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doc
《2015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地平线上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烘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并能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烘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
2、导:采用讲解和讨论解决教学重点,并在理解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体会浓浓的悲悯情怀。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有关大西北的系列图片:敦煌莫高窟、阳关沙漠等。2、教师抒情性地导入: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等无不体现了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雄关,有搅云风沙,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奇丽的敦煌石窟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世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来体验大西北的落日,体验世间的大美。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二、学生快速浏览并整体感
3、知想想文本的结构是如何的?教师明确:第一部分:(1段):总写落日印象。第二部分:(222段):分写三次落日。第一层(25段):写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二层(616段):写第二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三层(1722段):写第三次看到落日的情景。第三部分:(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三、文本分析,鉴赏概括(一)、分析第一部分(1)、思考: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为什么首先提出“世间有大美”?教师明确: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想想:“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教师明确:第一: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的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第二: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
4、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他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他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二)、分析第二部分1、思考:这部分总的写了三次落日,所写的三次落日表现特征如何(着重从颜色和形态方面展开),并且在对每次的描写中又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每次的落日所涉的历史典故有何不同?教师广泛发动学生寻找,最后教师明确,并形成板书:第一次颜色:春联的红。形态:勒勒车轮。侧面烘托:惊呆。历史文化典故:无。第二次:开始:颜色:灰白。形态:硬币。侧面烘托:遗忘。历史文化典故:我心永恒。后来:颜色:血红。形态:一轮。侧面烘托:脸泛着红光。历史文化典故:罗曼罗兰。第三次:开始:颜色:热烈的红。形态:在云背
5、后。侧面烘托:惊骇。历史文化典故:匈奴外迁。后来:颜色:炫目,形态:挥舞魔杖。侧面烘托:向红光走去。历史文化典故:成吉思汗。2、分析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第一次落日描写清楚的?教师明确:第一次描写落日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抓住落日沉没的一瞬,将落日放置于一个极为开阔的背景之中,浓墨重彩,绘形绘色,为读者推出了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象:“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柔和、美丽、安谧”。然后描写落日沉没的过程:“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有些贪恋,不愿离去”。采用拟人的手法,细腻传神,生动地描绘了令人震撼的落日景象。3、分析第二次看到落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高中语文 第四 专题 地平 线上 教学 设计 苏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