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电泳技术精品文稿.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双向电泳技术精品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向电泳技术精品文稿.ppt(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双向电泳技术1第1页,本讲稿共67页*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Pece首次发现电泳现象。*1909年Michaelis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的溶液在U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并首次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及、球蛋白组成的,由于Tiselius在电泳技术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
2、*从上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由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化学和生化分析鉴定技术的重要新发展,己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双向电泳由OFarrells于1975年首次建立并成功地分离约1000个E.coli蛋白。2第2页,本讲稿共67页一、电泳的基本原理一、电泳的基本原理
3、1、在电场作用下,带电颗粒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由F=Eq,f=6r 可得=Eq/(6r)2、带电颗粒的泳动速度同电场强度和分子本身所带的净电荷量成正比,与颗粒半径和介质黏度成反比。蛋白质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其泳动速度取决于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数量以及颗粒的大小和形状。第一节第一节 蛋白质电泳的基本原理蛋白质电泳的基本原理3第3页,本讲稿共67页在一定pH条件下,每一种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电荷(种类和数量)、大小和形状,在一定时间内它们在相同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各自集中到特定的位置上而形成紧密的泳动带。这就是带电粒子可以用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4、分析和鉴定的基本原理。4第4页,本讲稿共67页二、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二、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 1、电场强度;2、缓冲溶液的pH;3、缓冲溶液的离子强度;4、电渗;5、焦耳热三、电泳的分类三、电泳的分类 按原理分类:自由界面电泳:又称移动界面电泳,是指在没有支持介质的溶液中进行的电泳。其装置复杂,价格昂贵,费时费力,不便于推广应用。稳态电泳(或称置换电泳):分子颗粒的电泳迁移在一定时间达到一个稳态后,带的宽度不随时间而变化。区带电泳:是指有支持介质的电泳,待分离物质在支持介质上分离成若干区带。支持介质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电泳过程中的对流和扩散,以使被分离的成分得到最大分辨率的分离。区带电泳由于采用的介
5、质不同以及技术上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5第5页,本讲稿共67页6第6页,本讲稿共67页按支持介质种类的不同,区带电泳可分为纸电泳:用滤纸作为支持介质,多用于核苷酸的定性定量分析。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医学上,常用于分析血清蛋白、胎盘球蛋白,其优点是简便迅速,便于保存照相,比纸电泳分辨率高。以上二种类型的电泳,由于介质的孔径度大,没有分子筛效应,主要靠被分离物的电荷多少进行分离。7第7页,本讲稿共67页淀粉凝胶电泳:多用于同工酶分析,凝胶铺厚些,可一层一层剥层分析(一板多测)。天然淀粉经加工处理即可使用,但孔径度可调性差,并且由于其批号之间的质量相差很大,很难得到重复的电泳结果,加之电泳时间
6、长,操作麻烦,分辨率低,实验室中已很少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一般用于核酸的分离分析。琼脂糖凝胶孔径度较大,对大部分蛋白质只有很小的分子筛效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用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检测。其分辨率较高。o聚丙烯酰胺和琼脂糖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支持介质。8第8页,本讲稿共67页 另外根据支持介质形状不同,区带电泳可分为:薄层电泳、板电泳、柱电泳。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分析电泳、制备电泳、定量电泳、免疫电泳。按pH的连续性不同,可分为:连续pH电泳,不连续pH电泳。9第9页,本讲稿共67页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gel
7、 polyacrylamidegel electrophoresis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PAGEPAGE应用广泛,可用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定性、定量及少量的制备,还可测定分子量、等电点等。10第10页,本讲稿共67页1、丙烯酰胺凝胶有以下优点:几乎无电渗作用。化学性能稳定,与被分离物不起化学反应。对pHpH和温度变化较稳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凝胶无色透明,有弹性,机械性能好,易观察。凝胶孔径可调。分辨率高,尤其在不连续凝胶电泳中,集浓缩、分子筛和电荷效应为一体,因而有更高的分辨率。11第11页,本讲稿共6
8、7页2、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聚合12第12页,本讲稿共67页催化剂和加速剂的种类AP-TEMEDAP-TEMED:化学聚合作用。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的碱基可使催化剂过硫酸铵(简称AP)AP)的水溶液产生出游离氧原子,然后激活AcrAcr单体,形成单体长链,在交联剂BisBis作用下聚合成网状的凝胶。核黄素-TEMED-TEMED:光聚合作用。光聚合作用通常需痕量氧原子存在才能发生,因为核黄素在TEMEDTEMED及光照条件下,还原成无色核黄素,后者被氧再氧化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作用。13第13页,本讲稿共67页14第14页,本讲稿共67页丙烯酰胺会产生如下几个化学反应:高浓度酸和碱
9、会促进其水解形成丙烯酸和NH3NH3。与一些羟基化合物如酚或酯族醇反应,生成-芳氧基或烷氧基丙酰胺。在2020能NH3NH3反应,生成、-氮川三丙酰胺。与一些硫醇反应,生成-烷基丙酰胺。也会由于超声、-射线和自然光线引起聚合作用。如果烃键靠近在高度聚合的位置,酰胺基也会受到分子间的缩聚作用而成亚胺桥。15第15页,本讲稿共67页凝胶的孔径可调性及其他性质每100100亳升凝胶溶液中含有单体和交联剂的总克数称凝胶浓度,用T%T%表示;T%=(a+b)/m T%=(a+b)/ma a:丙烯酰胺克数;b b:N,N-N,N-甲叉双丙烯酰胺克数;m m:缓冲液体积(毫升)。3、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有效孔径
10、:16第16页,本讲稿共67页17第17页,本讲稿共67页浓缩效应浓缩效应18第18页,本讲稿共67页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异常现象及解决办法1.1.凝胶未聚合2.2.未加水层时凝胶聚合3.3.电泳后未能检测出样品4.4.样品分离区带宽或拖尾5.5.只显一条区带6.6.分离区带呈条纹状19第19页,本讲稿共67页第二节第二节 蛋白质等电聚焦电泳蛋白质等电聚焦电泳 1966年,瑞典科学家Rible和Vesterberg建立。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1.1.电泳系统中加进两性电解质载体,当通直流电时,两性电解质载体即形成一个由阳极到阴极连续增高的pHpH梯度。蛋白
11、进入时,不同的蛋白移动到与其等电点相当的pHpH位置上,从而使不同等电点的蛋白得以分离。2.2.优点:分辨率高,区带清晰、窄,加样部位自由,重现性好,可测定蛋白或多肽的等电点。3.3.缺点:需无盐溶液,不适用于在等电点不溶解或发生变性的蛋白。20第20页,本讲稿共67页 利用蛋白质分子或其他两性分子等电点的不同,在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线性的(或非线性)pH梯度中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分析。分析对象只限于蛋白质和其他两性分子。根据建立pH梯度原理不同,可分为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carrier ampholyte pH gradient)和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 pH gradien
12、t,IPG)。21第21页,本讲稿共67页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1、蛋白质的等电点:取决于其氨基酸的组成。组成每一种蛋白质或多肽的氨基酸的数目和比例是不同的,故蛋白质的等电点范围很宽,这使得可以利用它来分离和分析蛋白质。22第22页,本讲稿共67页2、聚焦效应3、等电聚焦的分辨率23第23页,本讲稿共67页二、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1、载体两性电解质应具备的条件在等电点处有足够的缓冲能力,以便能控制pH梯度,而不致被样品的缓冲能力而改变pH梯度。在等电点处有足够高的电导,以便使一定的电流通过,具备不同pH的载体有相同的电导系数,是整个体系中的电导均匀。分子质量小,便于与被分离的高
13、分子物质分离。化学组成不同于被分离物质,不干扰测定。应不与分离物质反应或使之变性。由多乙烯多胺与丙烯酸加成制备(有不同pHpH范围的商品两性电解质载体)24第24页,本讲稿共67页2、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产生pH梯度:用两种不同的pH的缓冲液互相扩散,在混合区形成pH梯度。这种方法形成的pH梯度很不稳定,重复性差,现已不使用。人工pH梯度。利用载体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作用下自然形成pH梯度,常用该方法。天然pH梯度。25第25页,本讲稿共67页3、载体两性电解质分离原理等电聚焦样品可放于任何位置。4、载体两性电解质的缺点载体两性电解质合成过程复杂,影响蛋白质点的位置,从而影响了重
14、复性;负极漂移现象,使pH梯度不稳定;负极漂移现象使碱性蛋白质无法聚焦;凝胶灌制重复性差,凝胶机械稳定性差,影响重复性。5、等电聚焦中应注意的事项pH梯度的选择;添加中性载体两性电解质;电流降到最小切恒定时尽快结束IEF;pH梯度测定:电泳结束后,用微电机检测凝胶表面pH;蛋白质在pI处形成沉淀。添加表面活性剂。26第26页,本讲稿共67页三、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技术 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是8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等电聚焦技术。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比传统等电聚焦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大的上样量,其分辨率可达到0.001pH,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电泳方法之一。27第27页,本讲稿共67页1、固相p
15、H梯度的介质 其所用的介质是一些具有弱酸或弱碱性质的丙烯酰胺衍生物,它们与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有相似的聚合行为。28第28页,本讲稿共67页2、固相pH梯度的建立 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技术的突破要归功于Immobilines试剂(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APB)的基础上开发的固相pH梯度(IPG)技术。Immobilines(固相试剂)是一系列性质稳定的具有弱酸弱碱性质的丙烯酰胺衍生物,与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有类的聚合行为。每个分子都有一个单一的酸性或碱性缓冲基团与丙烯酰胺单连,其结构式为:其中R代表羧基或第三氨基。分子一端的双键可以在聚合过程中共价键合镶
16、嵌到聚丙烯酰胺介质中。所以它是固相的,即使是在电场中也不会漂移。分子另一端的R基团为弱酸或弱碱性的缓冲基团,利用缓冲体系滴定终点附近一段pH范围就可形成近似线性的分布在pH310范围的缓冲体系。所以固相pH梯度与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分子不是两性分子,在凝胶聚合时候便形成pH梯度,不随环境电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后者是两性分子,在电场中迁移到自己的等电点后才形成pH梯度。29第29页,本讲稿共67页固相固相pHpH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基质结合缓冲基团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基质结合缓冲基团 30第30页,本讲稿共67页4、固相pH梯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3、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原理 蛋白质分
17、子按照自己的pI位置在固相pH梯度中迁移,知道达到自己的等电点,停止迁移。固相pH梯度可窄至pH0.1的范围,因此分辨率极高,可达0.001pH;pH梯度稳定,不漂移;灵活性大,可随意选择pH梯度和斜率;重复性好;加样容量大;样品中盐的干扰小;对碱性蛋白质也能很好的分离,无边缘效应,故可用很窄的胶条(如5mm宽)聚焦,特别适合于双向电泳的第一相,但固相 pH梯度灌胶技术复杂,只能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候需要高电压,电泳时间长,窄范围pH测定困难,只能计算。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温度:20-30;电压:梯度上升。31第31页,本讲稿共67页加样方式 32第32页,本讲稿共67页等等电电聚聚焦焦电
18、电泳泳进进行行过过程程中中等等电电聚聚焦焦电电泳泳结结束束后后()()()()高高pH高高pH低低pH低低pH33第33页,本讲稿共67页第三节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基本原理:天然状态生物大分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在恒定的、非解离的缓冲系统中分离蛋白质。可得到天然蛋白质的分子量。34第34页,本讲稿共67页连续电泳不连续电泳浓缩效应凝胶层缓冲液离子成分pH电位梯度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35第35页,本讲稿共67页2、影响凝胶聚合的因素形成凝胶试剂的纯度凝胶浓度温度和氧气的影响:23-25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优点36第36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向 电泳 技术 精品 文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