破碎细胞获得细胞提取物进行实验,可以说明引起R菌转化为S型菌的
8、不是细胞这个完整的结构,而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其次,体外转化实验排除了体内未知的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便于对各种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定位。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艾弗里团队注意到,转化现象本身也是一个遗传现象。他们在研究论文中明确指出,微生物中可以实验诱导重复发生的可遗传的特殊变化的最好例子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艾弗里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被后人称为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论文发布之后,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主流观点并不接受他的实验结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蛋白质的研究正事
9、如火如荼,蛋白质的多样性使人们更愿意相信蛋白质才是遗传物质,即使面对埃弗里这样直接的实验证据,也是选择了否定和怀疑。三.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虽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发现导致细菌转化的遗传因子含有DNA,但是艾弗里的研究小组并没有排除样本中某些非DNA成分导致细菌转化的可能性,使得许多科学家坚持认为蛋白质是控制细菌转化的遗传物质。最终,1951年和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尔希(Alfred Hershey)和玛莎蔡斯(Martha Chase)在纽约冷泉港的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有效地解决了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的长期争论。阿尔弗雷德赫尔希(1908-1997)是一位
10、研究病毒的研究员。从1934年到1950年,他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从事教学和研究。1950年,他成为纽约冷泉港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遗传学系的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感染细菌的病毒,也称为噬菌体。1951年,他结束了对噬菌体基因重组的研究。同年,玛莎蔡斯作为研究助理加入了赫尔希的实验室,当提到赫尔希时,很多人会想到蔡斯,但是很少人知道蔡斯是位女科学家,研究助理并不是像大多数人认为的“一双手”的作用,她也是一名科学家并在实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加入赫尔希实验室后,她们开始研究噬菌体遗传特性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正是因为对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的认识,使阿尔弗雷德赫尔希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专题 新教材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学案 新人教版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精品 高中生物试卷 高考生物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