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白居易(解析版).docx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白居易(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白居易(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白居易(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17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
2、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参考答案】1CD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1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
3、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2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二、【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
4、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参考答案】1采地黄 卖地黄2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
5、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1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央告对方用这地黄喂对方的肥马,自己愿换
6、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 2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
7、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酬李二十侍郎白居易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残莺著雨慵休啭,落絮无风凝不飞。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十年分手今同醉,醉未如泥莫道归。【注】李二十侍郎:李绅,字公垂,排行第二十
8、,白居易的诗友,曾为户部侍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描写眼前之景,竹笋变老、花少叶长,这一切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怜惜之情。B诗人摘取草木嫩芽而食,随意牵来藤蔓挂自己的朝衣,可见诗人向往自然,厌恶官场。C诗人与友人别离十年,今日重逢,开怀畅饮,并约定不醉不归,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D末句化用诗经湛露中“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句,以七言出之,自有一种风情。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被人称颂,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本题“可见诗人向往自然,厌恶官场”分析错误,“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这两句表现了诗人
9、的潇洒之情。2颔联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萧瑟凄凉的画面,营造了衰颓、凝重的氛围。雨后残莺慵懒、无心啼叫,春日无风、落絮漫地,仿佛凝滞不动,一切有如主人公一样迟缓衰残。诗句融情于景,暗示诗人内心有一种因年华逝去而产生的感伤。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松声(节选)白居易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注】翛(xi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点明松声的由来:微风自西南而来,拂动松树枝叶而形成松声。B诗歌用词准确传神,如“飒飒”“泠泠”两个叠词摹写生动,琅
10、琅上口。C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D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C.“本诗吟咏的是秋天雨夜的松声”不正确,本诗吟咏的是夏夜的松声。“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是用来比喻松声的,并非实景;“炎暑”才是实写。故选C。)2一二句写微风潜入枝叶,为写松声蓄势。三四句运用比喻,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以声写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后四句运用衬托,借自己聆听松声后洗净炎暑、消除昏烦以至整夜不眠、心身翛然的感受,从
11、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而是写到来自西南的微风潜入松树的枝叶间,正是因为有了风,才有了松声,所以首联是为写松声蓄势。颔联所写之景并非实景,而是将松声比作寒山飒飒的雨声、秋琴泠泠的弦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松声的悦耳多变。后四句写到,听到松声后洗净了夏季的炎暑,然后又消除了昏烦,以至于整夜不眠,身心翛然,这里面通过作者自己听松声后的感受来写松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松声的美妙怡人。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春 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
12、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哪里出生的?一出生就悄无声息地“周游”;第二句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B.领联写春将到某处,先派“和凤”传送消息,告诉人家“春”将来临;再遣“啼鸟”介绍情况,说明“春”将带来无限美景。C.颈联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绿了青草,美了繁花;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D.尾联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参考答案】 1.A(A项,
13、“春天从哪里出生的?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B.诗题
14、“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C.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D.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15.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1D(D项“诗人内心愁苦”有误,诗人此刻欣赏美景,并想邀请友人一起欣赏,说诗人“内心愁苦”没有依据。反衬的说法也不恰当。)2.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
15、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了邀请。(每点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