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辛弃疾(解析版).docx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辛弃疾(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名家精练之辛弃疾(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辛弃疾(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21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外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要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
2、灵活现。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D 2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使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虾跳鳅舞”,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与“溪里鱼儿堪数”形成对比。词人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D项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你饱
3、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D项手法分析有误。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此题不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这首词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辛弃疾的词风,既有沉雄豪迈,又不乏清丽明快。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2018年北京卷)阅读
4、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0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
5、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
6、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3.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参考答案】1. D 2. A 3.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解析】1. 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
7、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2. 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
8、功的意思。3. 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
9、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三、(201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10、。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
11、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解析】1.“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桃李无言”则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写的是史记中记载的:“广出猎,见
12、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2.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
13、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虞美人赋虞美人草辛弃疾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注】此词为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辛弃疾被
14、弹劾去职时所作。虞美人草: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 亭亭:孤立无依之貌。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以芳草喻项羽,言其当年在反抗暴秦的浪潮中,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成为西楚霸王。B“拔山力尽忽悲歌”承上启下,写项羽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忽”字写出了项羽由盛转衰速度之快。C“饮罢”句写霸王别姬。言二人帐饮之后,虞姬如何对待项羽的深情。言外之意是说虞姬最后以死酬项王。D词的最后用比喻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停止跳舞的原因是“曲中犹带、楚歌声”,真挚动人。2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
15、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D(D项,“比喻”错误,“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这里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修辞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由此可知,应是“拟人”,而不是“比喻”。)2(1)表达了对虞美人精诚品质的赞美。虞美人以死酬报项羽,虞美人草停止舞动是因为“曲中犹带、楚歌声”。(2)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世人不理解虞美人的精诚,只是“贪看青
16、青舞”。借虞美人写自己,自己一片忠诚,却被弹劾去职。(3)讽刺和规劝南宋君臣。上阙借项羽由盛转衰速度之快写国家局势危急,下阕写君臣不识精诚。委婉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同时希望统治者能重用人才,发奋图强,收复失地。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满江红汉水东流辛弃疾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注】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江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17、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感情基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句异曲同工,“洗尽”二字指金军残杀百姓的血污已随时间的流逝消散殆尽。B“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雷过耳”“冰生颊”生动再现了征战时的壮烈慷慨。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2有评论者称“此词充满贺友人
18、军职升迁之喜,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A(开篇感情基调与“大江东去”异曲同工有误,其意在表达对人们敌情观念薄弱、忘记战争的叹息。)2.不认同。这首词的确有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多处表达对友人年轻有为的赞美和继承先人遗业再建新功的鼓励之意,但并非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上片前三句反义用语,写战争过去,人们便淡忘了曾经的血腥(或敌情意识就淡薄了),道出作者心里的不平(悲哀、叹惋等)。下片作者以战国冯谖自喻,由友人写到自己,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末尾三句虽是叮嘱,也暗含期望友人帮助自己去前线杀敌之意,愤懑与不平隐含其中(写离别伤感亦
19、可)。(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注】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B上片“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C下片“人散后”三句,描写词人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新高考语文押题 高中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考语文新题型 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作文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