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教师需要现状与教师激励的调查研究3.doc
《初级中学教师需要现状与教师激励的调查研究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教师需要现状与教师激励的调查研究3.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教师需要现状与教师激励的调查研究引 言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改革。改革能否成功,在实践层面上最终取决于是否有新型的教师队伍,这几乎已成为世界性通识。1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作为教育体系重中之重的义务教育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但是,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教师,在重新审视教师职业责任、职业地位时,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尴尬现实: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很重,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很低;他们的劳动付出很多,而他们的经济收入却很少。在他们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懈努力的同时,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太少,他们承受生存与生活的压力太大。随社会的改革开放,生产力逐步提高,社会经济生
2、活日益繁荣,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种生存与生活的观念呈现出相融与冲突。教师尽管还是清贫一族,但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发展需要都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方面都对传统教师管理模式与教师激励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研究新形势下教师的心理需要倾向,并以此为依据,对现行的教师激励模式、管理模式进行调节,使之更为有效地符合教育改革目的,提高教师管理的效益,这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从已了解的文献资料来看,近年来国内对教师需要与激励已有不少研究,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证研究的少,理论探究的多;(2)对研究对象的地区差异性研究不够深入,研究结果往往以
3、偏概全;(3)初中教师需要与激励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可以说,现有研究成果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导致研究成果的不准确;二是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指导上的可操作性不强。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需要、动机、激励的有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法调查安徽省部分城市、县城镇和农村的初中教师,统计分析不同教师类型的教师工作需要与工作动机的差异,通过实证调查所得的结果,对照现行教师激励中存在的教师激励观念、行为上的问题,探讨切合目前初中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的教师激励策略。一、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一) 激励、需要与激励因素等有关理论综述本研究的起点是教师的激励问题。在现实工作中,教师激励有
4、过许多成功的典范,也有过许多失败的教训,有的教师激励措施既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而有的教师激励措施不仅没有达到教师个人的目的也没有给学校发展增加任何动力与效益。教师激励问题有其较为复杂的心理背景和实践操作要求。本课题从激励与需要、动机的关系着眼,以需要、动机的有关原理作为研究激励问题的心理理论依据,以管理心理学的有关激励理论作为研究激励问题的实践操作依据。1、激励与动机激励研究于管理心理学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激励”在中文词典中释为鼓动、激发使人振奋或振作,如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时期项羽领兵攻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兵奋死搏杀的斗志,即
5、为激励。2贝雷尔森(Berelson)、斯坦纳(Steiner)给激励下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3英文“激励”一词源于拉丁文,基本词性为动词形态moticate,意思是刺激、诱导、给予动机、引起动机,是“使行动”,“让人产生某种做事的需要和动力。”4以上对激励词意的解注均是指通过某种有效的操作,激发或诱导使人进入高动机状态,为某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需要辩析的是激励与动机这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激励指向动机,没有动机,激励就失去作用对象;反过来任何动机的形成都是受到某种激励的结果。就管理职能来讲,激励应属于管理职
6、能范畴,是组织在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职能行为,“激励贯穿于管理过程的每一个要素中”5。而动机则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6 ,它属于个性心理范畴,是个体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作为管理职能,第一、激励的行为主体是领导者、管理者;动机的行为主体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第二、激励的功能作用指向于组织目标,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是所有参加者的间接的个人目标”7;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动因;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激励指向组织目标的功能当然并不排斥个体目标,个体目标中包含有组织目标的成份,组织目标中也必然包容有个体目标的因素。西蒙认为:“一个组织系统必须
7、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共同的目的;二是协作的愿望;三是信息组织中的各个人采取什么行动,做出什么决策,都是由组织目的决定的”8 ,事实上管理过程中的激励有效运作不仅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动机,而且更重视对员工需要的满足,以此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诚如琼斯所说“激励就是引导有各自需要和个性的一群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同时也要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9 。第三、激励的作用形式表现为通过有效地操作某些方法去激发员工对组织的兴趣、热情,以及体力智力上的自觉投入;激励离不开具体的方法;方法的可操作性及操作的有效性是激励能否成功实现的重要手段;而动机侧重研究“行为是怎样开始,怎样持续以及怎样终止。第四、激
8、励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如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激励,成员对成员之间的激励,激励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在互动中,信息被有效传递,并被赋予改变他人的功能;而动机只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个人的动机被不断地调整,整合,以适应人与人互动的要求。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1)激励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动机提供的理论才能完成(2)激励问题的研究切入点应是激励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即它是管理的、组织的、操作的,人际互动的。2、需要与激励对于什么是需要,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给予了不同回答。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10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乏或不
9、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11 ,“需要是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人的内部紧张状态”12 ,“需要可以看做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13 。社会学家认为:“需要指社会成员力求占有一定社会资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它是社会成员对个我内部不平衡、个我与社会不平衡以及社会系统中不平衡的反映”,“需要是社会成员自身滞后与社会发展两种因素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引起和促进社会成员需要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促进社会成员需要的变化。”14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以及由需要而引起动机”15,一个人的行为一般总是与他的需要、动机等因素紧密联系,即当人受到刺激产生了
10、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紧张的心理状态,并成为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的驱动力,推动人们向目标前进。为此麦格雷戈将其概括为一个基本的行为过程的模型:161、得不到满足的需要2、为目标所驱使的行为3、需要的满足 可见,需要是产生人的行为的最主要原动力,需要越是强烈,越容易引发行为。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如果能引导这种需要指向工作,目标指向组织目标,那么它就成为个体工作积极性的源泉。激励行为的可行性也正是从此出发,引导人们的需要、激发和培养工作动机使其始终维持在兴奋的工作状态之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本研究的切入点正是“需要”,但此“需要”概念的内涵不是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需要
11、”完全相同,而是指激励职能范畴的需要,当然后者需要的范畴是在前者范畴之列。由于人类需要的无限丰富性以及人们审视需要的角度的差异性,需要的分类显现出多种多样,不可穷尽。心理学家从人自身感受出发,认为有多少种愿望就有多少种需要;社会学家从人际互动角度出发,认为人际间有多少种现有资源的不平衡,就有多少种需要的追求,去实现心理的平衡。双方研究的视角不同,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但其研究之长都应该进入激励研究的视野,以系统的观点、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其兼容。人的需要是一个系统,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一文中阐述的人类基本
12、需要及其层次结构,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Needs)、自尊需要(Self-esteem Needs)、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17 它们构成人的需要系统,每层次需要的各项目之间是不能绝然划分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形成的统一结构。石秀印在其中国大陆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变化一文指出,人的需要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他人、社会占有资源状况的变化(特别是增加)而造成的社会成员个
13、我的现有资源占有状态与他人、社会变化之间的差距, 这种需要结构的变化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节,以追求实现一种动态平衡。18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前提我们把它假设为:(1)需要结构是由多层次需要构成的系统;(2)需要结构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目的是实现需要结构的动态平衡,也是为实现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的平衡。3、激励因素的界定我们在将激励行为的特征视为管理的、组织的、操作的、互动的同时,不可忽视激励其实还存在着自我管理的、自我组织的、自我操作的、自我调节的问题,这其实就是自我激励,简称“自励”,或“内励”。 学校教师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能通过教学、科研及其它教育教
14、学活动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能保持经常的反省与评价,并适时萌发新的需要,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作为学校领导者在激励教师,实施激励行为时,不可忽视教师自励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自励是教师激励的内部动因。熊川武先生在分析教师的自励时指出:“与教师自励密切相关的三种情感:1、认同感,使教师心甘情愿地与学校同命运、共荣辱,并不懈为奋斗;2、义务感,即将积极工作视为自己应尽职责的情感;3、良心感,即自觉坚持良心办事;基于此,自励便具有鲜明特征:1、内隐性2、精神性3、随意性”。19这种分析为我们研究教师激励问题时提供一条重要思路,即教师激励首先应该是对教师内在性、精神性、灵魂性
15、因素的激励。这种因素亦是教师自我激励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我们将教师激励的因素界定为两类:一类是教师内在的需要、带有强烈主体意识的自我激励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识、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事业追求等,称为“内励型激励因素”;另一类是指教师外在的需要,包括奖励、惩罚、职称评定、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称为“外励型激励因素”;并且我们认为,教师“内励型激励因素”对教师“外励型激励因素”有调节作用,“外励型激励因素”受到有效激励后有支持“内励型激励因素”的倾向,“内励型激励因素”受到激励后对整体的教师需要系统起支撑、稳固的作用。 (二) 相关研究成果1、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美国学者托马斯
16、丁塞基欧万尼(Thomas.j.Sergiovanni)及同事在研究激发教师团体一些特有需要的诱因时,分别在纽约州北部郊区学区教师、管理者和伊利诺斯州36所中学的教师中进行了两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教师总的来说,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他们已感到相当安全,而且与他们的同事有正常交往。因此,“工作安全、工资和福利对教师很少可能起激励作用”,同时发现20-24岁年轻教师最关心的是尊重;25-34岁教师显示出最多方面未满足的动机需要,45岁以上教师所感到的需要不是最少的,愿望随年龄增高而大大降低,教师们变得更加“现实,顺其自然了”。20吉思施密特(Gene.Sehmidt)在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学区
17、研究了132所中学校长后指出,“认可、成就感和晋升是激发教师把工作成绩提高到最大限度可能的力量。21美国学校管理者吸收心理学家弗斯汀格(Leon Festinger)的认识失调理论,从传统的“需求- 行为”的动力观过渡到“需求-认知-行为”动力观,他们在了解与激励教职工的工作动力时,结合考察他处的环境,他的目的以及目的对他的意义,从而用统一的认知过程来理解知、情、意;将动机视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伯纳德韦纳(B.Weiner)在动机和情绪归同理论指出:人类动机中自我起着一种基本作用,许多行动用来支持或提高自尊;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常常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启发学校管理者在激励教职工时,还必须重视
18、主体的自我之明,引导他们自知之明。222、国内有关研究成果周彬,谢育红研究发现:“教师在工作稳定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满足水平较高。很多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稳定性较高;教师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92.3%的教师认为自己与领导关系很好,97.8%教师认为自己同同事关系融洽”。23周建达、林崇德先生通过对北京市621名中小学教师调查研究指出,“学历、年龄、性别差异与教师的工作满意感,工作积极性关系较大”,“在年龄相同的条件下,16年以上教龄的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极明显高于16年以下教龄的同龄教师,中师(高中)学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极明显高于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24,相关研究也发现,“知识分子年龄越大,
19、工龄越长,对工作满意度越高,其间有正相关。25就性别来说,“男教师对工作不如女教师感到满意,这与当前教师待遇较低有关,男教师挣钱维持家庭,女教师这方面责任一般来说要小得多”。26教师在经济、福利等方面需要满足水平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陈云英、孙绍邦先生对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四城市204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中有57.4%教师感到“薪水太低”27。刘海燕94年对河南开封、洛阳、许昌等地34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收入低,与其他行来相比差距很大,在使教师积极受挫的因素中,工资低,报酬不合理排在第一位,占24.9%28。周彬、谢育红等97年对上海700
20、多名教师调查分析也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与其他可比对象年龄相近,学历相当者相比,43.1%的教师认为在福利待遇方面比较低。涉及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工作价值、工作结果、自信心、责任感、事业心等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教师认为自己工作价值越大,为自己提供的发展条件越多,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教师如能对自己能力水平作出自信的积极的正确评价,他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29(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等其它方式。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兼采用动机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两种主要思潮:内容理论(理论立足点
21、是我们自身的内部产生了动机)和过程理论(理论立足点是激发动机的事物或许因人而异,但发动、引导、维持和最终结束行为的过程,对所有人来说是相同的,且对于动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教师管理与激励的现状,从需要因素、激励因素与激励过程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安徽省范围内部分城市、县城镇和农村的初中教师,根据安徽省1995年教育年鉴中各地区初中教师的人数分布,分别对霍邱、亳州、东至、安庆、怀宁、舒城、涡阳、芜湖、马鞍山、六安、凤阳、灵壁、宣城、淮北、宿松、太湖、岳西、潜山、望江、旌德等十几个地市、县,进行了问卷邮寄或现场调查,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和表2。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共计发放校长
22、问卷195份,回收有效答卷139份,回收率70.2%;共计发放教师问卷840份,回收有效答卷677份,回收率80.5%,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处理。表一 教师问卷样本分布表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性别学历所任学科城市县镇农村重点中学非重点中学男女本科大专及以下中考学科非中考学科11729027011955846121628838959879年龄层次职称班主任年级平均年龄平均教龄30以下3140415051以上高级一级二级及以下 是否初一初二初三33.912.7236338693458249370222355177212288表二 校长问卷样本分布表性别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平均年龄男女城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级中学 教师 需要 现状 激励 调查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