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屈原《湘夫人》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屈原《湘夫人》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屈原《湘夫人》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屈原湘夫人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
2、”。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
3、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 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
4、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
5、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
6、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
7、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 沚水 、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 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
8、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
9、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 1958 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10、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
11、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 1922 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 君、湘夫人的
12、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
13、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
14、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 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 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夫人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屈原湘夫人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537588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