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八节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八节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精选文档.ppt(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八节平面线形设第二章第八节平面线形设计要点计要点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公路等公路等公路等公路等级级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一一一一级级公路公路公路公路二二二二级级公路公路公路公路三三三三级级公路公路公路公路四四四四级级公路公路公路公路设计设计速度速度速度速度(km/hkm/hkm/hkm/h)120120120120 100100100100 808080801001001001008080808060606060808080806060606040404040 30303030 20202020平曲平曲平曲平曲线线最最最最小小小
2、小长长度度度度(m m m m)200200200200 170170170170 140140140140 170170170170 140140140140 100100100100 140140140140 100100100100 70707070 5050505040404040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公路等级公路等级公路等级公路等级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级公路一级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二级公路二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三级公路三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四级公路四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
3、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km/hkm/h)12012010010080801001008080606080806060404030302020平曲线平曲线平曲线平曲线最小长最小长最小长最小长度度度度(mm)一般值一般值一般值一般值低限值低限值低限值低限值200200170170140140170170140140100100140140100100707050504040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 07 0时的平曲线长度时的平曲线长度 注:表中的角为路线转角值(),当2时,按=2 对于对于7 07 0的小偏角,其长度应大于下表中规定的的小偏角,其长度应大于下表
4、中规定的“一般值一般值”。当。当受地形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减短至表中受地形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减短至表中“低限值低限值”。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二、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述几种线形组合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述几种线形组合形式:基本型基本型基本型基本型 S S 型型型型 复曲线复曲线复曲线复曲线 凸型凸型凸型凸型 复合型复合型复合型复合型 C C 型型型型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1.1.1.1.基本型基本型基本型基本型l基本型是按直线基本型是按直线基本型是按直线基本型是按直线
5、 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直线的顺直线的顺直线的顺直线的顺序组合的。序组合的。序组合的。序组合的。l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对称型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对称型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对称型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对称型(A1=A2(A1=A2(A1=A2(A1=A2 为对称型为对称型为对称型为对称型)或非对称型或非对称型或非对称型或非对称型(A1 A2(A1 A2(A1 A2(A1 A2 为非对称型为非对称型为非对称型为非对称型)曲曲曲曲线。线。线。线。l l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
6、线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为为为111111111111左右,并注意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件:左右,并注意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件:左右,并注意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件:左右,并注意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件:20(20(20(20(为圆曲线转角,为圆曲线转角,为圆曲线转角,为圆曲线转角,0000为缓和曲线角为缓和曲线角为缓和曲线角为缓和曲线角)如如如如图图图图2-272-272-272-27 所示所示所示所示。本讲稿第五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
7、面线形设计要点 2.S 2.S 型型型型n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 S S S S 型。型。型。型。lS S S S 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A1A1A1与与与与A2 A2 A2 A2 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当采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当采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当采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用不同的参数时,用不同的参数时,用不同的参数时,A1A1A1A1与与与与A2 A2 A2
8、A2 之比应小于之比应小于之比应小于之比应小于2.02.02.02.0,有条件时以小于,有条件时以小于,有条件时以小于,有条件时以小于1.51.51.51.5为宜。为宜。为宜。为宜。如如如如图图图图2-282-282-282-28 所示所示所示所示本讲稿第六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lS S S S 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受限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受限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受限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条件受限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
9、直线或重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L L(A(A1 1+A+A2 2)/40)/40 式中式中式中式中:L 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 m;A A1 1、A A 2 2 回旋线参数回旋线参数本讲稿第七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l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
10、大,以以以以 R R2 2 2 2/R/R1 1=1=1=1=11/3 1/3 1/3 1/3 为宜。为宜。R R R R1 1为大圆曲线半径为大圆曲线半径为大圆曲线半径为大圆曲线半径 (m)(m),R R2 2为小圆曲线半径为小圆曲线半径为小圆曲线半径为小圆曲线半径 (m)(m)。本讲稿第八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3.3.复曲线复曲线n(1)(1)(1)(1)直线与两同向圆曲线直接相连形式:直线与两同向圆曲线直接相连形式:直线与两同向圆曲线直接相连形式:直线与两同向圆曲线直接相连形式:n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两同向圆曲线按直
11、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R1 R1 R1 R1 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R2 R2 R2 R2 直线的顺序直线的顺序直线的顺序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组合构成。组合构成。组合构成。n(2)(2)(2)(2)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n n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A1 A1 A1 A1 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R1 R1 R1 R1 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R2 R2 R2 R2 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A2A2A2A
12、2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本讲稿第九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u(3)(3)(3)(3)卵型卵型卵型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型,按直线按直线按直线按直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A1A1A1A1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R1R1R1R1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圆曲线R2R2R2R2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回旋线A2A
13、2A2A2直线顺序组合构成。直线顺序组合构成。直线顺序组合构成。直线顺序组合构成。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R2/2 A R2R2/2 A R2R2/2 A R2R2/2 A R2 式中:式中:式中:式中:A A A A 回旋线参数;回旋线参数;回旋线参数;回旋线参数;R2 R2 R2 R2 小圆曲线半径小圆曲线半径小圆曲线半径小圆曲线半径,(m),(m),(m),(m);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R1=0.2R2/R
14、1=0.2R2/R1=0.2R2/R1=0.2 0.8 0.8 0.8 0.8 为宜。为宜。为宜。为宜。两圆曲线的间距,两圆曲线的间距,两圆曲线的间距,两圆曲线的间距,D/R2=0.003 0.03 D/R2=0.003 0.03 D/R2=0.003 0.03 D/R2=0.003 0.03 为宜,以免曲率变化太为宜,以免曲率变化太为宜,以免曲率变化太为宜,以免曲率变化太大。大。大。大。D D D D 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m),(m),(m),(m);如如如如 图图图图2-292-292-292-29 所示。所示。所示。
15、所示。本讲稿第十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4.4.4.4.凸型凸型凸型凸型n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称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称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称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称为凸型。为凸型。为凸型。为凸型。n有:有:有:有:=2=2=2=20 0 0 0 (为圆曲线转角,为圆曲线转角,为圆曲线转角,为圆曲线转角,0 0 0 0为缓和曲线角为缓和曲线角为缓和曲线角为缓和曲线角)如如如如 图图图图2-302-302-302-30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
16、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5.5.5.5.复合型复合型复合型复合型n n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形式称为复合型。形式称为复合型。形式称为复合型。形式称为复合型。n n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11.511.511.511.5为宜。为宜。为宜。为宜。如如如如 图图图图2-312-312-312-31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17、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6.C 6.C 6.C 6.C 型型型型n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即连即连即连即连接处曲率为接处曲率为接处曲率为接处曲率为0 0 0 0,R=)R=)R=)R=)的形式称为的形式称为的形式称为的形式称为 C C C C 型。型。型。型。lC C C C 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用
18、。用。用。如如如如 图图图图(2-32)(2-32)(2-32)(2-32)所示。所示。所示。所示。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第四节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平曲线超高图图2-11 2-11 超高及超高缓和段超高及超高缓和段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一页第四节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平曲线超高图图2-14 2-14 绕内边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绕内边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第四节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平曲线超高图图2-15 2-15 绕中线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绕中线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三十一页第五节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平曲线加宽图图2-16 2-16 普通汽车的加宽普通汽车的
19、加宽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图图2-17 2-17 平曲线缓和段平曲线缓和段第五节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平曲线加宽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图图2-20 2-20 停车视距计算示意图停车视距计算示意图第七节第七节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一页第七节第七节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图图2-21 2-21 超车视距计算示意图超车视距计算示意图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一页第七节第七节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第四节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平曲线超高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一页第七节第七节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一页图图2-25 2-25 视距包络线图视距包络线图第七节第七节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一页图图2-26 2-26 开挖视距台开挖视距台第七节第七节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三十一页第八节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平面线形设计要点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限制150内