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docx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杜牧(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2、。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柳长句杜牧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注】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不嫌,一作“莫
3、将”。与桃花,一作“感杏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B.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C. 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D.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A(A“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不恰当,写“落日”“流水”意在突出时光的流逝,写“春光“柳树”意在突出春景之胜。)15.“含”
4、“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巫娥”“宋玉”用典,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有题干可知,只是对颔联情感的赏析,但在分析情感时,也要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颔联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其中的“含”“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结合下面的注释可知,这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巫娥”“宋玉”的用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诗
5、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悲吴王城杜牧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注】吴王城:三国时期都城遗址。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当时,晚唐江河日下。苏小: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表面在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实际上蕴含了对历史兴废的感慨。B.颔联通过想象,虚写柳枝含翠,住所花开,意在感慨物是人非、盛景不再。C.颈联用借代的修
6、辞手法,表达对那些花枝招展、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的赞美之情。D.尾联既抒发了对吴王城衰败的悲叹之情,又表达了对晚唐国势江河日下的忧虑。2.这首诗歌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赞美之情”分析不当,主要是借写这些女子感叹当年吴王宫廷歌舞升平的生活已然不在,繁华已成过眼烟云。)2.动静结合。“水精波动”是动景,“楼台”是静景,又以一“碎”字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立体的画面。虚实结合。“二月春风”“江水”“楼台”是实写,“吴王宫柳”“宅房花开”是虚写,虚实结合,由眼前之景推及往昔画面。渲染。通过春风、江、水波、楼台、翠柳、花等一系列景物的渲染,表面在写美景,实则是吴
7、王城“国作荒原”的写照,以乐景衬哀情,悲叹世间的兴衰变化。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秋梦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
8、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B(B项,“颔联写思妇无法成眠”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故选B项。)2.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
9、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生要先明确表态,即“好”或“不好”,一般依从诗人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诗歌尾联“又寄征衣去,迢
10、迢天外心”和题干中所给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之间的区别,主要针对改动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织女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诗歌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夫君,想起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守卫边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女子“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
11、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的话,这“天外心”中还有对夫君守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而诗人则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这一年回纥南侵,百姓流亡。仙掌:汉代建章官内有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蔬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
1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回经挽学时猎,又指发动军事侵略活动。B.三、四句绝佳,承“四散”而来,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飞图。C.前四句写雁之南飞,接下来遥想雁之北归,寄托作者情感,引人深思。D.本诗风格婉曲细腻,语言清丽而含蓄,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2.曾国藩在求阙斋读书录中评价本诗说:“雁为虏弦所惊而来,落想奇警,辞亦是以达人。”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1.D(“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表述错误。)2.首联写深秋时节,回纥挑起了战争,领兵南下。诗人以大雁惊飞哀鸣象征着百姓在战乱中四处逃亡的凄凉景象。尾联
13、诗人劝慰南飞的大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本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句句写雁,但实际上是处处写时事、写百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商山富水驿杜牧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
14、之戆也”。戆,愚直。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6分)【参考答案】1.C(“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2.不要轻易改
15、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2 分)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2 分)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2 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 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下
16、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参考答案】1.B(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2方法: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
17、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作用: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河湟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
18、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B.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
19、案】1.C(C项,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2.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要求对诗歌的尾联进行赏析,注意从内容和表达的角度切入,从内容看,尾联“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运用细节描写,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