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pdf(2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 主 编 韩定定 赵菊敏 副主编 董自健 李明明 参 编 史健婷 王 锦 副主编 于 真 段朝程 主 审 黄焕忠 徐春艳 内 容 简 介 本教材旨在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及翻译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本教材所选的资料多是从国外图书、杂志和科学文献中精选而来的,在选材上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文体语言的规范化及时间性。该书不仅从理论上概括阐述了英语翻译的主要技巧及写作的基本技巧,而且配合以大量的例句及实践性练习,通过“熟能生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这些技巧和方法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全书共分三
2、章,第一章为科技英语的翻译理论及方法,包括了科技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和疑难句子、科技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要求。第二章为科技英语文献的阅读及翻译,所选文章的编排和选材根据电路与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应用等分成相应的 12 个单元。第三章为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本书可作为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韩定定,赵菊敏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ISBN 7-301-10762-5.信 .韩 赵 .信息技
3、术英语高等学校教材 通信工程英语高等学校教材 .H3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6)第 057958 号 书 名: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 著作责任者:韩定定 赵菊敏 主编 策 划 编 辑:徐 凡 责 任 编 辑:翟 源 聂云霄 标 准 书 号:ISBN 7-301-10762-5/H1669 出 版 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 205 号 100871 网 址:http:/ http:/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50667 出版部 62754962 电 子 邮 箱:pup_ 印 刷 者:发 行 者:北京大学出
4、版社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787 毫米1092 毫米 16 开本 17.5 印张 405 千字 2006 年 8 月第 1 版 2006 年 8 月第 1 次印刷 定 价:24.00 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专家编审委员会 主 任 殷瑞祥 顾 问 宋铁成 副主任(按拼音顺序排名)曹茂永 陈殿仁 李白萍 王霓虹 魏立峰 袁德成 周立求 委 员(按拼音顺序排名)曹继华 郭 勇 黄联芬 蒋学华 蒋
5、中 刘化君 聂 翔 王宝兴 吴舒辞 阎 毅 杨 雷 姚胜兴 张立毅 张雪英 张宗念 赵明富 周开利 丛书总序丛书总序 随着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模式、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势。面对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缺陷。但是,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信息载体的教材建设并没有能够及时跟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变化,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只能借用
6、长期存在的精英教育模式下研究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体系,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体系的不协调,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认真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建立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材新体系越来越成为摆在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2005 年 4 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南京工程学院组织召开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编写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骨干教师共 70 余人,研究制定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体系,并遴选了各教材的编写组成人员,落实制定教材编写大纲。2005 年 8 月在北京召开
7、了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审纲会,广泛征求了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能力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对各本教材主编提出的编写大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和修改,在会上确定了 32 本教材的编写大纲,为这套系列教材的质量奠定了基础。经过各位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师的努力,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各参编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北大出版社编辑们的辛苦工作,我们这套系列教材终于在 2006 年与读者见面了。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涵盖了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还包括其他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
8、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现行工业企业技术现状。因此,教材内容必须能够将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当今应用状况及时反映进来。参加系列教材编写的作者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一线教师和部分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具有多年从事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经验,非常熟悉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现状、目标,同时还熟悉工业企业的技术现状和人才知识能力需求。本系列教材明确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大基础: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对象特点和电子信息学科知识结构,调整理顺了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将众多电子、电气类专业基
9、础课程整合在一个统 II 一的大平台上,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2)突出应用性:教材内容编排上力求尽可能地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吸收进来,把工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反映到教材中。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尽量选用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问题,避免空洞。(3)坚持科学发展观:教材内容组织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根据课程特点,力求反映学科现代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4)教学资源齐全:与纸质教材相配套,同时编制配套的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组织实施。衷心感谢本套系列教材的各位编著者,没有他们在教学第一线的教改和工程第一线的辛勤实践,要出版如此规模的系列实
10、用教材是不可能的。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我们广大编著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本专业领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真诚希望使用本系列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不吝指正,随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期进一步对本系列教材进行修订、完善。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电子通信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专家编审委员会 2006 年 4 月 前 言 目前有关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英语课程大部分采用高等院校自编讲义,不规范,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是不连贯的,不科学的,甚至于仅仅是混个学分而已。综观历届毕业的学生的反馈意见,理工科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技能非常缺乏,既看不懂国外先进文献,又不会写作基本的科
11、技报告。所以出版一套规范而科学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这本书的编写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本书是专为理工科学生(偏重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在学完四级英语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英语阅读技巧及本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而编写的。本书并不是泛泛地谈论一般性的翻译技巧,而是在介绍这些技巧的同时,还从语言、文化等角度进行对比,指出采取这些翻译技巧的原因所在。没有把翻译单位仅局限于词语和句子,而是扩大到文章层面,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文章翻译技巧。通过几种文体的写作方法的介绍,使理工科学生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本书既可作为电信、通信类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课的教材,也可供研
12、究生及通信、IT 领域在职人员阅读提高之用。本书共分三章和两个附录:第一章为科技英语的翻译理论及方法,包括了科技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和疑难句子、科技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要求。这一部分是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一个基础。第二章为应用及欣赏,所选文章的编排和选材根据电路与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应用等分成相应的 12 个单元。每个单元由 Text A、Text B 组成,两篇课文的内容具有连贯性,Text A 一般可作为重点讲授内容。每篇课文后面列出一些单词及词组,并对一些句子进行了注释。单词和注释以专业词汇和专业性较强的句子为主,主要是让读者能正确地理解书中所叙述的科技问题和阐述的观点。第
13、三章为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是科技英语这方面训练的进一步提高。最后书末的两个附录分别为“常用通信与电子信息词汇及注解”;“科技论文写作常用句型”。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韩定定、太原理工大学赵菊敏、淮海工学院董自健、西安科技大学李明明、黑龙江科技学院史健婷、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王锦、成都理工大学于真等 7 位老师共同编写完成,主编是韩定定、赵菊敏。其中第一章由韩定定、赵菊敏、于真三位老师编写完成;第二章由以上 7 位老师分别按照各自的专题编写完成;第三章由韩定定、董自健编写;附录由李明明编写。第一主编的工作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宗源教授、
14、刘锦高教授和电子系系主任郑正奇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在编写过程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Dr.Huang Huanzhong 和 Dr.Ma Jinguo 及华东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一些研究生奉献了他们的无私帮助,对此作者心存感激。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书中会存在各种错误,望读者不吝指正。编 者 2006 年 8 月 第 1 章 翻译理论与方法 1.1 翻译的概念“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 卡特福德,1994);“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15、。”(巴尔胡达罗夫,1985);“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 奈达,1969);“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沃尔夫拉姆威尔斯,198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吕俊,1997)。在以上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更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翻译的具体形式很多,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 4 类。(1)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信、
16、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2)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信及各种文学作品等。(3)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4)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
17、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这 4 大类符号既可以表达翻译的原码,也可以表达翻译出的译码,它们既可以单独作为原码或译码的物质载体,也可以由两种、三种、四种共同组成译码或原码的载体。从翻译运作程序上看,实际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 3 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表达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进行准确表达。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如此纷繁复杂
18、,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翻译的定义是一项非常艰难的重任,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 2 2 的角度对翻译活动做出了概括和总结。在众多的定义中,有些学者(如,吕俊,1997)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将翻译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它更明确了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他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在上文的诸多翻译形式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一点:“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
19、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1.2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与英汉语对比 既然翻译要涉及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而语言是与文化和民族思维休戚相关的。所以,要掌握有效的翻译方法,必须先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了解引起语言差异的中西方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本节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在中英翻译中如何
20、融文化知识于语言中,以导入文化的适度性。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如果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 是什么意思?人们嫉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 blue(蓝)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即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但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 green with
21、 envy 是个固定词组,表示“十分妒忌”。blue 这个词与 mood 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 2 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都涉及了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翻译过程中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由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由此可见,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1.2.1 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首先要从文化谈起。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狭义指文学、音乐
22、、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第 1 章 翻译理论与方法 3 3 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
23、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关于
24、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
25、东西)等等。又如形容人“病得厉害”用 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 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 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 通信工程 专业 英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