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质研究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山地质研究资料.doc(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泰山地质研究资料一、泰山的年龄 泰山既不是一个太古代的古隆起,也不是一个背斜, 而是一个中新生代形成的单斜断块凸起。今日的泰山不是形成于太古代,其雏形始于中生代末或新生代初,其基本轮廓形成于新生代中期。主要依据如下: 1、泰山南麓的北东东向泰前断裂,自晚侏罗世形成以后,一直在活动并延续到现在,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尤其是早第三纪初发生强烈的掀斜活动,使北盘的泰山大幅度抬升隆起,把山体高处的古生代沉积盖层剥蚀掉,而南盘不断下降接受早第三纪的官庄组沉积,形成泰莱断陷盆地。这可以从山东矿业学校以东到吴家庄一带,出露的断裂北盘太古代变质杂岩与南盘寒武系馒头组或徐庄组页岩的断接关系、 刘家庄南该断裂切割
2、第四系,以及目前泰山仍在继续上升、新构造运动强烈等大量实际资料得到充分的证实。泰前断裂成为今日泰山与泰莱盆地的天然分界线,在地貌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航卫片上也显示十分清晰,所以该断裂对今日泰山形成起着主导的控制作用。 2、泰山南侧的泰莱盆地中,堆积有2000多米厚的下第三系字庄组的砂砾岩,其角砾大小不一,磨圆主度差,尤其官庄组上段和汶口组下段富含古生界巨大的石灰岩角砾,反映它们是一种山麓相快速堆积的产物。从此可以断定,在早第三纪,泰山一带曾有过大幅度抬升,遭受强烈而又高速度的风化剥蚀,为泰莱盆地巨厚的砂砾岩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又进一步说明,泰山上曾有过古生界石灰岩的分布。在官庄组的砂砾
3、岩剖面中,常见到下部有巨大的石灰岩角砾,上部有变质岩的角砾,说明泰山在早第三纪遭受剥蚀过程中,首先把古生界的石灰岩剥蚀掉,然后才剥蚀其下部的太古代的变质岩。上述事实同样说明了泰前断裂是一条生长断裂,它既直接控制了北盘泰山的抬升和剥蚀,又直接控制了南盘泰莱盆地的下降和沉积, 具有边断边沉积的特点。 3、泰山南北两侧寒武奥陶纪的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均向北东倾斜,如若泰山是一个背斜或者是太古代一个穹状古隆起,必然控制其南北两侧或其周围地层的产状分布,泰山南侧地层应向南倾斜,北仙地层应向北倾斜,事实上,泰山南侧蒿里山、北集坡等地寒武系的产状倾向东北,泰山北侧万德、张夏一带寒武系的产状亦倾向东北,说明泰
4、山不是一个背斜构造和穹状古隆起,而是一个单斜断块凸起。此外, 在泰山山体的低洼处,以及莱芜的栖龙湾、迷马镇等地,肥城北部的段家店,都在大片太古代形成的变质杂岩中,多处见到寒武系石灰岩的残余顶盖,这些保留下来的古生界剥蚀残余,有力地说明泰山一带曾有过古生代的海相石灰岩沉积,从而说明“泰山是个太古代的穹状古隆起”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4、从区域构造分析,在三迭纪期间,华北地区南北缘两条地壳消减对接带的相向碰撞挤压,使鲁西在南北向水平挤压下发生整体抬升,形成缓波状穹状隆起,致使全区缺失三迭纪的沉积,甚至大部分地区也没有早、中侏罗世的沉积, 说明印支运动在鲁西只表现为地块的整体抬升, 没有区域性的褶皱,
5、不形成明显的背、向斜构造。在燕山阶段鲁西在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下,发生了北西和北东东向两组断裂,形成“”型断裂体系,把整个鲁西分割成若干个块体,由于近南北向伸展作用,断块发生强烈的掀斜,形成了泰山、莲花山、蒙山、尼山等断块凸起以及泰莱、新蒙、平泗、陶枣等断块凹陷,构成断块凸起形成山地使古生界遭受剥蚀, 断块凹陷形成盆地,保存了晚古生代石炭三迭纪的含煤岩系,并接受晚侏罗世以来的沉积。上述区域构造分析, 也足以说明泰山和莲花山、蒙山、尼山一样,都不是什么太古代的古隆起或背斜构造,而是一些中新生代的断块凸起,泰山是一个年青的断块山系。 5、从区域古地理环境分析,在寒武奥陶纪期间,整个华北、鲁西地区也
6、不能例外,是一片汪洋大海,如果说泰山、莲花山、蒙山等是古隆起的话,那么在寒武奥陶纪, 它们就象广海中的几个极小孤岛,这种状况在华北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中难以想象的。过去有人一看到太古代的变质岩出露的地方,不加分析就认为是太古代的古隆起,其结论往往是错误的。所以具体地分析鲁西古生代的古地理环境,就不难看出,整个鲁西包括泰山在内,在古生代早期仍然是一片浅海环境,普遍接受了寒武奥陶纪的海相沉积,这是不容置疑的。 综上所述,泰山不是个古老隆起,而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块凸起,是一个年青的断块山系。今日的泰山不是形成于太古代,它的年龄没有20多亿年。确切地说,其雏形始于中生代末或新生代初(距今亿年左右),其基本
7、轮廓成于新生代中期,既距今3000万年的晚第三纪初。泰山的年龄从中生代末或新生代初算起,也只有1亿年左右,如从新生代中期算起,才不过3000万年。 应该指出两点,一是说组成泰山的变质杂岩,形成于太古代,这些岩石的年龄为20多亿年,这无疑是对的,二是泰山的形成时代和组成泰山的岩石的形成时代,或者说泰山的年龄和泰山的岩石年龄,不是一回事,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二、区域地质概况地质演化史 泰山作为地壳发展某一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古泰山形成、海陆演变、今日泰山形成等三个阶段。泰山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经受了泰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华里西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
8、运动等五次大地壳运动的强烈变革,经历了地壳发展历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五个主要阶段的改造,真可谓几度沉浮、几经沧桑。今日的泰山不是太古代的古老隆起,而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掀斜断块凸起,燕山运动奠定了山体的基础,喜马拉雅山运动构造了山体的基本轮廓,著名的泰前断裂活动塑造了泰山今天的自然景观面貌。 泰山的地质演化历史,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两个主要的地质演化时期。 1、前寒武纪地质演化 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历史,可划分为新太古代早期(29002700Ma)、新太古代晚期(27002500Ma)、古元古代(25001800Ma)、中元古代(18001000Ma)等四大阶段。 (1)
9、新太古代早期绿岩陆壳形成与改造阶段 大约在2800Ma年以前,古老陆壳裂开,生成北西向的裂谷型海槽,在其中先后发育了由拉斑玄武岩、科马提岩等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组成的基性组合型绿岩建造,继而发生绿片岩相低角闪相变质作用形成泰山岩群。随后在27702700Ma望府山期英云闪长岩侵位,它们一起在2700Ma左右经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强烈的近水平塑性流变和滑脱拆离构造变形作用改造,形成片麻状、条带状的层状岩系外貌,构成泰山的变质侵入岩,并在北东南西向挤压下构成宽缓褶皱。在此阶段的末期发生第一期北西向韧性剪切变形作用。 (2)新太古代晚期陆壳增生和初步克拉通化阶段 首先是表现为幔源型的基性、超基性岩浆
10、侵入作用,形成大辛庄的滑石透闪片岩、阳起片岩和蛇纹岩以及麻塔一带的角闪石岩,它们遭受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随后发生大众桥期幔壳源混合型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系列的中酸性岩浆侵位(26l32523Ma),形成北西向展布的岩基和岩株。在此阶段末期发生第二期北西向韧性剪切变形作用。 (3)古元古代陆壳完全克拉通化和刚性陆壳张裂阶段 首先发生陆壳岩石重熔,形成傲徕山期壳源型二长花岗岩系列侵位呈北西向展布的岩基(256l25l4Ma),并遭受到构造变形的改造,生成北西向片麻理。之后发生第三期北西向韧性剪切变形作用。此后本区陆壳完全克拉通化。 中天门期幔源型岩浆沿刚性陆壳中的北西向和近
11、东西向两组网状脆性断裂系统侵入(2494Ma)。尔后在中天门期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下,陆壳局部重熔,形成摩天岭二长花岗岩岩脉群(2493Ma),同时发生第四期北西向韧性剪切变形作用。 (4)中元古代基性岩墙侵入阶段 刚性陆壳在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构造作用下,再次发生张裂,基性岩浆沿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侵入,形成红门期的辉绿岩岩墙及其发育的“桶状构造”。 中、新元古代,泰山处于稳定隆升阶段,无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记录。 2、显生宙地质演化 (1)古生代稳定地台阶段 地壳以垂直升降为主。早古生代发生海侵,形成陆表海,接受寒武奥陶纪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中奥陶纪末,地壳整体抬升为陆,没
12、有接受沉积。及至晚古生代中石炭世,地壳发生短暂的升降交替,接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岩系沉积,而后地壳上升进入大陆发展阶段。 (2)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 在环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下,地块裂解,形成各种断裂并伴随少量岩浆(闪长玢岩)侵入,由北东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组成“X”型断裂体系,构成泰山断块凸起和泰莱断块凹陷,奠定了泰山山体的基础和雏形。 (3)新生代地壳隆升阶段(喜马拉雅期) 从古近纪开始,北东东向泰前断裂发生强烈掀斜,泰山大幅度抬升遭受剥蚀,形成了泰山的基本轮廓,南侧的泰来盆地接受了古近纪山麓相洪积物的快速沉积。新构造运动普遍强烈,进一步塑造了泰山的自然景观面貌。泰山至今仍以0.5mm/年的速
13、度继续抬升。此外,在泰山北侧形成掀斜断块式的不整合面重力滑动构造。 三、区域地质概况1、构造 构造作用对塑造泰山的地质地貌景观发挥了独特作用。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以断裂为主,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纪形成的构造,又有中新生代发育的构造。 泰山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发育以多期的褶皱、断裂以及韧性剪切带为其主要特征。它们彼此叠加相互改造,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面貌,对它们的成因机制研究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辉绿玢岩发育的国内外罕见的“桶状构造”,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以近东西方向对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使泰山地区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东东
14、向泰前断裂发生强烈掀斜活动,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得十分普遍和强烈,它们对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泰山周围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也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2、侵入岩 泰山的侵入岩分布十分广泛,主要为前寒武纪侵入岩和极少量的中生代脉岩。 泰山前寒武纪侵入岩分布最广,占泰山主体面积的95以上,是泰山极为重要的地质体。侵入岩的岩性从超基性、基性到中酸性都有,但以中酸性的花岗岩类和闪长岩类为主。侵入岩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岩基、岩株到岩岩脉均有,但以岩基和岩株等大型岩体为主。侵入岩有深成和浅成之分,但以深成相为主。岩体的展布方向,
15、但以北西向为主,多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是角闪闪长玢岩,见于西北部的尖顶山附近和西南松棚等地,呈岩墙、岩脉状产出。 泰山的脉岩种类较多、分布较广。总体上表现出其形成和分布受断裂所控制。 3、地层 泰山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太古代的变质表壳岩系泰山岩群,以及其北侧张夏崮山一带的古生界寒武系、山南盆地中的新生界等沉积地层。 (1)太古界泰山岩群(Arty) 泰山岩群因受后期多期岩浆侵入活动和变形作用的改造,岩层出露比较支离破碎,往往作为残留地质体赋存在众多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侵入岩中。 泰山岩群的产出情况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原始层状产出,层状特征明显,连续性较好,厚度比较大,主要
16、出露在西南部的大河水库、冯家峪、南黄水湾、天平店和卧虎山等地,其中以卧虎山西坡人工剖面为最好,露头宽度达500m以上,呈北西向展布,走向为NW320340,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向西延入肥城幅界首一带,向南延入南留幅下水泉一带。二是以侵入岩中的残余包体形式产出,多支离破碎,呈不连续条带、扁豆状、透镜状和不规则状,星散地分布在望府山岩体出露的地域内,如东部的青山、娄家滩、安子崖、大兰窝、孟家庄,中部的李家泉、笤帚峪、望府山,西部的桃花峪、老挂尖、大河水库等地,其中东部的青山、娄家滩、安子崖等处的条带,连续性比较好,呈似层状,单层的厚度为数米、数十米,延展可达数公里,但总体看它们的产状十分零乱
17、,变化很大。泰山岩群因被后期侵入岩体穿切、侵吞,并经韧性剪切变形的强烈改造,加上植被覆盖出露不够好,难以建立完整的剖面和恢复原有层序,根据泰山岩群的岩石组合特点,它可能属泰山岩群雁翎关组的上部。 泰山岩群的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其次为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阳起片岩、透闪片岩等,其原岩为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和火山凝灰岩绿岩建造。宏观上具层状或似层状、层组状(间夹不同宽度的侵入岩)、以及由薄层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交替出现构成的微层状构造。斜长角闪岩,新鲜面为黑绿色,风化后呈灰绿色直至灰褐色,中细粒结构,薄片状构造,蚀变后可变为蛇纹岩。岩石中常发育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长英质条纹或条带
18、,构成各种奇特而有观赏价值的纹带图案,如桃花峪彩石溪中的彩石,它们是泰山奇石的重要源产地。在大河水库南岸,可见片状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和角闪变粒岩组成的微层状构造,并生成各种小型的柔流褶皱。在青山、安子崖一带,常见斜长角闪岩呈似层状与望府山岩体的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或角闪斜长片麻岩一起构成宽缓的褶皱。泰山岩群中细粒斜长角闪岩获得同位素年龄为2684l65Ma(SmNd),青山一带斜长角闪岩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840l60Ma、2820l63Ma(江博明等1998)、2826l2Ma(徐惠芬等)、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76745Ma(江博明等l998)。因此,泰山岩群的原岩建造可能
19、形成于27002900Ma之间。 (2)古生界(Pz) 泰山的古生代地层,位于泰前断裂以南,仅在蒿里山等地有零星出露,而在泰山北侧张夏崮山一带则发育十分良好。1959年在全国地层会议上,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被正式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该标准剖面把寒武系划分为下、中、上统的7个地层单位,即下统的馒头组、毛庄组,中统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分别位于张夏和崮山一带的馒头山、虎头崖、黄草顶、唐王寨和范庄等地。其中张夏馒头山是馒头组、毛庄组和徐庄组的剖面,崮山虎头崖黄草顶是张夏组的剖面,崮山唐王寨是崮山组和长山组的剖面,崮山范庄是凤山组的剖面。 现从老到新将剖面简述如下: 馒头组
20、: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燧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Redlichia chinensis)。厚度119m。 毛庄组:主要由紫色云母质页岩和灰岩组成。含刺山东盾壳虫(Shantungaspis aclis)等三叶虫、腕足类及藻类化石。厚度39m。 徐庄组:主要由紫灰色页岩和鲕状灰岩组成。其中下部的灰岩及灰质粉砂岩中常发育有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含徐庄虫(Hsuzhuangia sp.)等三叶虫化石。厚度73m。 张夏组:主要由鲕状灰岩和藻类灰岩组成,中夹杂色
21、页岩。含小叉尾虫(Dorypygella sp.)等三叶虫化石。厚度198m。 崮山组:主要由竹叶状灰岩、疙瘩状灰岩和黄绿色页岩组成。含蝴蝶虫(Blackwelderia sp.)、蝙蝠虫(Drepanura sp.)等三叶虫化石。厚度51m。 长山组:主要由叠层石灰岩、具红色氧化圈竹叶状灰岩、紫色页岩组成。含庄氏虫(Chuangia sp.)等三叶虫化石。厚度70m。 凤山组:主要由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组成。含济南虫(Tsinania sp.)等三叶虫化石,以及海百合茎和腕足类化石。厚度130m。 (3)新生界(Kz) 第三系(R) 主要分布于泰山前断裂以南的盆地内,自然露头极少,多为第四系
22、所覆盖。岩性主要为砾岩和砂岩,砾石成分为灰岩,大小不一,多呈棱角状,钙质和泥质胶结。与下伏古生界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一套山麓相洪冲积物沉积。属下第三系官庄组。第四系(Q) 在泰山周边分布较广,岩性主要为砂质粘土、粉砂质粘土,局部含砾石层,以及沟谷中的砾、砂、粉砂等。是一套山麓坡积、冲洪积相、河漫滩相和现代河流相沉积。 四、地质地貌遗迹1、 傲徕峰 扇子崖之西是傲徕峰,因巍峨突起,有与泰山主峰争雄之势,古有民谚:“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傲徕峰与扇子崖结合处为山口,在山口之后是青桐涧,其深莫测,涧北为壶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东看扇子崖,如半壁残垣,摇摇欲坠,让人心惊目眩
23、,西望傲徕峰,似与天庭相接,北眺壶瓶崖,绝壁入云。扇子崖和傲徕峰一带出露的岩石,均为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2、桃花峪 桃花峪一线天桃花峪,位于岱顶西北,是泰山近几年开辟的旅游新区,并有索道缆车直通岱顶。此处奇峰垒列,峭壁林立,沟深涧曲,溪水长流,青松密布,兼有险、奇、秀、幽的自然景观特色。由于此处气候适宜,水质清净,故又成为泰山赤鳞鱼繁衍之处。 在索道站周围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其东侧有北西向龙角山断裂通过,断裂两旁发育有与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断裂。其中一条伴生断裂切过一个山头,生成约5m宽的节理密集带,节理面近于直立,把二长花岗岩切割成许多薄板状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岩
24、块沿直立节理面不断坍塌,最后形成两峰对峙的一条几米宽的大裂缝,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线天。置身其中,只见两壁峭如刀削,俯看脚下巨石垒垒,仰望上空,仅看到一线蓝天,令人无比惊险。 彩石溪不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产地,经过我们初步的野外工作,认为在彩石溪存在着以基性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岩)为主的一套表壳岩系统,属于泰山岩群。原岩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构成双峰式的。由于强烈变形,基性火山岩已经被拉成构造补丁,而且它的构造变形被后期切断,后期的脉体又被切断了。另外有糜棱岩化的现象,构造、地层等地质现象非常丰富。 3、阴阳界 阴阳界 在长寿桥南面的石坪上,东百丈崖的顶端,有一横跨两岸垂直河谷的浅白色岩
25、带,好像一条白色纹带绣于峭壁边缘,因长年流水的冲刷,表面光滑如镜,色调鲜明,十分醒目。越过它稍有不慎,就会失足跌落崖下,坠谷身亡,故名之为“阴阳界”。 桥下的石坪为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质地坚硬,抗风化剥蚀能力比较强,经长期风化剥蚀和溪水的冲刷,形成了这样宽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谓“阴阳界”,实际上是一条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花岗质岩脉,表面呈灰白色,脉宽11.2m,沿南东130方向延伸,近于直立产出在二长花岗岩中,与围岩的界线十分清晰,产状稳定,直线状展布,色调鲜明,又位于东百丈崖的峭壁边缘,地势甚为险峻。古人把这条岩脉看作阳间与阴间的分界线,虽有某些言过其实之处,但对游人而言确不失警示的作
26、用,同时也为长寿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4、扇子崖傲徕峰及其东侧的扇子崖,是泰山西南麓的险要幽绝之处,是观察深沟峡谷、悬崖峭壁、奇峰峻岭的侵蚀切割地貌最佳地点之一,也是泰山的著名旅游景点。从长寿桥经无极庙,向西北走约2公里,即到扇子崖山口,向里走便是西汉末年赤眉军天胜寨的遗址,其西有一高峰,形似雄狮,名为狮子峰,再向西就是高耸峻峭、丹壁如削、形如巨扇的扇子崖,明代文学家杨博曾在扇上题书“仙人掌”,清代诗人孙宝僮在中写道:“剑峰怒刺天,积铁拔千仞”。 扇子崖 扇子崖为何如扇似刀、丹壁如削?原来扇子崖与其东侧的狮子峰及其西侧的傲徕峰是一个整体,后来被两条北西向断裂错切,将其分割成三个山峰,而扇子又
27、被北东东向断裂切割,形成一系列密集而直立的板状块体,加上二长花岗岩水平节理发育,岩石十分破碎,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大规模坍塌久而久之,逐渐形成目前犹如半壁残垣、状如扇形的扇子崖。5、石河、石海 后石坞一带出露的岩石,为傲徕山期侵入岩体的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细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石比较致密和坚硬,抗风化能力强,但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十分发育,把岩石切割成许多厚薄不一的板状块体。此处由于季节和昼夜温差变化大,热胀冷缩物理风化作用和寒冻风化作用非常显著,冰劈作用十分活跃,使岩块发生强裂崩解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崩解的岩石就沿垂直和水平的节理面发生大规模崩塌,形成悬崖峭壁和奇峰怪石,并大量滚落下来堆
28、积在山坡上或沟涧内,这些杂乱的巨石,有的在山坡成片产出达上千平方米,犹如石头的海洋,称之为“石海”,有的沿沟涧呈带状分布,称之为“石河”。石河 6、莲花山地质遗迹 位于新泰市莲花峰及其以南的通天河峡谷两侧,面积约8km2。 莲花山晚太古代形成的变质表壳岩系泰山岩群,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形成的各种闪长岩类和花岗岩类侵入岩,以及中新生代形成的断裂构造等重要地质遗迹保存完好。园区内新构造活动明显,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地形起伏较大。断层、构造节理和侵入岩的风化、侵蚀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多样;像形奇石耸立,以观音石、风动石最著。此外,多期侵入岩体的接触关系、泰山岩群的残余包体以及伟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也十分
29、清晰。莲花山园区集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成为泰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7、陶山地质遗迹位于肥城市西部的湖屯镇,面积约9 km2。属泰山山脉,主峰海拔520m。 陶山园区属陶山牛山断块凸起的西南缘,肥城煤田断陷盆地北侧,处于 幽寺背斜、陶山向斜、吕仙村背斜的“两背夹一向”构造范围内。 区内地质遗迹丰富、典型,主要地质景观有石灰岩溶洞、中下寒武统地层剖面、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接触关系、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崮形山地貌和峡谷地貌等。地层序列完整,其下中寒武统地层剖面可与泰山北侧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标准剖面相对比,对研究华北地台地质演化历史,以及古生代早期沉
30、积环境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溶洞发育规模不一,形态各异,数量众多,与泰山景观有很强的互补性。 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相传中华商祖范蠡与西施晚年曾在此幽栖隐居。陶山园区集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是科学考察、观光旅游、度假休息的好地方,也是泰山园区的有益补充,与泰山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8、徂徕山地质遗迹 区内发育了北东、北西、北东东向共三组构造断裂,是典型的中新生代形成的单斜断块山。区域内岩体以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系及侵入杂岩为主,各岩体侵入、包含关系特殊,区内流水切割作用强烈,重力崩塌现象明显,形成了较多的叠瀑、幽潭、奇峰、异石等地质景观,是泰山地质遗迹景观的重要补充。
31、另外,徂徕山生态环境良好,林木茂密、秀水萦绕,文物古迹众多,具有较高的生态观光价值和文化游览价值。规划将徂徕山地质遗迹园区建成以休闲度假为主,兼具生态观光、科学考察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旅游区,在旅游发展中要与泰山及其周边的旅游景区形成功能互补、产品差异、形象叠加、市场分工的格局,突出徂徕山景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9、桃花峪地质遗迹 桃花峪位于岱顶西北,上段名桃花源,下段为桃花峪。此峪奇峰垒列,万壑汇川,千潭叠瀑,竹木葱翠。桃花峪地貌景观与泰山之“雄”相映成趣,其特色是颇具南国之“秀”。山体起伏不大,相对高差较小,红树层层,清水涟涟景色宜人。 桃花峪是一条近北西向的谷地,是由于龙角山大众桥及与其相垂
32、直的一条断裂作用所致,此断裂走向为NW350-320,长达十多千米。该断裂是在中生代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利用了原来基底的北西向断裂而形成的,兼有新老构造的特征,继承性明显,多期活动明显,表现为张、压、扭的复杂的力学性质,并见其错切南北向的辉绿玢岩,断裂带形成后,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桃花峪谷地,其岩性为泰山杂岩。 10、后石坞地质遗迹 后石坞地质遗迹园区称为泰山奥区,是以岱阴后石坞为中心的游览区域,园区总面积47.90平方公里,后石坞自古即被称作岱阴第一洞天。主要景点有北天门、天烛峰、石河、石海、元君庙等。该地质遗迹园区是以石河、石海、天烛峰等地质景观与古松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景
33、观相结合的地质遗迹园区。这里奇峰耸秀,怪石嶙峋,峰险谷深,旷远清幽。岱阴步行道独足盘环绕其间,为明万历年间所辟。沿独足盘攀登,行愈远,路愈险,山愈奇,景愈胜。后石坞地质遗迹园区内古松遍布,有的侧身绝壁,有的深居谷壑,有的直刺云天,有的凌空欲飞,千奇百怪,妙趣横生。微风吹来,松涛阵阵。天烛峰 11、云步桥飞瀑的形成 云步桥在快活三里的北首。该桥为一横跨中溪山涧的石桥,1937年创建,其上刻有书法家杨承训题书的“云步桥”三个大字。此处四周嶂峦迭翠,山势险要,苍松翠柏, 浓荫布地,加以溪流淙淙,清音悦耳,风景十分诱人。因常有云雾弥漫和萦绕,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故而得名。 桥北为著名的云桥飞瀑,中溪流水
34、像从云间奔流而来, 沿着米高的陡崖直泻而下,溅珠迸沫,生云化雾,尤其夏秋多雨季节,悬崖飞瀑,犹如垂练千匹,蔚为壮观。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 风静三更自奏弦。”清代康熙皇帝登山时也写下了百丈崖观瀑的诗句:“悬崖千尺响奔湍,石间道动石澜。仿佛青天有风雨,松阴漠漠逼人寒。”对这里的山水景色备加赞誉。传说宋真宗封泰山时曾路过这里,被月色泉声的优美景致所吸引,命人在陡崖上头的石坪上,支帐住宿,后人因此命此石坪为“御帐坪”。 云步桥正好是云步桥断裂通过的部位,其北侧飞泻瀑布的米高断崖就是断裂的断层面,测得断裂的走向为北东东80,倾角85,近于直立,断崖上方
35、的御帐坪是断层的上升盘,断崖下方的云步桥所在地是断层的性质。同时在断崖两侧还可见到许多与断崖产状一致的剪裂面,说明该断裂并非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带,以断层带的形式出现。可见云桥飞瀑的形成,与云步桥断裂密切相关。 云步桥断裂和其南面的中天门断裂、泰前断裂,都是中生代形成的断裂,它们的产状基本一致,共同组成一组阶梯状断裂,每条断裂的南盘呈阶梯式降落,造就了泰山南坡的三大台阶的地貌景观。 人们来到云步桥,不仅可以观赏到云桥飞瀑的胜景,领略云步桥周围的秀丽景色,饱览众多的摩崖刻石,同时,还可以看到云步桥断裂的露头,了解到云桥飞瀑的成因,研究断裂的性质和特点,抚思和想象当年断裂活动的壮丽情景。真可谓几多诗
36、情画意,几多科学的探索! 12、众多的地貌类型 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泰山的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由于泰山南坡年升量远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蚀强度相对比较强,侵蚀地貌也相对比较发育,形成众多的深沟峡谷、悬崖峭壁,造就了泰山南坡陡峻险奇的地貌景观,如舍身崖、十八盘、扇子崖等处的险峻地形。区内河流呈放射状分布于泰山的周围,大部分南流汇入大汶河,雨季常形成山区洪流,携带大量砂砾堆积在谷口处,组成洪积扇群,形成山前冲洪积台地。按形态和成因,可将泰山的区域地貌划分出以下种类型: 侵蚀构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黄崖山一带。泰山十八盘海拔高度在800
37、1500米。组成山体的岩性主要是泰山杂岩中的二长花岗岩,是区域内地势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蚀切割最强的山地。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侵蚀切割的最大深度达5001000米。“”字形谷、谷中谷的现象广泛发育,谷坡和谷底均很陡,跌水瀑布和大小冲沟到处可见。由于二长花岗岩柱状节理发育,加上强烈的侵蚀切割,重力崩塌作用显著, 崩塌后常形成绝壁陡崖,如瞻鲁台下的百丈崖、开烛峰等处的悬崖峭壁,以及后石坞重力崩塌作用所形成的石河、石海。 侵蚀构造低山:分布在傲徕峰、中天门及尖顶山、歪头山、蒋山顶一带。海拔高度在7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组成山体的主要岩性为泰山杂岩中的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侵
38、蚀切割强度较主峰一带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沟峡谷、尖顶山头、 锯齿状山脊、绝壁陡峰,举目可见,如扇子崖处的陡峭地形。 溶蚀侵蚀构造低山:这种地貌类型多分布在泰山主峰东北的鸡冠山至青山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500700米,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山体主要由泰山杂岩和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所组成。侵蚀切割强度中等,山脉绵延,如是变质杂岩区多形成圆顶缓脊的山峦,如顶部覆盖有厚层石灰岩, 则因其抗侵蚀和抗风化的能力相对较强,山坡主要靠重力崩塌作用而不断后退,从而形成四壁陡峭、顶部平缓的“方山”或“桌状山”,当地群众称之为“崮”或“坪”,诸如张夏、崮山一带的山头。此外, 由于石灰岩中溶蚀作用比较强,往
39、往形成各种洞穴和所谓“透明山”一类的溶蚀地貌景观。 溶蚀侵蚀丘陵:大多数分布在泰山北部边缘的石灰岩地区。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间,相对高差小于200米。 侵蚀切割强度微弱,地形低矮平缓,沟谷不发育,形成一种圆顶脊缓的“猪背山”。溶沟、溶洞等溶蚀地形比较多见,如娄敬山所见的大大小小的溶洞。 侵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边缘,大河到虎山及黄前一带。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为泰山杂岩中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侵蚀强度比较弱,以剥蚀作用为主,多形成孤丘缓岭。 山前冲洪积台地:主要分布在山体外围的山麓地带。海拔高度在100米左右。以堆积作用为主。南部山前谷口的冲洪积扇发育良好,并且彼此连结成片。
40、冲洪积物厚度大,砂砾石一般比较粗大,分选性差,有一定磨圆度。台地微向四周倾斜,坡度在35之间,一些村镇和果园多建在这种台地上。 关于泰山有无冰川地貌的问题,前人曾提出过泰山有冰川地形,如孙竹友曾指出泰山的后石坞一带存在山岳冰川地貌,是更新世晚期(距今200万年前)第四纪间冰期时形成的后石坞冰斗,也有人认为泰山地区只有冰缘地貌的残迹。 目前多数人认为存在冰川地貌的确切证据不多且不明显,尤其缺少冰碛物方面的证据,所以泰山的冰川地貌问题,尚待今后的工作来进行验证。 13、万笏朝天的柱状节理 从经石峪向前不远,就到“万笏朝天”的石刻处, 在路西旁见到一块块峻峭的巨石朝天而立,看上去颇像古代朝庭里大臣朝
41、见皇帝时手持的狭长笏板,故喻之为“万笏朝天”。 此处出露的岩石,是泰山杂岩中的中薄层细粒条纹状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主要的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和角闪石,同时,岩石中还发育有较多的长石、石英质的灰白色条纹。 岩石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破裂,其中最常见的是一种未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称之为节理或裂隙。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为张节理或和剪节理两种。张节理是开口的,节理面比较粗糙,延伸不远。剪节理一般是闭合的,节理面比较平滑,延伸较远。按节理面的产状,可分为斜交的、垂直的和水平的节理。垂直节理常常把岩石切割成不同几何形态的直立的柱状块体,所以又称这种节理为柱状节理。 这里出露的角
42、闪斜长片麻岩,垂直的柱状节理十分发育, 按其产状主要有北东60、北北东15、北西315等三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它们的节理面都近于直立而且比较平滑,属于一种剪节理,分布比较密集,彼此交切,把岩石切割成直立的板状或柱状,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沿节理裂开,并受重力作物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和倾斜, 远看很像一个个笏板。古人把这些垂直节理切割岩石的构造现象,称之为“万笏朝天”,虽有些夸大,但形象生动,譬喻真切,耐人寻味。 14、中天门的球形风化 中天门位于泰山南坡的半山腰,又名“二天门”。是泰山的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这条中轴线的中点,海拔高度847米,是东路和西路两条登山路线的会合点,也是从山顶下来
43、的必经之路。 中天门及其周围出露的岩石,就是有名的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它是一种深成的侵入岩。岩浆从地壳深处沿断裂上升侵入到一定深度冷凝结晶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把其上面覆盖的围岩剥蚀掉,才得以出露于地表。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以及少量的微斜长石和角闪石。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为浅灰色,有时肉红色的微斜长石含量比较多则呈红灰色。岩石的质地比较致密,其中一粗粒结构,块状构造,风化后变得松散,呈黄褐色。侵入岩体的规模比较大,出露的面积比较广,除中天门外,在登山东路两侧均有分布。它形成的时代比较早,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为25亿年左右,是泰山比较古老的岩体之一。由于它形
44、成比较早,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加上侵入时发生的同化混染作用,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岩性变化比较大,岩石的颜色差异也比较明显。 在中天门的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露头上,可以见到十分典型的球形风化现象。自然界中,出露于地表的岩石露头,常常受到水、生物及大气等因素的影响,而遭受强烈的破坏, 这种现象称之为风化作用,它又可以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两种类型,前者以机械破坏为主,后者以化学破坏为主。许多变质岩和侵入岩,物理风化作用十分显著,常使岩石由大块变成小块以至成为细小的土壤。暴露在地表的岩石, 受到季节和昼夜的温差影响, 发生强烈的物理风化,当白天气温增高时,岩石外部受热膨胀较快,内部受热
45、膨胀相对较慢,当夜晚气温下降时,岩石外部散热降温较快产生体积收缩,而岩石内部还在缓慢升温膨胀,这种热胀冷缩的差异变化,天长日久就会导致岩石表皮层剥落遭受破坏。如果被裂隙切割出来的岩块,在这种物理风化过程中,棱角首先被风化掉,最后使岩块变成椭球形或球形,这就是常说的球形风化。泰山上这种球形风化现象十分普遍,但以中天门岩体最为发育和典型。在中天门石坊东侧以及中天宾馆的门前,都可以看到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层层剥落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体, 球体最大的直径可达12米,最小的直径仅为1020厘米,其横断面可见一个球核被许多环层所包围, 和红门醉心石有些类似。中天门石坊北侧的那个头朝东北尾向西南伏于路旁、层层剥
46、落似虎皮斑纹的“阜虎石”,就是非常典型的球形风化的产物。 中天门一带的地势呈南陡北缓,其原因与中天门断裂有关,该断裂走向北东东,向南东倾斜,沿中天门南侧一线展布,断裂以北为下盘,以南为上盘,下盘一升,上盘下降, 表现为正断层形式。中天门正位于断裂北侧的上升盘,因而形成泰山南坡的第二个台阶。登临中天门,朝可观日出,夕可望晚霞,向西观望, 可赏西溪诸景,可眺傲徕雄姿,向东高眺,可览中溪山的胜景,俯首南望,徂徕似屏,汶水如带,翘首北瞻,巍巍岱顶,群山拱立,云梯主悬,缆车凌空, 仰观俯察,各具特色,令人遐想。同时,朝南远眺还可纵观中天门断裂和新构造运动所塑造的各种侵蚀切割的地形及地貌景观,尖顶山头,齿
47、状山脊,深沟峡谷,悬崖峭壁,谷中谷地形,阶梯式瀑布,尽收眼底。 15、斩云剑的来历 从中天门北行,在“快活三里”的路西,有一上尖下扁、 形若利剑的石块冲天而立,上刻“斩云剑”三个苍劲的有力的大字,传说它能斩云播雨,故而得名。 这把利剑既不是山神开仙的赐与,也不是能工巧匠的杰作。斩云剑这个石块及其周围的岩石则一种条带状角闪斜长片麻岩,呈绿灰色,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及角闪石等矿物所组成,片麻理构造比较发育,长石石英质的灰白色小条带沿片麻理分布。由于片麻理发育,容易被风化剥蚀,加上岩石发育两组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在长期风化剥蚀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板状岩块,尔后又受球状风化的影响,失去了原来的棱角,逐渐形成这个类似剑状的奇石。 斩云剑四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其片麻理走向为北西20,倾角近于直立,而斩云剑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的片麻理走向为270或90,呈的东西方向,倾角也近于直立,两者片麻理走向有一个50夹角,产状相差很大,这说明斩云剑的这个岩块曾经发生过倾倒,后来才被人们重新扶立在这里,其上记载的“民国十六年重立”,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今日所见到的斩云剑这块奇石,并不是角闪斜长片麻岩的原生露头。 至于斩云剑的斩云播雨的传说,虽有其神化和夸大之处,但细究起来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斩云剑周围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