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与地理环境1.11.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的总特征(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多,南半球人口少。(2)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3)从国家来看: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 13 个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
2、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2)历史因素:人口分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有其历史继承性。(3)其他因素:人口分布还受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影响。3.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2)人口稀疏的原因自然条件: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
3、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21.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1)居住地发生改变;(2)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一年以上);(3)跨越行政区边界线。3.分类:国际迁移国内迁移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拓展提升】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1)社会经济因素已然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人口迁移特点国际人口迁移:目前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20 世纪以前旧大陆新大陆欧洲美
5、洲、大洋洲(欧洲殖民主义扩张)非洲美洲(黑奴贸易)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地区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地区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如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加宗主国。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新中国成立(1949 年)到改革开放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人口迁移以行政导向为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发性迁
6、移少改革开放之后(20 世纪 80 年代后)内陆到沿海、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1.31.3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呈“J”型曲线。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拓展)4.人口增长的类型(1)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不
7、变(2)机械增长(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限制性原因主观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增加客观原因:自然资源有限2.资源问题及表现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解决途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
8、展。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人口最高容量):强调养活的最多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科技、经济、地域开放度、消费水平(负相关)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章第二章城镇和乡村城镇和乡村2.12.1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用地类型: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
9、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2.城乡用地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用地为主二、城乡空间结构(一)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布局和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 聚 成 团状,占地面积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风景区、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商业区占 地 面 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区活动繁忙,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
10、成片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3.形态较小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状等4.影响的因素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因素,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拓展: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地租水平线付租能力功能区区位选择原因字母名称字母名称a商业直线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A商业区(地租最高)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b住宅直线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
11、的远近对住宅区的影响较小B住宅区(地租中等)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居民上下班,又方便购物c工业直线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C工业区(地租最低)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a.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b.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
12、断河流的流向。(二)乡村空间结构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1.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2.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在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3.半集聚型:较为松散。(三)城乡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3、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三、城乡区位分析1.影响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等。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形。气候:中低纬度沿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城市较多;干旱、寒冷、湿热的气候区城市较少。河流:河流交汇处;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入海口;过河点。(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资源:工业革命后,资源丰富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矿城市。因煤炭兴起的城市:大同因石油
14、兴起的城市:玉门、克拉玛依、大庆因铁矿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马鞍山政策:深圳、巴西利亚等宗教:耶路撒冷、麦加、拉萨等2.影响乡村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条件好、亲水、交通较便利等2.22.2 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如,四合院坐北
15、朝南,北侧正房、南侧倒座房、东西两侧厢房组成,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适应北方日照时间短,太阳高度低,气候冬季寒冷,便于采光;同时减小西北冷空气的影响。(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城市布局特点地域文化特点我国古代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欧洲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
16、城市带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2)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4.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5 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2.32.3
17、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3动力:(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提醒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
18、间差异(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慢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高低高(70%-80%以上)低且发展不平衡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存在问题问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
19、异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表现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如巴西、秘鲁等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
20、界的干扰和破坏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知识拓展】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所示。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所示。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所示。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保护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自然环境
2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气候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水文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生态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解决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
22、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第三章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产业区位选择3.1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按投入产出分为密
23、集农业(集约农业)、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2.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源、土壤(酸碱性。肥力、厚度、土质、透气性等)、环境(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3)农业科技(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知识拓展】气候还包含昼夜温差、生长期等因素。昼夜温差对作物
24、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很大,进而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新疆瓜果特别甜。作物生长期越长,养分积累越多,品质越好,例如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口感好。土地价格和土地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乳肉、禽蛋、蔬菜、花卉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高的城市郊区,粮食、水果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低的地区。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的农业适宜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畜牧业。人均土地面积影响农业的生产规模,如东南亚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3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4世
25、界农业的变化特点(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5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集约自给型种植业(以稻谷为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措施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湘教版 2019 高中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