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风险评估方案.doc
《隧道风险评估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风险评估方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ZNTJ-12 标工程立家长隧道风险评估方案中中铁铁十八局集十八局集团团中南部中南部铁铁路通道路通道项项目目经经理部理部二 O 一 O 年六月,目目 录录1.风险评风险评估原估原则则.12.隧道概况隧道概况.13.风险评风险评估估对对象及目象及目标标.34.风险评风险评估人估人员员.35.风险评风险评估方法及估方法及评评估程序估程序.46.风险评风险评估内容估内容.46.1.风险指标体系.46.2.风险清单表.56.3.风险分级及接受标准.56.4.初始风险等级评定.67.初始初始风险处风险处理措施理措施.78.残余残余风险风险等等级评级评定定.79.风险评风险评估估结论
2、结论.7,立家长隧道风险评估方案1.风险评估原则风险评估目标是从施工源头查清风险因素,合理确定风险等级,放弃或修改残留风险高的工程方案,提出风险处理和监控措施,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的管理水平,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风险评估和管理在实施中应动态调整,以保证风险评估得以顺利进行。根据立家长隧道风险评估表和对策措施,结合立家长隧道地质资料,深入研究地质调查和收集资料,资料不足时认真补充或得到相关信息后,再进行讨论。2.隧道概况立家长隧道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北耽车乡,隧道进口位于立家长村东南山岭村西侧,出口位于立家长东侧。洞口附近有村道通过,交通相对便利。隧道里程 DK
3、551+960DK556+628,中心里程 DK554+294,全长 4668m。进、出口线路设计路肩标高分别为 819.33m、768.34m,洞身最大埋深约 307m。隧道洞身纵坡为单面下坡,坡率分别为-10.6、-11.0、-10.5。隧道进口端设置有 R=1200m 的曲线,其他地段为直线。该隧道为单洞双线,线间距 4m,设计行车速度 120km/h,建筑限界采用“隧线-2B”,曲线地段加宽,轨上净空面积 S=63.6m2。立家长隧道自然条件见表 1。表 1 立家长隧道工程自然条件表序序号号项项目目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自然地理概况立家长隧道位于太行山脉主体西部区段,穿越中高山区,多为不太
4、开阔的“V”型河谷,谷底与分水岭相对高差 500m 以上,山顶一般呈浑圆状。地面高程为 680830m,山坡陡峻,自然坡度变化较大,部分下缓上陡,自然坡度一般为 1735,山体上部较陡,为直立陡崖,隧址区多为杂草,植被覆盖率约 6080%。立家长隧道场地属太行山剥蚀中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复杂,相对高差 400m。隧,道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斜穿北东向脊岭。隧道进口山坡坡角 21左右,外侧较开阔平顺,分布民房及旱地。洞身缓坡为旱地,陡坡为荒地,生长灌木杂草。出口地形较陡,坡角4359,下方为旱地。隧道洞身冲沟不发育,无地表水。场区覆盖层较薄,局部多裸露,出露岩性为砾岩、灰岩、泥灰岩等。隧址区夏
5、季受海洋性暖湿气团影响,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受极地干冷气团控制,雨雪稀少。根据沿线近 1030 年气象资料,按对铁路工程影响的气候分区标准,隧址区属寒冷地区。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93cm。年平均气温 9.2,最冷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20.7,年平均降雨量 583.1mm,年最大降雨量 820mm,平均风速2.2m/s(主导风向为南西风),最大风速 13.7m/s(主导风向为西风),最大积雪深度 24cm。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2工程地质特征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奥陶纪上统(0)灰色厚层状含燧
6、石团块结核白云岩、灰岩及页岩夹灰岩,下古生界寒武纪上统(3)灰色厚层状含结核灰岩。深隧道所穿越地层分别为:新黄土(Q3pl+dl):棕褐色,稍湿,稍密,组份以黄土为主,含碎石约占 20%,粒径1040mm,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为灰岩,表层含植物根系。1 粉质粘土(Q3pl+dl):褐黄色,稍湿,硬塑,土质不均匀,表层含有植物根系,本层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上部、出口附近及缓坡。2 粗圆砾土(Q3pl+dl):褐黄色,稍密中密,稍湿,土质不均匀,表层含有植物根系,卵石含量约 60%,主要成分为灰岩、石英砂岩,厚度约 0.51.5m,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及缓坡。3 粗角砾土(Q3pl+dl):杂色,中密,
7、稍湿,主要成分为灰岩,分选性一般,级配较好,一般粒径 60100mm,含量约 75%,多呈尖棱状,充填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泥灰岩:灰色,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表层风化呈灰白色,节理裂隙较发育。石膏岩:黄-灰黄色,岩石破碎,多呈碎块状、角砾状及土状,裂隙充填粘土,蜂窝状溶蚀现象发育。膏溶角砾岩:灰色,弱风化,岩质较硬,微晶结构,厚层状构造,闭合状裂隙发育呈网纹状,方解石脉呈网状发育,见蜂窝状溶蚀现象,岩芯多呈碎块状,部分呈短柱状。含燧石结合灰岩:灰色,微晶结构,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可见铁质浸染,局部裂隙见蜂窝状溶蚀面。岩芯多呈碎块状。白云质灰岩:灰色、
8、紫红色,微晶结构,厚层状构造,铁质胶结,岩质较硬,方解石脉发育,岩芯以块状为主。白云岩:灰白色,微晶结构,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表面具有刀砍纹,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岩,局部与泥灰岩互层。竹叶状灰岩:灰-灰白色,岩石具竹叶状结构,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裂隙局部发育,产状多为近水平,裂隙面见铁质浸染,局部夹薄层页岩。隧道场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太行山块隆,太行山复式背斜北西翼,场区总体上为一个向斜构造,岩层产状总体上较为平缓,但稍有起伏,总体倾向为北西。DK554+250 处有一条 NNE 走向的正断层,倾西,倾角约 50,走向长度 2.5km,北东部被第四系覆盖,未见其他
9、褶皱和断层。场区地表岩石有溶蚀现象,浅部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将表层岩体切割成碎块状、大块状,层理:3305、11021、27511、30710、34019。主要发育三组节理:28270、17319076、9080。3水文地质隧道左侧距隧道 2km 为漳河,场区地表水均向漳河排泄。隧址地表水不发育,无常年性地表水体,调查期间均未见地表水。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面流,水量受季,特征 节性影响变化较大,其自然排泄畅通;隧道进出口位于山体东、西两侧斜坡位置,分布标高相对较高,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但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
10、类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等三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第四系覆盖层中,以渗流、蒸发形式排泄,其动态变化从属补给形成,大气降水直接补给者,动态变化大,有雨即有水,无雨则干涸;接受基岩补给者,一般动态变化不大,为长流水(附近居民生活水源,水量很小)。场区内较小冲沟一般属于前一类,雨后 13 天内流水即缓慢干涸,即过路水。场区第四系厚度小,孔隙水水量贫乏。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赋存于奥陶系、寒武系灰岩、白云岩等岩石中,场区岩溶不甚发育,该类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浅部基岩裂隙中,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以裂隙下降泉的形式排泄,泉流量小,属水量贫乏级。
11、相对隔水层:隧道工程区内隔水层主要为页岩。勘察期间未发现地下水。地下水对砼结构无侵蚀性。预测隧道最大涌水量为 1541m3/d。4不良地质(1)隧道穿行于可溶岩地层内,路肩高于地下水系统水位100160m;9501100m、700800m 溶洞系统为古岩溶系统,基本位于路肩以上,隧道开挖会遇到古溶洞、局部会产生涌水或高压涌水;630660m 溶洞系统,岩溶发育低于路肩近百米,对工程影响不大。(2)DK552+838DK553+037 段为浅埋段,且为可溶岩,岩溶较发育,可能发生突水。(3)DK553+921+953 段为断层破碎带,可能存在高水头的地下水,应加强预报,加强防范。(4)隧道出口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风险 评估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