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情介绍及各地级市的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区情介绍及各地级市的介绍.doc(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情介绍及各地级市的介绍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1999年末全省总人口6237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47人,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4倍。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
2、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40米。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面积3.64万平方公里,岗沟相间,一般海拔40100米。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0个,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以黄山、九华山为主,山峰海拔1000米上。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2.61 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1020米,河湖星罗棋布。
3、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C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淮北和大别山区在15(C以下,沿江以南南部在16(C以上,其他地区在1516C(之间。全省年平均无霜期为200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7017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全省日照充足,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500小时,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
4、“皖江”。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皖河、滁河、青戈江、水阳江,还有巢湖水系和龙感湖、大官湖、菜子湖、升金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等湖泊。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颖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还有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等万亩以上大湖。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
5、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水泥石灰岩等2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46.54亿吨,居全国第7位;铁矿储量29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居全国第2位。 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全省共有野生植物3200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山芋、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麻类、蚕桑、茶叶、水
6、果、蔬菜、药材等。林作物主要是木材、毛竹、油茶籽、板栗、松脂、油桐等。全省野生动物近500余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鸡、鸭、鹅、兔等家禽家畜,水产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其中鱼类有170多个品种。在众多的动物种类中,扬子鳄和白鳍豚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种类,被誉为活化石。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计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9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5处,历史文化名城3座,另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寺观多处。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人文交相辉映,是我国品位最高、景点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山岳风光旅游区。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
7、世。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江南道教圣地,太平湖和新安江,素有“山水画廊”之誉。江淮之间有历史上享誉数百年的古南岳天柱山,有因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驰誉古今的琅郎山。采石矾、敬亭山、桃花潭、五松山、齐山和秋浦河等江南山水,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钟情之地,诗踪遗迹十分丰富。此外,小孤山、浮山、巢湖等名胜景观,都各具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毫州、寿县,分别以其悠久的文化,古老的名胜建筑和著名的典故、传说而闻名遐迩。ahxj00110-1-8 10:57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44市辖区,5县级市,56县。1.合肥市 区号:0551 邮编:230000 车牌号:皖A
8、总面积7266平方公里,下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四区和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全市总人口486.74万。2.蚌埠市 区号:0552 邮编:233000 车牌号:皖C总面积5917平方公里,下辖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四区和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全市总人口352.4万人。 3.芜湖市 区号:0553 邮编:241000 车牌号:皖B 现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20平方公里。 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26.88万人。4.淮南市 区号:0554 邮编:232000 车牌号:皖D辖田家庵区、大通区、谢
9、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五区和凤台县,全市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总人口239万人。5.马鞍山市.区号: 0555 :邮编:243000 车牌号:皖E辖雨山区、花山区、金家庄区三区和当涂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其中市区面积301平方公里,人口53万。6淮北市 区号:0561 邮编:235000 车牌号:皖F总面积2725平方公里,下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三区和濉溪县,全市总人口213.7万人。7.铜陵市 区号:0562 邮编:244000 车牌号:皖G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下辖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三区和铜陵县,全市总人口74万8.安庆市 区号:0556 邮编:246
10、000 车牌号:皖H辖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和怀宁县,潜山县,枞阳县, 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岳西县七县及桐城市一县级市,全市总人口约610万,其中市区约75万人。9.黄山市 区号:0559 邮编:245000 车牌号:皖J辖3个市辖区、4个县。市人民政府驻屯溪区。屯溪区 黄山区(甘棠镇)徽州区(岩寺镇)休宁县(海阳镇)歙县(徽城镇)祁门县(祁山镇)黟县(碧阳镇)10.阜阳市 区号:0558 邮编:236100 车牌号:皖K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下辖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三区和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全市总人口955万人11宿州市 区号:0557 邮编:234000 车
11、牌号:皖L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下辖埇桥区和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全市总人口604.52万人 。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12滁州市 区号:0550 邮编:239000 车牌号:皖M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下辖琅琊区、南谯区两区和天长市、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全椒县、来安县,全市总人口440万人。 13.六安市 区号:0564 邮编:237000 车牌号:皖N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下辖金安区、裕安区两区和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全市总人口695.5万人。14.宣城市.区号:0563 邮编: 242000 车牌号:皖P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
12、府驻宣州区。宣州区宁国市(河沥溪街道)广德县(桃州镇)郎溪县(建平镇)泾县(泾川镇)旌德县(旌阳镇)绩溪县(华阳镇)全市总人口273.78万15.巢湖市.区号:0565 邮编:238000 车牌号:皖Q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下辖居巢区和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全市总人口453.06万人。东经1170011829、北纬3056320216.池州市 区号:0566 邮编:247100 车牌号:皖R辖1个市辖区、3个县。市人民政府驻贵池区。贵池区东至县(尧渡镇)石台县(仁里镇)青阳县(蓉城镇(全市总人口154.9124 万。17.亳州市.区号:0558 邮编:236800 车牌皖S总面积85
13、22.58平方公里,下辖谯城区和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全市总人口576万人。五个省级直辖县级市:界首市 (阜阳市代管)桐城市 (安庆市代管)天长市 (滁州市代管)明光市 (滁州市代管)宁国市 (宣城市代管)ahxj00110-1-8 11:0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一、 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更为迫切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产生影响。一是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难以持续,新兴市场的出口导向、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战略也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贸易、储蓄与消费
14、正处于再平衡和调整过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升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阻力。二是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本次危机表面上由次贷引发,实质是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危机后,各国重新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快速重组,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实体经济比重将上升,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新更受青睐。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强大渗透力,广泛作用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交
15、叉、渗透、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或新型产业形态,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地位相对上升,全球经济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拥有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等多种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和新兴国际产业中心,在构筑新型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主导权增大,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也将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均衡格局。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促进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消
16、费升级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但更要看到,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1、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依靠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收缩、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加上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将逐布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和“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构调整任务紧
17、迫而艰巨。当前,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十二五”和“十三五”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和决战阶段,如果在“十二五”时期长期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不能出现转折性变化,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3、平衡需求增长动力、内需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成为长期趋势。近10年来,外需拉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高对外依存度的经济增长模式风险很高。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强制性调整,美国由资产泡沫和金融创新支撑的透支消费难以为继,进口需求大幅萎缩,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被
18、迫进行调整。全球经济调整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由外需拉动转向由内需、外需协调拉动。严重依赖外需的需求结构失衡已经影响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如果不能切换到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良性循环,将人口大国内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我国可能结束高速增长期。4、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动力。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立足于国情,即就业压力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少、工业化进程中的高能耗重污染等问题。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必须符合三高两低,即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
19、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前沿技术的预研能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5、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作用增强。与工业化相比,我国城镇化滞后,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化、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我国拉动内需政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将加快城镇化步伐。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等同城化发展意识进一步强化,依靠区域政策、规划、法规、合作等经济
20、法律手段和市场力量推动区域一体化,新的城市群加速形成。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内在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6、区域协调发展,新兴经济区域兴起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东高西低”的地域性态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受冲击尤其明显。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凸显。中国将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先行等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格局将更趋“多元”。新兴区域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以北部湾、江苏沿海地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正成为中
21、国经济未来的“亮点”区域,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建设的推动下,中部塌陷的局面也有望改观。7、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我国将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应对危机冲击、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资源型要素价格改革、国企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各项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将为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8、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将着力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体
22、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加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各项保障制度建设。通过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宏观格局,破除阻碍“富民”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形成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实现共享式经济增长。9、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造竞争新优势的要素制约压力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减排也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首要问题。以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有促进碳减排的内在要求。国内民众对改善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迫切。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
23、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从传统竞争优势提升到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资源瓶颈、环境瓶颈、体制瓶颈、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等的制约日趋严重。10、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迫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新要求;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可能引发社会突发事件增多。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决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新形势下,协调内需与外需
24、,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镇化和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三、“十二五”时期将是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一)从经济周期看,安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一个省与全国、世界经济的关联性更加密不可分。尽管世界遭遇强度不亚于1929年大萧条时代的金融危机,但由于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形成,加之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经济刺激和联合行动,目前世界经济远远好于2008年的悲观预期。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回暖,是世界经济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变量。我国近一轮增长自2007年二季度见顶,因40%的产能对外
25、,我国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外部需求,但“内需提振”亦使外需下降的冲击部分缓解。即使不考虑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增强,到2010年底也将调整了3年多。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影响虽较全国略有滞后,但此轮周期亦于2008年二季度见顶,四季度见底,因此“十二五”与全国同步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二)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导向有利于安徽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升金融危机使我国更加关注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会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重要力量。国家实施10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诸多区域经济规划,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未来
26、一段时间,国家将着力平衡国内生产力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差距、挖掘广大的中西部和农村市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区域方面,将进一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区域间资源整合,增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多极化的地区增长格局。产业方面,整合壮大战略性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抑制产能过剩,进一步推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实施,有利于我省在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推进,使我省区位、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有助于我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要素
27、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借助外力,推动跨越式发展。(三)安徽到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2009年,我省GDP将跨上万亿元台阶,2011年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是我省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由40%向50%加速时期。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1、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将带来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阶段。主要表现在:增长动力由“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向“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转化;发展动力由以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企业格局由广大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的重
28、要支柱力量转向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实力的主要载体;收入分配格局将呈现中产阶层迅速扩大,成为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促进社会稳定。2、安徽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我省已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GDP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年增长30%以上,财政年增长30%以上。预计2009年、2010年我省GDP 、投资规模将先后突破1万亿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投资建设集中回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产业基础与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
29、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园区对要素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机械、电气制造、农产品加工、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超千亿,汽车、有色、煤炭等行业也将先后迈上千亿元新台阶。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基本确立,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迈上新台阶,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加工产品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来自长三角。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趋强。“十一五”前三年我省GDP年均增长13.1%,高于全国。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由下
30、游向上游延伸,对我省的冲击慢于全国,从2008年下半年显现。安徽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刺激下和全省人民的努力下,2009年上半年开始安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企稳转暖迹象,复苏进程好于预期、好于全国,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且此轮调整改变了历次周期中安徽“下得快,上得慢”的的格局,抵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投资建设项目集中回报。近五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在建项目已投产或将投产并产生效益,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市场容量大,相对较低成本、多层次、丰富的人力资源,趋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能源保障能力,使我省的综合优势更为突出,加
31、快发展面临新机遇。发展的动力支撑增强。首先,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内在要求强烈。目前,我省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的60%多,城乡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80%多,均处于全国及中部的下游水平。缩小与全国差距,加快中部崛起的内在要求强烈。其次,发展的空间大,内在动力强劲。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采取强有力措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以拉动经济增长是长期趋势,将为我省提供广阔的内需市场。汽车、住宅等大额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走势,将引领我省汽车、家电、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继续扩张和提升。再次,加快崛起的平台更为扎实,有利于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安徽拥有合
32、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服务外包试点市、芜湖全国动漫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增长点。此外,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活力趋强,有利于激发安徽经济发展活力。四、安徽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及面临的新挑战1、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产业结构看,最突出的是工业化水平低。2008年我省工业化率为39.3%,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国3-5年,落后于发达地区10年以上,也低于中部地区整体水平。工业化水平低,不仅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弱,也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进程,弱化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
33、快发展的需求动力。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比重低。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主导行业产能过剩比较突出,调整的任务重。而且国家对重化工业实施沿海化布局战略调整,给我省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从需求结构看,外需带动力弱、消费贡献少、投资效率低。我省经济外向度大大低于全国,消费率不断下降,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全国的七成左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近年来,虽然我省投资增幅较快,但由于投资效率低,处于全国下游的单位投资产出水平决定了其偏低的资本形成率。从区域结构看,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皖北地区发展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薄
34、弱,缺乏竞争优势。2008年,中部地区GDP超千亿元的城市河南有5个,湖南有4个,湖北有3个,我省仅有合肥1个。在四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GDP总量仅高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也制约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008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0.5%,低于全国5.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仅占到全省的47.8%。此外,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薄弱的局面未有根本改观,也影响我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2、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资源消耗过多、环境代价过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高出浙江、广东、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的1倍以上。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五大高能耗行业消费了全省90%以上的
35、原煤和70%以上的电力。二是发展环境成本高。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均高出全国水平;在污染严重的“三河”“三湖”治理中,我省占了两个,污染环保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劳动生产率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四是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低。随着生产要素供给成本优势的减弱以及环境成本的加大,加快转变现有发展方式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3、区域竞争和资源争夺更加激烈为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各地都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抓转型升级,积极调整生产力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如中部
36、地区湖北的光电子、湖南的生物医药和江西的光伏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江西正借入围大飞机项目契机,开建南昌航空工业城,打造大飞机研制生产基地和国际航空转包生产基地。江苏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又在制定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力促苏北的全面振兴,打造新增长极。区域竞争加剧,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4、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优先发展,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执笔:谢枫)ahxj00110-1-
37、8 11:03省名由来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1、徽州2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历史背景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
38、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ahxj00110-1-8 11:04公路运输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自1986年以来,累计投资18791万元,建成黄山、安庆、芜湖等地市级汽车客运站14个,建成桐城、金寨、蒙城等65个县级汽车客运站,建成货运站20个和社
39、会公用型汽车站65个。使旅客乘车环境、运输生产条件大为改善。铁路运输铁路线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阜淮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等。建设西安至南京铁路,形成横贯安徽的国家东西铁路通道,根本提高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建设铜陵至九江铁路,与沿江既有断头铁路连接,构成贯穿整个长江沿岸的沿江铁路通道。动工兴建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形成高速铁路客运专用通道,逐步实现京沪线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分线进行,根本解决现有京沪铁路运能不足的矛盾。对既有京沪铁路(安徽段)进行电气化改造,增建津浦铁路淮河复线桥(即津浦铁路K831线路所至蚌埠站第二线),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建设宁芜复线,配合铜九铁路贯通沿江
40、铁路通道;建设水家湖蚌埠复线,局部改造皖赣线和宣杭线,适应芜湖大桥开通后分流路网运量和新增运量的要求。开展黄山金华铁路、安庆景德镇铁路等重要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合肥地铁1号线:南北方向骨干线,起点位于合肥火车站北天水路,以地下线形式沿新蚌埠路向南,经北二环路,穿过合肥火车站,沿胜利路、马鞍山路向南,至望湖中路转向西,再向南沿佳洲路直穿高铁站,之后沿青海路、庐州大道、珠江路至线路终点徽州大道站。线路全长约28.99公里,全部为地下线。全线共设车站25座,全部为地下车站。力争2009年下半年开工,预计2012年底开通运营。2号线:东西方向骨干线,西起长江西路与长宁大道交叉口东侧,终点至长江东路与大众
41、路交叉口西侧处。全线长27.20公里。力争2011年开工,预计2014年底开通运营。水路运输疏浚合肥裕溪口航道,形成合肥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尽快实施淮河蚌埠复线船闸工程,早日扭转现有船闸闸底过高造成的碍航、滞航状况;实施沙颍河复航工程,恢复郑州阜阳淮河的水路运输;建设芜太运河,形成芜湖太湖上海的水路运输捷径。开展引江济淮涉及航运问题的相关研究工作。改造芜湖港现有集装箱码头,增建10万TEU集装箱码头,构筑安徽省集装箱中心港;建设芜湖散装水泥专用码头,形成皖南水泥铁水联运通道;扩建、改造马鞍山港9号码头,扩大件杂货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建设池州港泥州港区一期工程,形成池州港新的散货、件杂货兼集装箱作
42、业区;改造安庆港五里庙一期工程和19号、20号码头,增加件杂货、集装箱和散货吞吐能力;建设枞阳水泥专用码头,构成江北水泥生产基地的运输配套系统;扩建铜陵港磷矿码头和硫矿码头,适应铜陵市相关工业企业发展需要。民航运输主要民用机场为:合肥骆岗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机场,另外正在兴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池州九华山旅游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交通枢纽重点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中心枢纽,抓紧黄山等火车站建设,同步改造建设全省
43、市级公路快速客运站。ahxj00110-1-8 11:042008年生产总值(GDP)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37.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18.7亿元,增长1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5%,上半年增长14.2%,前三季度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1646.63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4485元(折合2085美元),比上年增加244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2949元人,比上年增加3464元。2009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4512.9亿元,比去年同期
44、增长11.8%,比全国高出4.7个百分点。caj056310-1-8 11:07合肥地铁 ahxj00110-1-8 11:13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
45、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行政区划篇: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历史沿革篇: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
46、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经济发展篇:200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严竣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政企同心,积极应对,加快结构调整、共同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
47、济发展,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实力再跨新台阶,经济发展速度在省会城市领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6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834.92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增加值654.92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724.72亿元,增长13.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482元,比上年增加6348元。全年136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6.2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3%。其中,轻工业225.31亿元,增长29%;重工业380.98亿元,增长24.7%。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企业76.02亿元,增长21.1%;集体企业6.03亿元,增长19.3%;股份合作企业3.16亿元,增长13.5%;股份制企业312.57亿元,增长32%;“三资”企业203.1亿元,增长20.8%;其它企业5.4亿元,增长30.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28.6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